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探究

2022-06-11吴雪会王蔚鹏李林军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改革

吴雪会 王蔚鹏 李林军

摘 要: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是指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坚持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协同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的一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是新时代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人民对教育满意度、保证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校内校外导师专业共同发展的需要,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这一模式稳定一批优秀的校外导师是前提,加强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是关键,实施“4+1”培养模式是重要抓手,加强校内外导师相互交流是保障。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3-0037-04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指出, “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探索导师组制,组建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1]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双导师制”的要求,强调应“聘任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及境外专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2]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是培养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承担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四有”好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基本内涵及其实施必要性

(一)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实行双导师制,就是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坚持大学教师(校内导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调研员等(校外导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二是从培养模式上来看,实施“4+1”培养模式,即在第一年教学安排上,教育硕士周内的4天时间安排在大学校园进行学习,1天时间在中小学校园,跟着校外导师进行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见习研习活动。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实施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是提升人民对教育满意度的需要

近些年来人民对基础教育的师资满意度越来越高,但是,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相对于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是关键。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来源,要培养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就得创新培养模式。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就是培养高水平中小学教师的一种很好模式。

2.是保证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需要

专业培养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导师指导已无法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而双导师制不仅有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领域权威的校内导师,也有具有高水平行业资质、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地导师,通过这种双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3]。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学制只有两年时间。一方面,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学制短。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第一学年基本理论教学,第二年第一学期教育实习,第二年第二学期撰写毕业论文。事实上从第二年的10月份各个用人单位就开始招聘教师,教育硕士就要准备就业应聘,此时,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方能入职教师。另一方面,教育硕士的教师基本功及专业素养普遍比较薄弱。教育硕士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和本科专业不一致,甚至是从工学、经济学等学科跨考到教育硕士,这些学生一是专业素养欠缺,二是教师基本功不足。教材分析、教案撰写、上好一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难的事情。因此,要保证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在短时间内把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就需要他们尽早走进中小学校,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见习研习,及时了解中小学教育,了解中小学课堂及管理。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就是保证全日制教育硕士尽早走进中小学进行见习研习的一种有效培养模式。

(3)是校内校外导师专业共同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功能不同,教师从事的工作也有所侧重。高校的导师学识渊博,知识精深、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中小学导师更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精通教学设计、善于中小学班级管理,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技巧。实行双导师制,既有利于加强大学和地方政府、大学和中小学相互交流,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也有利于大学导师和校外导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实现专业成长。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导师队伍是前提

导师是教育硕士的第一责任人,是教育硕士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要培养出优秀的教育硕士,导师是关键。从目前我国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来看,各个学位点的校内导师数量相对充足,但校外导师严重不足,因此,实施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关键是要遴选一批德才兼备的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不仅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还要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首先,在遴选校外导师时,一定要注重专业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培养教育硕士的情怀。选拔标准上,可以选拔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或调研员,其中省级教学能手、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中小学优秀校长等可作为校外导师的优选对象。选拔方式上,可发布公开遴选公告,面向全社会遴选,也可通过地方教研室、校友会等途径,了解、发现优秀的中学教师或调研员,逐步建立校外导师库。另外,聘请导师要有仪式感,通过举行聘请校外导师仪式,颁发聘书,明确校外导师的责任。

其次,要有稳定校外导师的措施。中小学教师被聘为教育硕士的校外导师,一般来说他们是很乐意担任这一职务的。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作为一名校外兼职导师,常态化开展工作面临种种困难,比如,中小学要求坐班,或者校内又有其它重要工作任务等待完成等。这就需要通过协调来解决。一是要提高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学校长的认识,增强他们培养教育硕士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感。比如,在中学教育教学安排时,能保证校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指导时间;在职称评定时,把指导教育硕士作为一个重要考量指标等。二是大学要与校外导师所在单位协商薪酬发放标准及办法,付给校外导师一定的报酬。三是给予校外导师精神鼓舞。可以通过颁发“教育硕士校外导师”“教育硕士兼职导师”等证书,也可以在教育硕士参加各种比赛、毕业论文指导时,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共同署名等,给予校外导师精神上的鼓励。通过以上措施,稳定校外导师队伍,使他们持续给力,为培养好教育硕士贡献力量。

(二)实施“4+1”培养模式是抓手

“4+1”培养模式,就是在课程安排和课时设置时,教育硕士4天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科研生活,由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习和研究相关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1天在中小学见习研习,由校外导师主要负责,了解中小学基本情况、教师一天的工作生活、中小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的校园环境等。通过了解和感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教育情怀;在校外导师所在学校跟岗见习,观察校外导师如何备课、上课、班级管理、批阅作业,培养他们初步的教师职业认同;和校外导师一道批改作业、批阅试卷、进行教学设计、融入班级管理,比较深入地了解教学、了解学生,为毕业后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职业基础。当然,4天校内学习和1天中小学见习研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4天大学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为1天中小学见习研习提供理论指导,1天中小学见习研习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实践和巩固。“4+1”培养模式,有利于教育硕士知行合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效結合,对于教育硕士的教育情怀、职业认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抓手。

