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吉迪恩·图里的规范理论看《红楼梦》的翻译

2022-06-11逄永菲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红楼梦

逄永菲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规范理论角度分析译者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化展示给欧美国家读者。本论总结图里的规范理论,让这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具有可操作性。本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文全译本是如何让中国古典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分析和应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关键词:翻译规范;《红楼梦》;翻译策略

1.引言:

在翻译界,图里的规范翻译理论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在个体中也可以强调翻译共性的特点,这可能会帮助译者处理不同的语言和翻译项目。不同语言和文化系统之间的规范、共性和语言之间相互干扰的关系。规范理论是图里翻译理论的核心,也是促进翻译行为规律建立的关键因素。

2.图里的翻译理论

2.1图里的翻译规范

规范是一个普遍的翻译理念。图里翻译研究理论中最突出的贡献是规范位于译者个人特色与规则之间(Toury,1995:54)。规范是在特定文化或文本中优先考虑并反复应用的翻译策略。规范作用于翻译过程的每一阶段以及译作的每一层面。

2.2图里的规范分类

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norm是群体判断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是否适当的规则。翻译的规范分为预先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前者指译者必须考虑翻译政策、翻译本质等问题;后者指支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抉择的因素,如文本中语言材料的分布模式即结构规范(matricial norms)、文本的表述方式即文本规范(textual norms)等等。[1]译者可能遵循原语及原语规范,强调进行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也可能倾向于遵循目标语规范,侧重于目标文本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2.2.1初始规范(Initial Norm)

一般来说,初始规范是两极之间的社会学和文化约束,即一般规则和特质。规范是群体所共有的普遍价值和思想的翻译。因为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所以它们对翻译也有一定的影响。图里认为合格的译者具备将社会共享价值观念内化为翻译行为指示的能力。图里翻译规范中的第一类原始规范。[1]

2.2.2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

翻译规范中的第二种“预备规范”。预备规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准则是翻译策略(translation policy),即关于明确的翻译策略的存在和实际性质。第二个准则是翻译的直接性(directness of translation),即翻译过程中是否存在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间语言或文本。翻译的直接性的原则包括是否允许间接翻译。

图里认为合格的译者具备将社会共享价值观念内化为翻译行为指示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翻译规范生效的过程。规范研究以译入语文化中已有的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文本特征。[3]

2.2.3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

影响文本矩阵,即分配语言材料的模式、文本的构成和口头表述。因此,目标文本和原文之间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受操作规范支配。图里认为翻译过程不但受制于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受制于两种文化传统——两套规范体系。而处于社会活动中心地位的规范体系蕴含了某一群体共享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并评价译者在翻译为目标语过程中的选择[4]。

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为译者提供参考从宏观和微观翻译技巧规范使用目标语言的材料用于替换源语言材料,它在文本(或实际分布的形式)和文本分割。(Toury,1995:59)具体来说,材料规范与译文的完整性有关。

3.《红楼梦》杨宪益与霍克斯译本的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巅峰,历来被视为曹雪芹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管是霍译本还是杨译本,两位大师的译文都体现了规范理论的翻译。

3.1从初始规范的角度看《红楼梦》译本宏观策略的选择

初始规范探讨的是译者在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选择。省略通常也会导致分割的变化。语言规范反过来又控制着材料的选择,以形成目标文本,或用原始的语篇和语言材料来代替。就《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而言,以直译为主。霍克斯先生的译本却相反,更倾向于使用意译。林黛玉的雅号是“潇湘妃子”,杨宪益先生就将其译为the Queen of Bamboos,而霍克斯先生将其处理为River Queen。史湘云的别号是“枕霞旧友”,杨宪益先生将其翻译为Old Friend of Pillowed Iridescence,霍克斯先生将其译作Cloud Maiden。贾宝玉的雅称是“怡红公子”,杨宪益先生译为The Happy Red Prince,而霍克斯先生将其处理为Green Boy。[4]薛宝钗的雅号为“蘅芜君”,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作the Lady of the Alpinia,而霍克斯先生将其处理为Lady Allspice。贾探春的雅号“蕉下客”,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作 The Stranger Under the Plantain,而霍克斯先生将其译作Plantain Lover。杨先生的译本保留了了很多用典和原文。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更倾向于去除小说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只考虑了译文对西方读者地可接受性,舍弃了原文本的充分性。

3.2从操作规范的角度对比分析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茶文化的翻译

图里认为,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是与翻译方法联系最为紧密的规范,翻译过程不但受制于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受制于两种文化传统,即两套规范体系。而处于社会活动中心地位的规范体系蕴含了某一群体共享的社会价值观,而这些观念内化于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先生不同的个人意识形态当中,所以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版本也不同。。

3.2.1茶名的翻译

《红楼梦》的情节中出现了香茶。杨宪益在翻译香茶时,采用直译法,即scented tea (杨宪益,1994),欧美读者可以将其理解为“芳香的茶”。从图里操作规范而言,该译文符合原文和原文语境的意思。但霍克斯先生采用直译与增译的方法,突显了香茶的“香”[3]。

3.2.2茶俗的翻译

《红楼梦》里有不少关于茶与婚配关系的描写。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杨宪益先生的译本为Xifeng chuckled:“drink our family’s tea, a daughter in-law to be!”(杨宪益,1994)霍克斯先生的译本为Xi-feng,“drink the family’s tea,the family’s bride-tobe”(霍克斯,1973)。譯者应加注中国古代的以茶为媒的文化风俗,让西方读者有机会补充、学习古代中国的传统婚配文化和茶俗。这两个译本都体现了现初始规范与操作规范的应用。杨宪益先生希望把曹公的笔墨尽可能多地对英语国家展示,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霍克斯更加重视读者的感受,多使用音译法、意译法,侧重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两位先生的译本,都是文学和翻译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周瑾.从吉迪恩·图里的规范理论看张爱玲《金锁记》的自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9(01):140-142.

[2]李雁.《红楼梦》法译本的“深度翻译”及其文化传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04):616-624+641.

[3]李怡然,李梦茹,王珊珊.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效果评析——基于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本的对比[J].海外英语,2019(22):27-28+58.

[4]陈奇敏.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