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正确方向
2022-06-11李立新
李立新
摘 要:本文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语文教学的目的性角度,阐明语文教学改革要围绕为育人服务的目的,要明确语文教学目的使命,建议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语文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范性、个性化、系统性。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对策建议
技工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重视专业课教学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化课程教学安排与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上历来争议较大。
笔者认为应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真正把握好技工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要坚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在技工教育实践中,由于语文课只是一般的基础文化课,在教学改革中往往被边缘化。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技工院校语文课可有可无,片面追求实用主义,认为如果压缩语文教学内容,缩短语文教学课时,甚至不开设语文课程,就可以增加专业课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事实上,这不仅是对语文课程开设意义的误解,也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偏见。
众所周知,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就不是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多数技工院校实施的是全日制学制教育,就应当更重视育人体系建设,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总体规划推动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包括公共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技工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从深层次来分析,一方面多年来技工荒一直存在,面对用工短缺的现状,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也是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技工院校改革总体上遵循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培养规格对接岗位需要,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使企业感到使用技工院校毕业生缩短了上岗的适应期。
但从长远看,技工院校给企业送去的只是“快餐”,可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而技工院校一些毕业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同度是较低的,具体表现就是频繁跳槽,由此导致诸多不确定性,反过来也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虽然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初期对口率较高,但由于毕业生频繁换岗,经历一年左右时间,其对口率就会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
因此,应当从顶层设计上对技工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全面反思。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培养规格对接岗位需要,这样的教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这样的改革只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内容的一部分,或是比較重要的部分,不是教学改革的全部。否则,技工院校改革的结果就只能是扩大技能培训的比重,而完成不了学制教育所赋予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技工教育必然包括技能训练、职业培训,甚至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绝对不是教育过程的全部。
开展技工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的育人过程。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程才能在技工教育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二、语文教学改革要始终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必然的规律可循。
对于初中起点三年制的技工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的是属于高中阶段的中职教育。
同是高中阶段教育,中职和高中教育有着相同的教育教学要求,特别是在立德树人方面,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又因为生源的差异,教育的责任大于教学的责任,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实施教育,处理好先成人后成才的关系。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而提高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实施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从教材改革来说,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多轮改编,但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名人名篇始终得以保留,因为这些名人名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技工院校教材改革要认真研究普教的改革思路,吸收普教改革的有益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技工教育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实际,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这样的教育和教材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中外文化的有益营养
语文教学要承担以文化人的使命,技工院校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往往忽视这一点。
删减公共文化课时,有人建议语文教学以语文讲座的形式进行,可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是水滴石穿的过程。
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人建议编写技工院校语文教材时删除文言文,而事实上许多文言文并非艰涩难懂,文中有些语句高度凝练,往往是中国人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名言。
文言名句所包括的丰富内涵、所阐述的生活哲理、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白话文无法替代的,其育人功能,往往是白话文无法企及的。
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忽视语文教学所应该承担的文化传承使命。大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认识和认同,都是通过对一系列承载历史和文化作品的学习,不断增强感性认识,久而久之其理性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强化。
许多经典作品、优秀篇目,历经千百年得以传世,正是因为其中含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潜在的民族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立德树人
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可能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能以技能为名,忽视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文明素养的培养。而文化素养、政治思想素质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渐进式培养,不断加以强化,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如果一味地强调技能,就可能只是制造了一个能完成特定任务的“机器人” “机械手”,而不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要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让书本上的历史人物在学生的心目中活起来、动起来。通过一件件历史事件中伟人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学有榜样,使他们在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过程中不断校正人生的方向,坚定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要通过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不断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思想的形成,使之成为有敬业奉献精神、有顽强意志品质、有崇高职业理想、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三、对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注重学校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要把语文教学改革放到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注重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发挥好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处理好语文教学改革与其他课程改革的关系,把握好语文教学改革的特殊性。
在教学改革中要更加注重适应青年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人生成长、职业发展的需要。
如此拓宽思路,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政治站位去选择适合的作品进入教材,增强入编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绝不能一味地选择与职业理念教育相关的快餐式作品,让语文教材类似于职业素养教材,显得不伦不类,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
同时,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要加大语文课程的覆盖面,三年制的至少安排两个学年,五年制的要在中技阶段实现全覆盖,高技阶段至少安排一个学年。
只有这样,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不偏离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向。
(二)注重语文教学改革的规范性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教学必然有其不可违背的规律。语文知识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不会一蹴而就。
一个人即使掌握了字、词、句、章的规律性,也必须有对相关渊源知识的掌握,才能对特定的字、词、句融会贯通。因此,语文教材篇目必须达到一定量,在总体课时限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选读课文,不可盲目减少篇目,以便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优秀作品。
同时,要保持一定比例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言文篇目,让学生感受优秀传世古文内涵的博大精深,在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觉传承民族精神,身体力行弘扬民族文化。
只有在掌握语文学习和教学的规律、规范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才能发挥语文教学在技工院校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三)注重语文教材编写的系统性
目前,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有的省份统一教材,有的省份是一校一本教材。
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差异大,这里无法对其选用的教材做出評价。但技工院校语文教材编写有其基本原则。
一是应从育人的高度审视教材,注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技工院校培养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他们应当有思想、有精神、有生活、有追求。只有把握这些,技工院校毕业生才能工作有精神,生活有尊严,发展有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技工院校的语文教材编写首先要考虑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考虑到思想文化的传承,以保证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是应区别于普教的语文教材。普教的语文教材应试教育功能突出,其语文课程不仅是各门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更是一门主课,语文的知识点和语法需要通过反复强化加以巩固。而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既是帮助学生补文化知识的短板,也是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发挥思想引领、行为引导的立德树人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渐进地积累语言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和思辨能力,为提高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因此,技工院校语文教材作品的选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普遍适用性,经典作品要有量的保证。
要适当选择一些与爱岗敬业、岗位成才有关的作品,但这些作品一定要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乐于接受作品传达的思想内涵。
三是要区别不同的学制层次要求。对初中起点三年制、五年制学生要区别编写教材。三年制教材的重点要放在前两年,五年制教材的重点应放在前四年。不同年级语文教材的容量、学习难易程度要呈倒金字塔形。因为技工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前期要适度强化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后期要重点强化实践技能。教材编写不考虑这一点,就难以实施教学,缺乏可操作性。
(四)注重语文教学改革的个性化
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 423 所,在校学生395.5万人。全国技工院校共招生160.1万人,毕业生101.4万人。
由于历史、地域和办学层次等多方面原因,全国各地的技工院校发展个性鲜明,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在遵循普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化的特点。
1.要突出不同学校的特点
要根据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设计要求,实施语文教学改革。
把语文教学改革作为整体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教材编写、教材选择和教学过程中,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2.要突出不同学制层次的特点
技工教育不同的人才规格有着不同的专业素质要求,不同学制的学生应当有不同层次的职业素质要求。
如五年制的学生必须在能满足一般岗位素质要求的同时,符合管理能力培养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度融入更多的责任担当意识教育和素质提升内容。
3.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
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向不同的就业岗位,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目标要求也不同,用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因此,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需要进行适当、灵活的调整。
参考文献:
吴思筠.中职语文专业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教育,2013(12).
(作者单位:盐城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