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亚太地区的构建
2022-06-12姚灏鑫
摘要:新型大国关系是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亚太地区构建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途径包括:(一)以创新思维看待中美两国关系;(二)中美之间应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三)中美之间应深化双边合作,提高双方对抗的成本;(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增强战略互信。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亚太地区;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042-05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在其对手苏联解体后,美国因其独一无二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经济得到持续增长,为美国霸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的单极优势持续至今。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其单极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共和党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奉行“美国至上”,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战略收缩,在一些地区留下权力真空,美国所谓“一超独霸”的地位逐渐走向破灭。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则在稳步上升。2010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超过了日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投行的成立、“一带一路”建设,无不显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习近平主席提出并多次阐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美关系则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①的争端变得极为突出。朝鲜半岛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等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美期间倡议,中美应构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以启后人。2014年11月,在北京,习近平主席在与奥巴马总统的首脑会议上,提出六点建议,其中的核心要点是建议中美双方加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以深化双边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是对未来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的构想,对于两国今后的外交方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意义
当前,世界局势波谲云诡,阴晴不定。全世界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两国如何构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携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②,这不仅事关两国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更会对当前的世界格局乃至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亚太地区作为中美两国重要利益的交汇区,必将是当前以及未来两国发生关系的重要区域。
在亚太地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太地区作为目前最具经济活力、前景最为乐观的地区之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能够进一步激发该地区的经济活力。两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量,如加强经贸方面的积极合作,在经济、技术、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不仅能够为两国自身带来直接利益,更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保持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摒弃冷战思维,打破崛起国与霸权国必然冲突的悖论,冲破“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由之路,若成功构建将会为大国之间和平相处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对未来的大国关系探索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亚太地区的变动与现状
(一)冷战结束以来的亚太地区变动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环境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局势更加复杂,不稳定因素更强。由于苏联解体留下的权力真空,亚太地区展开了复杂的博弈。
1.美国及其在亚太地区的同盟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虽然不属于亚太地区国家,却希望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霸权。“霸权稳定论”应运而生。霸权稳定论者宣称,近似单极的霸权或许足以创建和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体系。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提出,恰恰是19世纪的英国霸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霸权带来了最大的稳定。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牢固稳定的霸权,其目的在于扩大并维持冷战胜利的优势和霸权地位。事实上,在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体系不仅没有削弱和解体,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
在东南亚,美国同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加强了同盟关系,以及同中国台湾地区的军事合作。除双边同盟之外,美国也强化了如美日韩三方合作的多边同盟关系。
2.中国
冷战以后最大的变动是中国的崛起。冷战结束初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格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十六字外交方针,重点关注国内发展。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亚太地区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国发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有别于西方的军事同盟,这一以安全合作为主的组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承担更多的地区责任。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西方世界发展遭遇挫折,而中国以稳健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和力量。
3.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太地区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并努力实现一体化。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成立,包括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2011年,东盟提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倡议,旨在构建以东盟为核心的地区自贸谈判。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但东盟内部成员国之间仍存在一定分歧,在一体化进程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4CB46EE-6D05-47CE-97F4-C33DB9F3C212
(二)亚太地区的现状
目前来看,亚太地区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有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在西方世界经济发展受阻的今天,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其战略地位因而上升。
1.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
针对亚太地区当前的局势,美国提出了所谓的“印太战略”。
“印太战略”是美国在维持其原本主要盟友日本、澳大利亚的基础之上,通过把印度拉入同盟中,构建美国同印、日、澳的多边三角关系。特朗普上台后,美国认为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已不适合当前的美国,一方面,美国实行全球性的战略收缩,更希望做亚太地区的“离岸平衡手”而非直接介入亚太的冲突;另一方面,美国看好未来印度在国际格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印之间的矛盾。
2.中国的战略应对
中国根据现实调整了外交政策,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2014年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信峰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政治上,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內政。支持参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设,并勇于在多极化趋势中承担更大的责任。经济上,反对欧美主导下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经济秩序,通过建立亚投行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方式,加深与周边地区国家及区域外国家的经济合作,努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甚至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构建平等、互利、共赢的新经济秩序。文化上,反对意识形态输出,提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和分歧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于2012年2月前往美国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在欢迎午宴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中美两国应一同努力,深化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构建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提出,中美双方都为此作了努力。此后中美一直保持着有关方面的互动。
