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
2022-06-11梁小艳
摘要:辛弃疾作为南宋初最伟大的词人之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他的词作中,许多都与陶渊明有关联。在辛弃疾被迫回归田园生活后,陶渊明一直对他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词作创造;但是,辛弃疾与陶渊明终究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本文就通过具体作品来分析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有哪些方面是向辛弃疾靠拢的,又有哪些方面是融入其自身的。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靠拢;改造
纵观中国的文学史,辛弃疾一直是特别的存在。他“丰神英毅,端是天上谪仙人”;他“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始祖辛维叶担任大理评事起,其家族长辈皆任朝中官员,尽管大部分长辈都没有得到重用,却给了他保家卫国的最初影响。
他的为官生涯没有预想中的顺利,他一生三仕三隐。近二十年他都生活在了带湖、瓢泉一带,待在了田园。他一生怀有爱国之心,却始终无报国之门;他始终没有放弃过为国捐躯,终其一生却也没有机会大显身手。残酷的现实使他心灰意冷,最终在终身不得志中含愤离去。值得庆幸的是,他留下大量的词作,诉说他当时的心绪,也让后人通过这些作品,走进他的内心。
一、接受:辛弃疾向陶渊明的靠拢
辛弃疾生活在风雨飘荡的南宋时期,生活在一个他自己都说“天下有恢复之理,而难为恢复之言”的时代。在当时,他的政治追求似乎都变成了一个笑话,恢复祖国的统一成为了“智者之寡”。或是官场的不如意,或是田园生活的不适应,他急需一个精神导师,而“性本愛丘山”的陶渊明就成为了他追随的对象。
1.辛弃疾日常生活向陶渊明的靠拢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仰慕渗透到了日常的点点滴滴,他的“停云”堂、“停云”竹径等无一不是受陶渊明的《停云》一诗而得名的,而他的“松菊堂”、“陶潜宅”更可以看作是向陶渊明效仿的标志。
2.辛弃疾作品向陶渊明的靠拢
辛弃疾对于陶渊明的认同不仅体现于这些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了辛弃疾的词作中。他有不少词或提及、或涉及陶渊明:他赞赏陶渊明的心态,“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他将陶渊明视为自己的老师,“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他更将陶渊明视作了自己的精神领袖,“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在他词作的序中,陶渊明也是频繁出现,比如《贺新郎·邑中园亭》一词的序“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辛弃疾的词作从多个角度都体现出了他对于陶渊明的靠拢,比如“和陶词”、仿陶词、饮酒词等方面,并且这些方面都大有交叉。为了方便论述,把辛弃疾与陶渊明相关的词分为了“和陶词”、仿陶词、饮酒词、田园词和辛弃疾词的“菊”意象五个方面。通过分析这五个方面具体的词作,来论述辛弃疾对于陶渊明的靠拢。
2.1辛弃疾的“和陶词”
辛弃疾在最初被罢免归田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迅速完成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过上闲居野鹤的生活。为了更快让自己适应,他尝试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心灵归宿。他创作出一篇篇“和陶词”对话陶渊明,企图通过与陶渊明的对话来宽慰自己。翻阅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的“和陶词”中大部分,虽未明确指出,但内容直接应和陶渊明之词,而且有许多词是通过表达与陶渊明相同的观点。
如《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畮,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陶渊明并不是贪图富贵之人,否则他不会辞官归田。他入世也从不为“五斗米”,他只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他无力改变黑暗时,他宁愿抛下一切回归田园。而辛弃疾一次次被罢官,却又一次次回到朝堂,为的也只是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在被罢免之后,他将陶渊明视为自己诉说的对象,写出一篇篇“和陶诗”。尤其是此诗最后的“富贵非吾事”更是直接应和陶渊明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道出了辛弃疾与陶渊明一样,在他们的心目中,实现理想与抱负的价值远远高于任何的财富。
2.2辛弃疾的仿陶词
辛弃疾钦慕陶渊明是大约是从他被迫回到带湖生活开始的。正值壮年的辛弃疾,心中充满了无数英雄梦想,他渴望金戈铁马的生活,渴望在战场上挥斥方遒,渴望收复南宋疆土。然而现实却是他只能在田野之间。此时的辛弃疾有着无穷的忧愁,无处消解,陶渊明成为了他最好的精神导师。
