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22-06-11谢新奇

中国新通信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新能源互联网+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能源动力类的新兴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新能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在我国新能源科技、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优秀领军作用的全能型人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能源系统的互联与优化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互联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可以整合互联网教育资源,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形成开放完备的教学体系。基于“互联网+”的背景,本文形成了新能源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九大课程群,并对课程群中所含课程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

关键词:“互联网+”;新能源;课程设置;线上线下混合

一、引言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逐步增强。“互联网+”通过与通信、技术、安全、教育等领域的有机结合,使得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命。处在“互联网+”时代,新能源行业的运行模式要求新能源人才具有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智能化思维的运用以及能源行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对于新时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将自身的新能源专业知识应用于“互联网+”产业,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能源系统的互联与优化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传统的线下理论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教师应实现“从主导到引导,从灌输到启发”,学生才能实现自主学习。

“互联网+”新能源专业培养,可以整合互联网教育资源,发挥信息多元化时代的优势,形成开放完备的教学体系[1]。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能源结构改革及新能源产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掌握新能源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工程推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具备从事新能源材料、光伏与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及企业家,能在我国新能源科技、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优秀领军作用的全能型人才。

(二)培养方式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由六大学科交叉(能源动力、电气、自动化、数学、物理、计算机)、多个龙头企业协同、国际前沿引领的“通专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科生选拔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将兴趣、能力与潜力作为选拔与评价的新依据,遴选出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对新能源兴趣浓厚、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进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

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参考借鉴国际和国内一流大学、机构近似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理念的同时,充分把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仍处于高速发展期、渗透性与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课程设置精练,选用国际一流教材和自编高水平教材,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讲授基本知识锻炼学习能力与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绘制自己的知识蓝图。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梯队合理、专兼结合为原则。师资吸引来自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基础科学部的一批优秀教师队伍,集优势学科,聚前沿发展,重交叉创新。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新能源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2]。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加强与学生的讨论和互动;改革考试、考核方式,重点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敏锐判断力[3];结合学科前沿成果,将教学与科研融会贯通,通过导师个性化指导和科研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发现学术的乐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为今后的学习开辟科研方向。

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和改革。通过课内实验、专业综合实验、项目训练和导师制科研训练、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工艺操作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灵活運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和潜能[4]。

加强与一流企业的合作,从育人理念、合作机制、组织方式、实现路径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和具有产业应用视角的全能型人才。

加强国际化培养力度。通过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办学、资助优秀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访问讲学等,形成国际化培养氛围,开拓学生的眼界。

(三)专业知识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以学科交叉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新工科建设和“互联网+”融合式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它具有多样化的应用背景、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专业构架等特征,涉及数学、物理、能源动力、计算机等众多学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目前形成了九大课程群,如图1所示。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课程设置

“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群、工程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风光能源课程群、其他新能源与储能课程群、能源互联网课程群、前沿讲座课程群、实践环节课程群、素质拓展及个性化培养课程群等九大课程群。九大课程群内所有课程名称、开课学期、课程性质见表1。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为主体、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核心、以新能源领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目标,建立全周期学习支持、讨论互动与信息反馈的“三阶+三化+一中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三阶”即初阶、中阶、高阶,将不同维度的三个阶段融入新能源专业教学,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养成学习思维,实现阶梯式进步;“三化”即互动参与化、课程思政化、评价多元化;“一中心”即“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基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教师可通过优质慕课资源实现线上教学,借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也可以自建慕课或者针对某一知识点制作微课完善线下教学,使学生接受形式多样的学习模式。

开展混合式教学,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找准实施路径,渗透翻转课堂思想,将课堂归还于学生。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背景,来探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九大课程群,并对课程群中所含课程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通过“三阶+三化+一中心”新模式,完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符合当前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如何将新能源专业教学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作者单位:谢新奇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参  考  文  献

[1]郭雨.互联网+背景下专项课程团队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20,22(23):182-183.

[2]王鹏,史娜,惠周利,李有文,张峰.新工科背景下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科技视界,2021(09):36-37.

[3]陈颖.流体力学教学中虚拟仿真及App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0,22(22):158-159.

[4]吕琦.互联网平台下高校会展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2):170-171.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新能源互联网+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