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村土家族民歌传播路径研究
2022-06-11彭英国
摘要:位于湖南省永顺县的双凤村被称之为“中国土家第一村”,至今仍旧保留着传统的土家族建筑群及风俗人情,土家族民歌作为土家族优秀文化代表之一在这里被滋养传承。然而受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土家族民歌的传播方式及路径发生了改变,传承发展受到了影响。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对土家族民歌现今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总结,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双凤村土家族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传习所传播;二、表演展示传播;三、网络媒体传播。对土家族民歌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也为土家族民歌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凤村;土家族民歌;传播路径
双凤村作为“中国土家第一村”,为土家族民族的认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化物质等认定资料,土家族民歌作为土家族优秀的文化之一,在这里传承发展。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目前对土家族民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第一类,土家族民歌演唱分析研究;第二类,土家族民歌的功能研究;第三类,土家族民歌体裁的研究;第四类,土家族民歌传承研究等,以上几类都是从广义上进行的研究,而关于双凤村土家族民歌研究并不多见,仅收集到十余篇的期刊文献及硕博论文。双凤村土家族民歌作为土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影响着土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双凤村土家族民歌的传播路径进行研究,有利于土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笔者多次对双凤村进行实地的走访,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来看,目前土家族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传习所传播、表演展示传播、网络媒体传播等三种方式。
一、传习所传播
双凤村位于湖南省永顺县,距離永顺县城约25公里,村内保留着较完整的土家族建筑群及风俗人情。村中设有摆手堂,是祭祀先祖及传统风俗节日的场所,摆手堂旁侧设有文化传习所,主要用来传承及研究土家族传统文化。
“从音乐教育整体过程看,目标是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建立音乐教育理论的起点。没有明确的目标,必然导致音乐教育实际中的盲目性;目标不全面也会给教育实践带来片面性。”[1]传习所对土家族民歌传播起到最直接最快速的路径,类似学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传习所里的教师主要是村里的土家文化传承人及宣传员,并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开设学习班进行授课,主要的对象是村里的小孩与年轻人,主要内容是传习土家文化,其中包含土家族民俗及民歌的内容。传习所传承虽然属于一种音乐教育的模式,但是缺乏系统且全面的知识体系与教材,在教育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更多的是一种举趣的培养不具备持续教育与学习的优势。传习所虽然有利于土家族民歌在村内的传承传播,但由于村里的小孩与年轻人大多数只能在节假日里才能回到村里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土家族民歌在社会环境中广泛传播与发展。
二、表演展示传播
双凤村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土家族民俗节日比如“赶年”、“社巴节”等。每逢这些传统的节日都会吸引很多外地的游客前来跟着当地的土家人一起过节日,而土家人为了迎接远到而来的客人也会表演土家族传统的民俗比如“拦门”、“摆手舞”、“哭嫁”等。
村里民俗活动的开展有特定的程序,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主要是用来进行展示观赏性质较强,在民俗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当地的土家人会演唱一些特定的土家族民歌,向外来的游客展示土家文化。在此之外,也会给外来的游客教授简单的土家民歌,前来游客偶尔也会学上几句或者一首土家族民歌,进一步扩大了传播的目标人群,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对土家族民歌的传播提供了扩散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传播范围。通过民俗活动的表演展示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游客,但这是一种碎片化式的短时间的记忆传播,作为观赏性的表演展示,随着游客这个载体离去而消逝,不能成为土家族民歌传播发展的主要路径,土家族民歌对于游客来讲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所以来往的游客并不能成为土家族民歌传播的主要载体。
三、网络媒体传播
网络媒体又称为互联网媒体,随着我国4G网络的普及及5G网络快速的发展,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进一步缩短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人们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获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文化及信息,网络时代也为土家族民歌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网络媒体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年轻一代的土家人运用网络短视频的形式对土家族民歌进行传播宣传,短视频精彩的内容也能获得较高的浏览量与播放量,有趣味的内容也能够获得点赞及转发量,这种方式使外界更容易了解到土家族民歌,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土家族民歌传播范围,是有利于土家族民歌的传播发展的。但这种方式与形为较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发的较零碎,虽然能够较快的把信息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较快的接触到土家族民歌,但是碎片化的传播不利于土家族民歌系统知识的传递。
四、关于土家族民歌传播的思考
“原生态的家庭环境消失,导致原生性的教育方式消退。”[2]通过研究发现,以上三种传播路径都脱离了土家族民歌生产生活的原始社会环境,因缺乏生产生活的需求从而导至土家族民歌的传播发展受限。受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双凤村虽具有土家族民歌成长的环境,但不具备土家族民歌生长的原始土壤,从而导致双凤村土家族民歌原生功能逐步淡化甚至消失,土家族民歌的娱乐性功能逐渐增强,土家族民歌不再成为土家人生活的必备品,功能的淡化与消失使土家族民歌传播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土家族民歌传播发展来讲,系统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成为承载土家族民歌的客体,当地土家人应成为土家族民歌传播发展的主体,并通过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使土家族民歌能够融入到当地音乐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去,应培养专门教授土家族民歌的教师团队,研究开发系统的课程体系,增强主体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强主体的民族文化自信。笔者在实地走访期间也几乎是很难再看到当土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歌唱的场景了,但是土家族民歌对于现在的土家人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对土家族民歌传播路径进行研究,展现其真实面貌,从而促进土家族民歌的传播与发展,为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土家族民歌教材的建立以及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目标.[J].中国音乐.1988,(02):47.
[2]彭英国.双凤村土家族民歌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9.6
作者简介:
彭英国(1983.11),男,土家族,籍贯:湖南省永顺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