根据陶渊明留下了大量的词,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仿陶词。他的仿陶词基本是根据陶渊明诗原本的内容,或化用诗句,或隐括全诗,又或大量应用陶诗原本的内容和意象创造而成。根据阅读邓广据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流传下来的仿陶词大约有三十余首,这些词大都写于他刚开始居于带湖之时,当然也有少量是写于他第二次被罢免居于瓢泉之后。其词有全篇隐括陶渊明的《停云》诗。
比如《声声慢·隐括渊明停云诗》:
停云霭霭,八表同昏,尽日时雨。搔首良朋,门前平陆成江。春醪湛湛独抚,限弥襟、闲饮东窗。空延伫,恨舟车南北,欲往何从。
叹息东园佳树,列初荣枝叶,再竞春风。日月于征,安得促席从容。翩翩何处飞鸟,息庭树、好语和同。当年事,同几人、亲友似翁。
还有大量词化用了陶渊明诗中的意象以及语言。
如《水调歌头》(赋傅岩叟悠然阁):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君起更斟酒,我醉不须辞。
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万卷有时用,植杖且耘耔。
2.3辛弃疾的饮酒词
酒是陶渊明的日常必需品,亦是他诗作中常出现的事物,也成为了他情感表达的内容与方式。他曾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饮酒》、《述酒》、《止酒》等诗无一不是他优秀之作。而酒也是辛弃疾词中的常吟之物。根据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流传下来的词有629首,而其中涉及酒的高达383首。
辛弃疾的饮酒词中,有用“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来叙写陶渊明对酒的痴情,有用“醉里却归来,松菊陶潜宅”来诉说对陶渊明的喜爱,也有用“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来苦苦寻找陶渊明,还有用“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来反思与陶渊明的关系,辛词中很多的词似乎有酒就会有陶渊明。酒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把辛弃疾与陶渊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2.4辛弃疾的农村词
由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果断辞官还乡,隐居田园,创作出了大量的田园诗,成为了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由于官场的黑暗,辛弃疾被迫辞官,隐居在带湖、瓢泉一带。尽管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拥有一段无法抹去的田园生活。而这也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之一。辛弃疾尽管只留下了少数的田园词,但依旧可以看出是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夏承焘先生就曾说:“他的农村词无疑受了陶潜田园诗的影响和启发”。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作于他闲居带湖、瓢泉之时,虽然数量仅仅只有四十余首,但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好和谐的农村生活,让我们领略了词人在田间的闲居生活。农村生活的恬静闲适与普通日常正是陶淵明田园诗中最常描写的。
比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5辛弃疾词的“菊”意象
辛弃疾的词中存在着多种意象,不乏有意象与陶渊明相同。比如多次出现在二人笔下的菊花。
菊花向来是高洁脱俗的象征,不然不会“渊明最爱菊”,不会“渊明把菊对秋风”了。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无数人知晓了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而深受陶渊明影响的辛弃疾也自然而然的把菊花视作了自己最爱的花。
比如《鹧鸪天·和章泉赵昌父》: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将自己和陶渊明放在同一境地,把自己比作“南山一似翁”。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既可以在万事纷扰中,一笑而过,依旧淡然赏菊,自己又何尝不可。此词作于辛弃疾居于瓢泉之时,此时的辛弃疾在官场已经历经浮沉,经历了第二次被罢官的他已经能比较平和地去面对现实,他尽可能地去做到和陶渊明一样不去计较官场的得失,让那些官场的纷纷扰扰不去打搅自己平静的内心。在这首词中,“渊明把菊”并不单单只是欣赏菊花在秋天肆意开放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在于陶渊明的心态,而辛弃疾要去和陶渊明比肩,更多的也是要去学习陶渊明“无所谓”的心态,让心绪不再受外界纷争的干扰。
与其说陶渊明是因为菊花象征着高尚品格而喜爱它,倒不如说是菊花更能体现陶渊明自己的性情。陶渊明本就是一个有高洁品性的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生活中肆意洒脱,为自己而活。辛弃疾欣赏也渴望着拥有陶渊明一般的性情。
比如《鹧鸪天·重九席上作》:
戏马台前秋雁飞。管弦歌舞更旌旗。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