然而,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双方都认可不冲突和不对抗,客观理性看待彼此的战略意图,做伙伴而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的方式,而非冲突对抗,妥善处理矛盾分歧。
除共识外,双方的分歧显然更多。
首先,中国认为新型大国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新型大国关系包含中美关系,但同时也应包含与其他大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本质上是在全球化时代,希望通过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合作应对全球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美国认为“新型大国关系”是仅限于中美之间的特殊双边关系,不希望把这一关系扩大到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多边关系中。
其次,就相互尊重方面,中国认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是新型国际关系建构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一直以来,中国都坚持国与国之间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彼此主权和平等协商的原则。但美国致力于传播其意识形态及价值观,认为所谓人权高于主权。
最后,在合作共赢方面,由于中美两国有着明显的利益区别,这一方面也存在巨大分歧。中国认为,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化零和③为非零和。而美国则希望中国在其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上对其予以更多地配合和支持。
(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困难和途径
当前,在亚太地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仍有很大难度。除上述认知上的分歧外,还存在现实意义上的难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中美之间直接利益冲突和对立。美国希望在亚太地区建立稳定的霸权,并防止任何区域内崛起大国对其霸权地位的挑战。在亚太地区,美国通过结盟和驻军,以及积极介入地区事务来彰显其霸权。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一种威胁,美国不愿看到中国在亚太地区拥有更多话语权。对于中国,一方面希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以和平发展的形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外部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深化区域及全球合作,共同破解发展难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不利于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也阻碍了中国实现自身复兴的脚步。
其次,中美之间缺乏深化关系的意愿,美国认为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只会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对美国并没有直接利益和好处,美国投入资源深化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是不值得的。而中国也对美国重点在干涉他国内政方面的“合作”不感兴趣甚至是抵制的,这就造成了两国本身缺乏迫切的合作意愿,对深化双方关系并没有急切的需求。
最后,中美之间缺乏战略互信,在亚太地区出现了安全困境。中国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同盟和驻扎大量美军,对台湾地区销售军备等行为是恶化中国周边环境,破坏领土主权和威胁中国发展安全的行为。在安全困境下,中美两国始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信。
那么在亚太地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当注重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昵?
第一,以创新思维看待中美两国关系,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雅尔塔体系④,传统的大国关系基于现实主义,强调大国之间零和的关系,崛起国与守成国会为了争夺霸权最终导致战争,从而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的收益大于对抗,和平的收益大于战争。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与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国与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共担责任,共同面对,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传统关系不适合的现实条件下,中美应当重新审视双方的关系,更多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第二,中美之间应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美方应当认识到,香港、台湾、新疆、西藏等是中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领土,其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纯属中国内政,美国应当尊重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停止对分裂势力的支持。另外,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美国应尊重中国同争议国家的友好协商,不应干涉甚至阻挠。对中国来说,在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础上,应该尊重美方在亚太地区的合理利益,承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合理诉求,承认美国一定程度上在亚太地区维持周边环境安全的合理作用。24CB46EE-6D05-47CE-97F4-C33DB9F3C212
第三,中美之间应深化双边合作,提高双方对抗的成本。当双方对抗的成本远大于合作的成本时,两国自然会谋求合作,防止冲突的进一步扩大。例如,本次新冠疫情中,一开始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借机大肆抹黑中国,否定中国对世界的抗疫贡献,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公然称呼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但当新冠疫情在本国大面积爆发时,西方大多数国家由于缺乏经验无力抵抗,造成了社会混乱和大量人员病亡。而中国具有成功的防疫经验和充足的医疗物资,同中国的对抗成本远大于合作成本,于是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同中国进行合作。
第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增强战略互信。安全困境的存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互动的双方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其二,双方都无法确定双方的意图;其三,双方采取了增强自身安全实力的行为。在第一个条件基本无法去掉的情况下,第二条和第三条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存在安全困境。因此,想要深化双方关系,破解安全困境,双方应在合作中加强双方有效的对话机制和拓宽对话途径,确保战略意图的透明化。此外,加强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对危机事件有效管控,以防止危机的扩大从而恶化两国关系。
结论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有机遇和发展,也有冲突和危机。面对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亚太地区由于其历史、地缘环境的复杂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由于当前主导国际格局的仍然是大国关系,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是中美两国。在大环境下,中国本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主动提出双方应该在互动中探索出一条以追求互利共赢,深化合作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针对中国的橄榄枝,美国在充分考量的前提下,也有了一定的积极回应。然而目前来看,两国尚未就这一关系完全达成共识。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逆势而行必落后于时代,顺势而为方能图变自强。和平與发展的世界主题下,中美两国作为大国,面对时代潮流,当有所作为,有所担当。降低冲突,深化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必然走向。相信通过两国政府和民间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中美关系必将成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国关系典范。
注释:
①亚太地区: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广义上,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狭义上,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东亚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南亚的东盟国家,有时还延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学者持第一种看法,而我国大多数学者则多持有狭义的观点。本文持狭义的观点。
②“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③“零和”: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双方得失相抵,总数为零,所以称为“零和”。
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参考文献: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 发展新型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2-05-04(002).
[3]阎学通,何颖.国际关系分析(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美国挑起对华经贸摩擦损害两国和全球利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10(004).
[6]尚书.美日同盟关系走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7]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张子龙.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J].唯实,2020(1).
[9]习近平.共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明天[N].人民日报,2012-02-17(002).
[10]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002).
[11]李文.习近平中美关系论述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J].美国研究,2020(4).
作者简介:姚灏鑫(1998—),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赵良)24CB46EE-6D05-47CE-97F4-C33DB9F3C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