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的研究
2022-06-11滕俊强边平达应奇峰陈锦平
滕俊强 边平达 应奇峰 陈锦平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常见疾病,好发于绝经后女性[1]。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是骨组织本身代谢产物,其中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arboxy-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1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3种BTMs[2],但是在绝经后女性中,应该优先选择哪个血清BTMs来反映其骨质丢失快慢呢,目前国内外还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对225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血清BTMs检测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25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 46~70(59.02±5.85)岁。纳入标准:(1)自然绝经的女性;(2)能接受伴随疾病和生活方式的调查,且接受血清BTMs检测和BMD测定。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严重心、肝、肾疾病等患者;(2)正在接受雌激素、双膦酸盐类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患者。本研究经浙江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每位绝经后女性均接受血清BTMs检测和BMD测定。
1.2.1 血清BTMs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6:30~7:30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 ml,血液样品在抽血后2 h内离心,取血清,采用日本Roche Cobas e 601免疫发光分析仪(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TX、P1NP和OC。
1.2.2 BMD测定 使用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GE公司)测量并记录每位研究对象的股骨颈 BMD(femoral neck bone mineral density,FNBMD)、全髋部 BMD(total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THBMD)和L1~4BMD(lumbar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LSBM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选择二元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绝经后女性3个血清BTMs的相关性分析 绝经后女性血清 CTX、P1NP、OC 分别为 (0.56±0.14)、(58.21±10.42)、(21.49±7.70)ng/ml。经统计,3 者之间均呈中度正相关(均P<0.01),见图1。
图1 绝经后女性3个骨转换标志物相关性的散点图
2.2 绝经后女性血清BTMs和BMD的相关性分析 绝经后女性 FNBMD、THBMD、LSBMD 分别为(0.78±0.12)、(0.82±0.13)、(0.93±0.16)g/cm2。经统计,绝经后女性血清CTX、OC与FNBMD、THBMD、LSBMD均呈负相关(均P<0.05),见图 2;但血清P1NP 与 FNBMD、THBMD、LSBMD均无相关性(r=-0.101、-0.108和-0.069,P >0.05)。
图2 绝经后女性血清CTX、OC与FNBMD、THBMD、LSBMD相关性的散点图
3 讨论
在临床上,常有一些医师认为,骨吸收标志物(CTX)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OC)的变化趋势应该是相反的,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这是因为骨的吸收和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偶联的过程,骨吸收加快必然伴随着骨形成加快[3],这从绝经后女性3个血清BTMs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中就可以得到证实。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绝经后女性中,血清CTX、P1NP、OC之间均呈中度正相关,说明在绝经后女性中,上述3个血清BTMs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要么都增高,要么都正常。
血清CTX、P1NP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临床应用的反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两个BTMs,其中P1NP是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1型原胶原在多肽酶作用下裂解的产物,是一种骨形成标志物,而CTX是破骨细胞分解1型胶原后的产物,是一种骨吸收标志物[4]。本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常用的BTMs在绝经后女性中,仅血清CTX与FNBMD、THBMD、LSBMD呈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绝经后女性的骨代谢状态主要是以破骨为主,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破骨细胞活性迅速增加,骨质丢失加快[5]。
血清OC是成骨细胞产生的另一种分子量约为5~8 KD的骨特异蛋白,是骨骼中除1型胶原(90%)外最常见的蛋白(3%),也是一种骨形成标志物[6]。OC产生后一部分进入骨基质,另一部分释放进入外周血。完整的OC在外周血中不稳定,水解后形成稳定的骨钙素N端片段(1-43氨基酸片段)。血清OC尽管不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临床应用的BTMs,但本研究结果表明,OC与常用骨形成标志物P1NP不同,与 FNBMD、THBMD、LSBMD均呈负相关,因此要重视血清OC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防治中的价值。
本研究与类似的研究结果一致。如Bauer等[7]的研究认为,BTMs(包括 CTX、P1NP、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等)能预测老年女性的骨量丢失,其中骨转换水平高于均值患者的骨质丢失率明显快于骨转换水平低于均值的患者。另外,瑞典EPIDO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绝经后女性10年髋部骨折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高CTX+脆性骨折史、高CTX+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脆性骨折史、高CTX或脆性骨折史、骨质疏松[8]。因此,血清BTMs增高,不仅能反映绝经后女性骨质丢失情况,而且能预测其骨折风险,而及时使用双膦酸盐类等药物,能明显降低绝经后女性的血清BTMs水平,提高其BMD,降低骨折风险[9-10]。
综上所述,在绝经后女性中,血清CTX、P1NP和OC之间呈中度正相关,其中血清CTX、OC与BMD均呈负相关,因此在绝经后女性中,可优先选择血清CTX和OC来反映其骨质丢失情况,并帮助预测骨折风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一个针对绝经后女性的横断面研究,其结果是否适合其他年龄组、其他性别的人群,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