倾白酒,绕东篱。只於陶令有心期。明朝重九浑潇洒,莫使尊前欠一枝。
二、改造:辛化之后的陶渊明形象与陶诗意象
1.辛词中陶渊明形象的新变化
陶渊明在辛弃疾的词中不乏有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闲适形象,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笔下早已融入了自身情感的陶渊明。辛弃疾曾不止一次的写过陶渊明的形象,但这些形象也不止一次地让我们看到在辛弃疾的眼中,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
比如《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白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了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用诸葛亮来比陶渊明,侧面反映出了陶渊明在辛弃疾心中不只是一介隐士,或者说陶渊明更像是诸葛亮那样的隐士。哪怕陶渊明不再为官,但他依旧关注天下、关注苍生。与其说这是辛弃疾心中的陶渊明,倒不如说这是辛弃疾心中的自己。不仅有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归隐田园乐在其中,而且心怀天下,心系苍生。
又如《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不抵柴桑陌上尘。
从这首词的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可以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陶渊明的。在辛弃疾的心目中,尽管陶身处乱世,却可以明哲保身。哪怕赫赫有名的江左王、谢都比不上他。但是,在辛弃疾眼中,陶渊明又不是真正的不谙世事,陶渊明对于天下也是知晓之人,对于晋宋之间的矛盾心中自有定夺。
2.辛词中陶诗意象的新内涵
辛弃疾追求功名、渴望保家卫国的思想是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的,因此无论美酒也好、琴瑟也罢,尽管可以给他带来一时的惬意与放松,但无法让他忘却心中的追求。比如辛弃疾与陶渊明都在写戒酒,但内涵却大相径庭。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这首词似乎是矛盾的。在词的上半阙中,由于饮酒多度,已经给词人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伤,戒酒这件事似乎无可避免。然而,酒恰恰又是词人的“知己”,既然是“知己”,又怎能轻易戒掉它?在下半阙中,语气一转,又似乎表明了自己戒酒的决心。如此矛盾的“戒酒”却有让人不自主地联想到了陶渊明的《止酒》。在这首诗中,陶渊明也是用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对酒的喜爱和为了身体原因不得不戒酒的故事,辛弃疾写“戒酒”也许是受了陶渊明的影响。然而联系诗词的具体内容却发现,陶渊明的《止酒》更多偏向表达自己对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而辛弃疾的“戒酒”却更多表达出了自己长期不得志,积愤抑郁,常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发泄,以至于最后拖垮了身体,最终不得已戒酒的复杂心情。辛弃疾的“戒酒”较之于陶渊明的“戒酒”,多了一些愤懑,多了一些对世俗的不满,多了一些对自己不得志的抑郁。
除去对酒的表达有不同之外,辛弃疾与陶渊明在对待琴瑟时也有所不同。《宋书·陶潜传》曰“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陶渊明爱琴,一张无弦的琴,都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致。辛弃疾也喜琴瑟,但与陶渊明大不相同。
如《贺新郎·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陶渊明的琴,更多的是弹奏出自己的人生乐章,弹奏出自己的人生洒脱,而辛弃疾的词却更多的是弹奏出了国家之事,弹奏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或许,辛弃疾自身也认识到了他与陶渊明的不同,不然,也不会发出“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的感慨,也不会说“我愧渊明久矣”了。
三、辛弃疾的自我矛盾
1.辛弃疾自我矛盾的表现
辛弃疾的一生大多时间都处在了极其矛盾的状态下,这从他接受陶渊明的过程可以看出来。一方面,他欣赏陶渊明、钦慕陶渊明,因而追随陶渊明,他渴望做到像陶渊明一样身处田园,不问世事,过自己怡然自得的农村生活;他渴望与陶渊明一样享受和谐美好的农村生活。但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又是排斥这种闲适生活的,他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放下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放下恢复疆土的志向,无法放下自己一直以来的英雄志向。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不一样的陶渊明形象,看到融入辛弃疾自身灵魂的陶渊明形象。
