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2-06-11黄芯蕊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辨阅读文本

黄芯蕊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自己的学习思维逻辑,这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将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凸显出来,而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激发以及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好文章的中心主旨,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辨;文本;教学

引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要对文章有所理解,从含蓄简洁的语句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态度,若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则无法透过语言表象去掌握内在含义。但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各种浅阅读,对文本关键词语、重要句子和文章主旨缺少精读和深挖。

一、思辨的出发点

在阅读教学中,作者的表达思路在文本中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是由一些关键词、句连接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斟酌文本中的那些起关键连接作用的词句,寻觅其中的蛛丝马迹,这就是思辨性理解的出发点。如教学《燕子》一课,课文结尾描绘的是一幅“有趣的图画”,画面内容是飞倦了的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作者是如何从这样的画面中获得“有趣”的感觉呢?本来,燕子在不断飞行中产生了无穷的美感,因为飞行呈现了燕子最美的形象,所以燕子疲倦时停下来休息这种美感就会消失,这是正常的思维。但是,作者选择远镜头加以观察,以“闲散”和“小黑点”来表达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正好与燕子的飞行美形成对比,产生的是一种闲散之美,其中的趣就是最难得的闲趣。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教师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闲散”“小黑点”进行仔细斟酌,才发现了作者的表达之妙,体会文本中思辨的意味。

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

培养兴趣是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给学生看一篇十分枯燥的文章或者是教师讲课方式不新颖、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希望课堂教学尽早结束,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想要去阅读文章并对其产生思考,所以激发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也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兴趣是驱动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沉浸式地开展阅读的重要元素。若他们对于语文内容或者阅读材料不感兴趣,即便教师采用再高级先进的方式或者模式,也无法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基于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阅读兴趣来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不断保障阅读材料的充分全面性,切实有效地增强阅读材料的可读性与可看性,最大程度夯实学生的阅读素养以及学习质量。

在学习《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篇文章的特性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兴趣,从而引起对文章内容的多角度思考。《景阳冈》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并且也是一个十分惊险刺激的故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喜欢这些强烈刺激的阶段,所以这样惊险刺激的故事是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可以将上课的环节稍加改变,如教师可以采用说书的方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使之与以往的让学生在阅讀文本基础上在进行文章分析的教学方式有所区别。学生很快会被这种新颖的上课方式给吸引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比如教师在说到课文中的高潮部分,会有一个明显的语气加快和情感的强烈变化,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下故事的情节和教师说书式授课时的语气关联性,并从中分析出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是不同于以往的以直接看着文本来分析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还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有趣的课文只要掌握好了方法就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有效的思考,但是有些枯燥的课文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挖掘,然后组织一个有趣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有趣之处,从而愿意并自发地对文章进行思考。当然,不可能所有的课文都是有趣味性的。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出发,积极挖掘并把握好课文中有趣的一个点。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的切入点,学生才能够更有成效地开展语文阅读,也才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全方位的提升以及保障自身的阅读实效,更好地优化自身的阅读思维。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辨意识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略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地方存在疑问。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思辨意识,利用这样的疑问进行深入的阅读,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如在教学《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探讨这样的问题:(1)课文中孔子说:“水是真君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2)这篇课文体现了孔子的愿望,那就是人们到了晚年应该安享晚年,这种想法经历了两千多年,今天的人们能实现吗?(3)这篇课文是写孔子等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那么,为什么文中写了很多大自然和水中包含的人生哲理?(4)课文中用了诸如“手舞足蹈”“侧耳倾听”等生动形象的动词,从中能表现出孔子师生间存在怎样的关系?(5)孔子能从人们常见的水中发现生活的奥秘,这说明什么呢?课堂上探讨这样的问题,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进而在相互交流中明辨是非,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思辨。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

结语

总之,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既需要从整体出发又需要在细处着力,精心设计教学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在对话中体现思辨的力量,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秀云.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2]顾丹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模式培养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31).

[3]梅艳.语文课堂理性思维的缺失及———以《秋天的雨》同课异构为例[J].语文建设.2020,(02).

[4]李玉丰,王爱群.语文课堂关于学生审辩式思维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

猜你喜欢

思辨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