基于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22-06-12豆孟姣
豆孟姣
摘 要: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景教学法是当前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死板的知识内客更加生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本文简述在当前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同时还浅析其运用原则。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情景教学法
引言
初中美术欣赏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够有较好的提升,但是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并不是一个很快能够完成的内容,其能力提升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当前美术授课过程中,传统的授课方式早已不能让学生们生成兴趣,学生们会因为只是内容过于枯燥、无聊,而产生犯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为此,教师应当灵活情景教学来为学生们展开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1初中美术欣赏课程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原则
1.1让内容贴近现实生活
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如果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让情景内容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果教学情景过于复杂,会让学生们不知所措,这样没能将其实质作用发挥,还会因为情景内容而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没能将教学效果真正发挥。为此,教师应该将内容不断的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共同点,从而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美术的学习中的乐趣,帮助学生们建立较好的艺术兴趣。另外,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内容能够加深学生们的理解程度,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发现美术的“灵魂”,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1]。
1.2学习难度不易设置过高
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合情合理,其情境设置的过难会让学生们对相关内容不理解,而且学生们对于过难的内容很难产生兴趣,随着时间推移会让学生们对美术内容产生反感,这样的情景创设也是比较失败的。如果情景设置的过于简单,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掌握相关内容则会出现不重视该科目的现象,再加上美术欣赏课没能规划到学生们主要学习的内容里,使得许多学生不重视该科目的学习,逐渐学生们也会对该科目失去兴趣[2]。
2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景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利用多元化情景过来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项利用情景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案,美术教师想要將该项教学方案有效的运用在课堂中,需要灵活运用多元化来进行教学,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内容:(1)教师应该掌握好其使用方法,并遵循其原则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来合理变更教学情境,让情境能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每次都能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2)教师需要灵活转变自身的教学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不断的变换与调整,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3)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教学情境,同时还要积极与学生们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根据学生们的感受来对情境进行总结,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搭配教学设备进行调整,从而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2.2将情境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上的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再利用情景教学法时,应将情境创设与课程内容互相匹配,这样能够符合我国的教学需求,给学生们带来极佳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课时来对内容进行规划,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加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做好各方面细节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单元或课程内容的变动来不断变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给学生们带来较好的体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在《荷花鉴赏》的这一课程中,美术教师应当搜集相关荷花的一些资料,可以设置相应的图片、视频或是动画。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故事来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像某个诗人或画家与荷花之间产生的故事。另外,还应该让学生们去欣赏古人的一些作品,提高学生们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像《晚荷郭索图》、《出水芙蓉》、《枯荷鸳鸯图》等作品都是与荷花内容想关联的,可以提供给学生们进行欣赏,让学生们对荷花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也能够激起学生们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对美术内容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情景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变更,从而给学生们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程是当前初中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通过欣赏课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情景教学法互相结合,同时还要将其更加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在运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法的原则,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志刚.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8(13):132.
[2]吴雁斌.初中美术山水画欣赏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