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请听我说……
2022-06-12王健
王健
摘要:现行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师本主义"的过度指挥,还是完全自由化状态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成为"双减"政策下的理想教学形式。语文教师要思考对语文教材创造性重构,把课程资源进行创新性运用,成为语文教材的实践创新者。基于此,本文围绕《骆驼祥子》教学,以小见大,分析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双减”;语文;教学;思考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高峰,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的城市风俗画,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里面不可多得的平民文学经典巨著。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他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作品也多以老北京下层平民的生活为背景,具有浓郁的北京味道和民族特色。1936年7月,老舍辞去了山东大学的教职,成为一名“职业写家”。在这之前,他已经出版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作品。这一年春天,老舍的一位朋友跟他讲起北京一位人力车夫的故事,那人买车又卖车,前后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免不了受穷。老舍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我怎样写〈骆驼祥子〉》)。1936年9月,老舍创作的这部题为《骆驼祥子》的小说的开头部分就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这部小说一共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老舍兴奋地告诉《宇宙风》的编辑:“这是一本最使我满意的作品”(《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写一个叫祥子的农村人来城市谋生的故事,祥子老实健壮、憨厚坚忍,如同一只骆驼,跟很多底层百姓一样,他选择了拉洋车的活计。他肯吃苦遭罪,自尊好强,沉默善良,幻想着凭借自己的奋斗拉上属于自己的车,“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活得自由独立。可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牙缝里省,整整三年,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新车,但是这辆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钱刚攒得差不多了,却被孙侦探给敲诈走了;第三次,他利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不吉利”的车,不久,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好又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最后,祥子彻底堕落,吃喝嫖赌,自暴自弃,成为一个“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想同命运搏斗而终于沉沦,黑暗的社会现实与畸型的价值哲学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
除了祥子,作者还写了刘四、虎妞、二强子、小福子、曹先生、老马和小马等人,作者在写他们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用饱含温度的笔触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深的同情。还有研究者认为,老舍这部小说里“含着不便说出的旗人的感情”(《品老舍味儿》)。还有学者指出,《骆驼祥子》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书中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那一社会底层人民的写照。这些人一个个走向灭亡,他们的悲剧,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作者采用了通俗小说“讲故事”的诸多技巧,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情节一波三折而又不蔓不枝。另外,在采用鲜活生动、雅俗并举的现代语言上以及对市民文化的深刻反思上,《骆驼祥子》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展现出老舍立足社会底层视角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并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成为“京味文学”的典范。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我怎样写〈骆驼样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书中详细地描绘了老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不管是对刘四爷筹备生日会的民俗的交代,还是对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甚至对老北京人身上那种独特气质的揭示,都展示了老北京特有的地方色彩。例如,北京人讲究排场,爱面子,重规矩,懂礼仪,性格谦和温厚,懒散懦弱等,都独具特色。
此外,探索祥子在人生追梦途中的失败教训,能够助力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发育和性格养成,启发他们反思自己的性格弱点,锤炼百折不挠的勇气。对于中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对于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来说,如何拉近与青少年学生的距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重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意蕴丰厚的《骆驼祥子》而言,学生能否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形成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情节设计的巧妙性的理解,并能借助具体事例阐释自己的理解,形成独到的思考,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兰枝,刘源.推动家常课改革,实现小学教学“减负提质”——专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J].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2):5-8.
[2]刘应伦.转型与挑战“: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辅类刊物未来展望[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學报,2022,15(01):35-38.
[3]李继林.“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的优化转型[J].韶关学院学报,2021,42(11):104-108.
[4]陈坪.落实“双减”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究[J].教育导刊,2021,(11):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