(三)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是关键

教育硕士的校内导师是学校经严格遴选产生的指导教师,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带领研究生了解、掌握本学科或中学的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动态,吸收其参与课题研究,从中开阔其学术视野,熏陶培养其科研意识和能力。优秀的中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弥补了大学导师缺少基础教育实际经验又难以深入中学教学现场的不足[4]。大学教育要弥补这种不足,就要加强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因此,双导师制“4+1”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协同培养,尤其是在关键环节实现协同育人。关键环节主要指教学技能培养、见习研习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因此,要建立起一套校内校外协同合作培养的机制。

1.协同培养教学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一些技能较强的教师教育课程,比如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可由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协同授课。以学科教学(思政)为例,在校内导师讲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这门课时,可以以校外导师的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为范例,来讲解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甚至还可以把校外导师邀请到课堂上来,共同探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目的、思路、方法。在微格教学进行中,校内导师可以邀请校外导师在课堂上有关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说课技能等进行示范授课。二是协同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的评委可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组成;比赛点评环节,校内外导师分别点评;在参赛课程打磨时,由校内外导师协同打磨。

2.协同指导教育见习研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优势,在中小学有教研活动、观摩课、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时,校外导师及时联系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带领教育硕士去校外导师学校见习,走进校外导师课堂,共同观摩教学、班会、班级管理;课后,校内外导师和硕士生一起,进行相关问题研讨,尤其是对硕士生在见习中遇到的疑惑、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探讨、交流,从不同角度解决学生疑惑。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课外研习。2018年11月、2021年4月,陕西省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联盟举办了两次研讨会,分别围绕“核心素养下深化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暨2019年一轮复课”、“聚焦育人方式变革,引领课堂教学转型”进行研讨,宝鸡文理学院学科教学(思政)校内外导师协同带领研究生亲临教学研讨现场,聆听报告、观摩课堂教学,参加研讨活动。研讨会结束,校内校外导师联合召开研究生研讨会,由每一位研究生分享参加研讨的收获体会。研究生在研习基础上,由校内导师指导撰写教改论文,并进行发表。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科教学(思政)研究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入了解,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

3.协同指导教育实习

在实习期间,由校外导师给教育硕士上示范课、校内导师和教育硕士同时听课,课后,教育硕士按照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进行评课,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学生的评课。在此基础上,教育硕士尝试与校外导师同课异构,在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的基础上,教育硕士反复演练后给学生上课,由校内外导师同时听课,同时评课。

4.协同指导毕业论文

在论文选题环节,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分析论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行性,在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校内校外导师各自发挥自己优势,协同指导。

(四)加强校内外导师相互交流是保障

双导师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校内外导师交流联系不畅及合作意识不强,致使双导师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5]。为了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就要积极搭建校内外导师交流的平台,建立一套长期稳定的信息反馈与互相交流沟通机制。

一方面,大学要积极为校外导师搭建交流平台。大学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校内外导师交流会,就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研讨交流,也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完成课题申报、项目研究、调查研究等加强交流。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要相互搭建交流的平台。校内外导师可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开展常态化交流。在中学校园开放周、教师观摩活动以及其他重大教育教研活动时,校外导师邀请校内导师及其教育硕士参加,为校内外导师交流搭建平台。校内导师在大学有相关学术活动,研讨活动时邀请校外导师参加。通过以上方式途径,增进校内外导师的交流,促进人才的交互式融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2]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701/t20170122_295473.html?authkey=boxdr3.

[3]王焱,董增川,劉平雷,周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6):75-79.

[4]杨跃,张婷婷.双导师制: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可能策略[J].教育探索,2008(08):96-97.

[5]曹二磊,张立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5(08):75-78.

Abstract:The “4 + 1” training mode of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refers to the adherence to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on-campus tutors and off-campus tutors, focusing on the guidance of on-campus tutors, and the off-campus tutors also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training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This model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untry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and a need to improve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full-time masters education, and to meet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both on-campus and off-campus tuto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which the stabilization of a group of excellent off-campus tutors is a prerequisite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on-campus and off-campus tutors is the key. So to implement the “4+1”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nd to strengthen the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on-campus and off-campus tutors is the guarantee.

Keywords:Postgraduate training;Full time master of Education;Teaching mode reform;double tutorial system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改革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