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2-06-12孙睿敏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化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大学生群体作为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自身的理论性束之高阁、教育作为媒介没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这些问题都是现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如何去应对,引人深思。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为祖国培养时代新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的、伟大的信仰,而当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继承者和开创者。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深入探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从主客体、教育手段的角度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的思想成熟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社会创造力的主力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片面、认同感欠缺,都是阻碍社会进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巨大障碍。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大学生由于接受到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过于早熟,所以在大学时期他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像校园网贷的消费观念,享乐主义,攀比心理,这些扭曲的价值观;长期进行游戏、网络直播等过度娱乐化的活动都会消磨年轻人的斗志,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如何帮助大学生在短期内改变思想等方面的价值观,彻底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带来的益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
信仰一般被认为是指某人自发形成的,但其实也是可以建构的,信仰的建构主要由教育来引导规范。卢梭曾经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我们之所以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是因为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灵活动,它并不是封闭的而是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而且虽然信仰主要表现为个体信仰,但个体总是会不自觉的处于群体之中,个体的信仰就会影响到群体的信仰,那么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定需要坚持正确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信仰。如今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我们更需要去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内核,意识形态如果过于纷繁复杂,形成各据一方的局面是十分危险的,像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思想上的严重混乱,信仰多元化,没有主心骨会导致无所谓信仰,随时改变信仰的现象,呈现出无序的社会。同时我们要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防止“假、大、空”的形式化现象出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唯物辩证法是它的方法论,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去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意义就是指导我们实践,我们应该站在唯物辩证的角度去思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教育没有实效性的方法
前面我们说到信仰是可以构建的,那么教育在这里就有很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一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课程教授的影响改变学生错误、腐朽的观念,然而实际上教学的动机与效果相距甚远。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没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里,马克思主义课程都会被作为公共课来讲授,但是由于学生们的功利心理,很多时候都处于相较专业课次之的位置,因此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会认真学习,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临时抱佛脚的背诵记忆,而不是理解记忆。其次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就是理论性较强,教师讲授时脱离实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当前的挑战是学术研究不够深化,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微观研究少之又少,多数都只是宏观上的探讨,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没有实质上的探究。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挑战的对策
(一)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
在大学生群体的不坚定性上提出的对策是利用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要素,首先通过举办历史品读、故事讲解等与马克思主义相关主题的校园竞赛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普及,使学生群体潜移默化的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再次通过权威专家、名人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讲座,使大学生们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大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上,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共产阶级的终极目标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我们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的思想,意识形态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主心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越是不能动摇。
(二)加强制度规范化
解决意识形态冲击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病因,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对抗,而阶级对抗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的经济原因。简单来说,比如世界上两种主要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其实是谁掌握物质生产和财富分配的支配地位,社会就会形成哪种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所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政府干预,宏观调控,控制变量,使社会处于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达成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另一挑战防止“假、大、空”的形式化问题,我们应该对只注重表面不做实事的学校教育,进行制度化约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人员的思想觉悟,要充分意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肩负起教育职责。对于某些学校出现非专业化教师教授的严重情况予以制度处罚。这种适度的强制约束性对于增强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三)建构完善的教学体系
面对教学方法没有实效性的问题,我们的解决策略是教学内容上要结合社会实践,不能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变成空洞无味的说教。教学课程要与时进步,结合社会热点词汇,多列举时事,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讲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在机制,使学生们接受的不是灌输性的知识。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教授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重视。教师不只是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更是一个研究者、实践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去研究,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建设。
三、结语
信仰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它能使个体了解自身的义务和责任,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被一定的社会所接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大学生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迈向实现无产阶级的终极理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冯俊.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因素[J].北京教育,2005.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孙睿敏(1999.10),女,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在读,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毕业院校: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