辛弃疾与陶渊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陶渊明渴望官场生涯,但也真正热爱、享受田间生活,不然就不会发出“误落尘网中”的感叹了。陶渊明可以在官场上为官、办事,也可以放下一切回归最初的生活。陶渊明可以真正做到当官场、朝廷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抛弃一切,回归田园生活。而辛弃疾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辛弃疾的归隐也好,闲居带湖、瓢泉也好,这都是他不得已的选择,并不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无论在农村生活了多长时间,他始终无法真正从内心热爱农村生活,无法真正享受农村生活带给他的快乐与愉悦。他始终无法抛弃自己为国家、为百姓的使命,这也使得他在一生中尽管始终追求陶渊明的步伐,却始终无法做到和陶渊明一样。
于是,辛弃疾就在这样想追随陶渊明却又无法放弃自己内心抱负的矛盾中度过了他的大半生,直至最后抱憾离世。
2.辛弃疾自我矛盾的原因
尽管辛弃疾在回归田园之后,陶渊明一直是他的精神领袖;尽管辛弃疾在词作中都表达了对于农村生活的热爱,但辛弃疾毕竟不是陶渊明,他无法真正做到忘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种种矛盾。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辛弃疾本身的性情有关。辛弃疾是一个坚持自我理想之人,他根本无法做到轻易放弃自己心中所想之事和毕生所追求之事。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在一次次被罢官之后,他还愿意一次次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只要他内心的抱负还没有实现,只要他内心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只要还有一丝实现的可能,他就永远不会放弃。
另一方面,还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氛围有关。他自小跟随祖父长大,祖父给他的影响甚大。从他的《进美芹十论札子》:“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与脱身,被汙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的短短几句话,我们便可以看出一位虽然受仕于金国,但依旧渴望收复宋之疆土、雪耻丧国之辱的士人。祖父的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他,无论官场多么黑暗,朝廷多么不公,追求多么遥不可及,他都无法放弃自己的执念。他永远都是那个无法忘记国家责任的他,他至死心中依旧还是牵挂着南宋朝廷与疆土。他渴望上战场的愿望也始终没有变过,只不过是他隐藏了起来,他骨子里依旧是那个忧国忧民的士人,“无为”的思想在他的脑海里影响再大,都不及一句“上沙场”让他热血沸腾,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结束语
纵观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整个接受,在我看来,他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为排解自己内心的忧愁而已。相似的仕途经历,再加上整个南宋文化环境对陶渊明的推崇,让他很自然的把陶渊明当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当成了在那个环境下的追求目标。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让他很迫切地需要一个目标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转移自己的追求。在大环境以及陶渊明本身与他具有契合点的双重作用下,陶渊明成为了他的不二人选,他一直追随着陶渊明,把陶渊明的境界当作自己向往的世界,不断向其靠拢。
但由于性格气质和人生理想的不同,他终究还是无法忘记自己的使命,无法忘记自己的责任,无法忘记自己曾经追求过的东西,否则,他也不会再六十六岁的时候还再入仕途,不会不顾自己年岁已高还渴望上阵杀敌。他心中的爱国的火焰始终就没有熄灭过,他的爱国之志就从为磨灭过。自始至终,他就是那个爱国的、有豪情壮志的、心怀祖国山河与人民的辛弃疾。
参考文献:
[1]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杨勇校笺.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石红英.辛弃疾与陶渊明.[J].山东师大学报,1997,(1)
[6]周群華.辛弃疾词中的陶渊明现象[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3(2)
[7]梁詠嫦.辛弃疾田园词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4.
[8]魏瑾.辛弃疾词中的陶渊明现象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9]孙玉莹.陶渊明酒诗研究[D].西藏:西藏民族学院,2012.
[10]王慧刚.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J].河南社会科学,2015,23(6)
作者简介:
梁小艳(1995.06),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研究生,山西大学文学院学生,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