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家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
2022-06-11付义朝钟楚颖
付义朝 钟楚颖
摘 要:优秀家风家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拥有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力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和有效补充。优秀家风家训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如修身、齐家、和谐、忠信等教育内容,也蘊含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言传身教等优良的教育方法。发掘优秀家风家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家风家训;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3-000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家风对整个社会精神建设也具有极端重要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出发点,自然而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应从家庭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中讲到:“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1]354实际上,家风家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化、生活化。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风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风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也是终身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巩固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力量。现代家风家训的构建与弘扬,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掘利用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家风家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内涵与作用
“家风”又称门风,是家族或家庭的作风和传统,代表着这个家族或家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维方式,生活在其中的子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风的陶冶和熏陶。“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留下的教育原则、教育准则,又称家法,对个人的教养、原则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关于家风最早的记载是周公的《诫伯禽书》,“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就是周公求贤若渴、谦卑敬士的优秀家风表现。家风与家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优秀家风的形成离不开简明扼要、包罗万象的家训制约,家训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家风的熏陶。优秀的家风家训是指那些培养积极健康心灵和良好道德品质,促进整个家庭向上和向善,能够构建家庭和谐文明新风尚的家风家训。我们要区分家风中积极和消极的内容,要传承和创新家风家训,批判地继承家风家训,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优秀家风家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学习借鉴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比如《颜氏家训》、梁启超和曾国藩的家风观、《裴氏家训》等,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个体的个人修养、家庭美德、社会道德和爱国精神等,学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言传身教等教育方法,有益于个体增强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社会物质精神财富。
二、优秀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家风家训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做人教育、道德教育。马克思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的,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247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不例外,也有其目的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3]123-123这一根本目的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其他一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内容都必须与这一方向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必须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
在家庭教育目标中,我们培养孩子必须具备爱国家、重公德、有知识、有能力、独立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等现代国民基本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由此可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本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出发点,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两者的目的都是教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新时代新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
三、优秀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崇尚“修身”的个人修养
《颜氏家训》中提到,“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4]89士族子弟,贵在培养实干能力,做对治国安民有益的事情,不宜高谈阔论,不务正业,拿着君主的俸禄官位虚度光阴。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现实,提倡学习有益于现实社会的东西,服务于社会,以求国治民安。好学上进之风也是《颜氏家训》推崇的优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颜之推希望后世子弟终生求学上进,符合志在成才、尊贤慕贤,潜习默化的规范要求。《曾国藩诫子书》中也写道:“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修身养性为人治学之道,最难的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是,做到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慎重。
(二)崇尚“齐家”的家庭美德
曾国藩提倡勤俭朴素,无论自己贫穷还是富裕,都要保持朴素的心态。同时还提倡勤勉,不仅是要求人手脚勤快,更是要人思想上勤勉、勤奋和学习知识勤奋。勤劳戒奢的好家风,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这样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在他看来,家庭衰落的原因是由于贪图奢侈,一个人的失败或堕落是由于沉浸在安逸中。从古至今,奢侈无度是家业衰落的根源,勤俭节约才是家业兴盛应有的品质。
梁启超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性格温和的人,从他许多家书中可以看出慈父的形象。虽然政治事业占据了梁启超的大部分精力,但他并没有因为事业而忽视家庭。梁启超在家中性格平和,从不以家长的姿态自居,对妻子和孩子平等对待,家庭气氛十分和睦,毫无疑问,这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崇尚“和谐”的社会道德
《裴氏家训》的开篇就讲到“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强调孝悌的重要性。《颜氏家训》中“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4]17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是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夫妻关系,孝悌敬爱的良好家风,体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提到“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告诫子孙们要勤于读书、尊师重道、讲礼貌、懂得谦让,与朋友邻居要和睦相处。王阳明也在家训中告诫孩子们要努力读书,孝顺友爱,谦虚有礼,有节制。不要说谎谋利,不要任性斗气,不要苛责别人,但要自律。不能盛气凌人,要有容人之量。
(四)崇尚“忠信”的爱国精神
在我国,对家中长辈来说最好的礼物是“孝敬父母”,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礼物便是“忠信”。古代社会对个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是忠君爱国,对国家的忠诚和信实是孝的延伸。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爱国教育逐渐缺失,许多父母都错误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当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它是一种假大空的宣传,甚至有些父母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过时了。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人民、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梁启超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孩子的教育上,他常告诫子女:“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5]493梁家子女都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即使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他们也不贪恋国外生活的安逸,纷纷回来报效祖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优秀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促个性
“因材施教”思想是孔子首创的一条教育教学原则,孔子主张根据自己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帮助他们达到“成人”标准,更好地从事政治活动。梁启超对子女的个性教育也非常重视,他通过细心观察子女的生活细节,了解子女们的兴趣与爱好,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而且,他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民主,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会把孩子培养成固定的模式,而是尊重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认为: “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6]415梁启超养育的九个儿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均取得傲人的成就,梁氏兄妹的成就是个人勤奋的收获,更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功。
(二)循序渐进促发展
梁启超说:“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才能能令所熬的东西味美而容易消化”。[5]493朱熹也认为教育者在传授知识时应当:“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而受教育者:“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荀子也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7]4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应该急于求成,而是要脚踏实地努力耕耘,否则,欲速则不达。这些名言古语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循序漸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该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粗到精的规律。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实干
梁启超说:“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二是致用。 二者缺一不可,即所谓‘知行合一,二者兼备方称得上学问。”[8]1116他常让思成,思永参与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再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学问,梁家子女的成就,无疑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为式瞻仪型;讽味遗言,不若亲承音旨。”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究很浅薄,只有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去体验,才能够形成习惯,持久难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磨练思想道德意志,让人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促进受教育者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四)言传身教为榜样
《颜氏家训》中曾经提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这意味着,当一个人自身行为端正得体,能为他人树立榜样,就不用等到他给出明确的指示,其他人也能自觉地参与到行动中。相反,如果命令者自身的品行不端正,则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即使发出命令,无论要求多少次都不会使所有人服从。这个理论在家庭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思想、语言、行为举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孩子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父母在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都会体现在孩子身上,父母的价值观、审美能力、心态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需要在生活中把重点放在孩子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上。在家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中国传统家训中提出的言传身教方法,可以通过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体系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張品兴.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493.
[6]穆卓.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415.
[7]王杰,唐镜注释.荀子·劝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8]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1116.
Abstract: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s and family teachings are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eople, and they are rich resources and effective supplements for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s and family teachings contain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self-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loyalty and other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also contain excellent educational methods such a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tep by step,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teaching by word and example.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s and family teachings is helpful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Family traditions and family teachin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amil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