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恋”常常发生在初中阶段?
2022-06-11杨扬
杨扬
“早恋”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伪命题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性情感的爱情体验,这种经验也是在为将来建立和维系婚姻家庭打基础的。也就是说,爱情是有积极意义的,孩子在经历爱情的過程中,可以练习如何与喜欢的异性相处、学会如何经营两性关系,为今后的婚姻生活做准备。
奇妙的是,喜欢的人何时到来,这件事有早有晚,而且完全无法预料。比如,有的人在十几岁遇见了自己心动的对象,有的在大学,早一点的孩子可能在7、8岁,甚至是幼儿园。总之,一旦唤起自己爱情的异性出现,情窦就此初开。所以,爱情不分早晚,发生的时间不是父母来决定的,所谓的“早恋”是个伪命题。
为何初次恋爱发生在初中阶段的人居多?
其实,每个年龄段的爱情有本质的区别。青春期之前的爱情,不带有性冲动,仅仅是孩子体验到异性相爱的美好情感。而青春期的爱情就不一样了,它是情与性的交织状态,带有性冲动。性冲动来自身体内相关机能的发展和成熟。这时候的爱情心理的发展会经历如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异性疏远期
在9~10岁,因为孩子身体出现了第二性征的发育,比如男生开始长胡须和喉结,女生开始长乳房和臀部,孩子们对这样的变化一开始是有些不适应,甚至是担心和害怕的。他们不想让别人发现这种变化,就会有意识地疏远异性,产生排斥异性的想法,这个时期一般会持续1~2年。
第二个阶段:异性吸引期
在11~13岁,时间持续2~3年。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适应了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因为内在荷尔蒙等物质的影响,对异性开始产生好奇和好感,表现在希望跟异性在一起,并更愿意加入有异性参与的集体活动。这个时候的孩子可能会同时对好几个异性对象产生喜欢。
第三个阶段:异性眷恋期
14~17岁的孩子希望对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群体活动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异性类型,希望与心仪的异性单独约会,这时候的爱情是针对某一个异性的,这个特点叫作“排他性”,一些专家认为,具备排他性特征才是真正的爱情。
第四个阶段:选择配偶期
18岁之后的孩子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能力发展,明白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异性、如何跟对方相处,这些经历可以为将来的婚姻做良好的准备。如果在前三个阶段的爱情能力没有发展,他可能会遇到一些爱情的挫折。
“早恋”是孩子生理成熟的结果,爱情发生的早晚不是父母说了算。初中的孩子开始谈恋爱的人多了,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爱情心理发展的异性吸引期、异性眷恋期,这种现象符合孩子成长成熟的规律。既然是普遍规律,爸爸妈妈在孩子爱情到来的时候就不要惊慌失措,或者拼命镇压、草木皆兵,而是应该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情感,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制定恰当的交往原则,把这段美好的经历变成孩子两性情感能力的成长机会,看作为将来婚姻做准备的练习,把“早恋”变成“早练”。
参考文献
胡萍.(2017).善解童贞:孩子的爱情.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F210F1DF-1D4C-45F3-ADFB-16066015AA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