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子村:党旗红,乡村美
2022-06-11秦生龙
秦生龙
修建后的新农村广场。
十几年前,我们村子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麻将村。2009年后,村里实施了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全体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6年,我们村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6万元。
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的巨变,源于近10年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在基础升级、产业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大寨子村为百姓打造出一片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用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走进我们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映入眼帘的是水泥村道平整干净,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广场游园景色秀美,蔬菜瓜果大棚接连成片;路边拱形护坡沿路排开;广场上粉的碧桃花、黄的连翘花、白的海棠花竞相绽放;五星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迎风招展……
我经常在村委会活动室前,结合当前春耕备播生产,给村民们宣讲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精神。很多村民听了我的讲解,都能更清楚地理解党的政策。
我们村共有农户231户827人;现有耕地1471亩,主要种植油菜、小麦、蔬菜等;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4户47人,劳务输出和土地流转费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过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麻将村”“垫底村”。如今,这几顶曾压得全村百姓抬不起头的“高帽子”终于被甩,取而代之的是村庄成为海东市“一红四美”党建品牌示范村、乡村保洁卫生工程示范村和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示范村。我认为,这些变化都归功于有一个团结务实的党委班子和村民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我们村正在修建的小游园以前是全村人的打碾场,如今,小游园已经初具规模,还栽上了海棠、榆叶梅等几十种花冠树木。茶余饭后,村民们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10年前,大寨子村一家几口的生计全靠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农闲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地靠在墙边拉家常,卖了粮食聚在一起打麻将。我们眼看周边村子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可我们自己却是一天比一天穷。
2002年开始,靠着田地过日子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大变化。起到这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修建的平阿高速公路从村庄通过。
有些农户的田地被征用后相应地得到了一些补偿款,而田地没有被征用的村民则在平阿高速工程上务工挣钱。渐渐地,出来务工的村民多了,收入高了,相应地生活条件提高了,思想也跟着转变了。
2009年危房改造的好政策更让转变思想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随后,家家户户陆续盖起了新房。村子里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开始重视起来。从2002年至今,考取的大学生有50多名。
2011年,新农村建设开始。从管理乡村到经营乡村,思路变了、观念变了,大寨子村党支部引领强村富民有了具体抓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大寨子村根据地理优势,分别在广场前、南边、西边修建了3个不同特色的小游园,修建凉亭,铺设道牙石,砌花砖,修建花池,栽种了海棠、丁香等各类苗木6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使全村的绿化面积从几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70%。
当时,为了让村庄面貌长期保持干净优美,村党支部又在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划分具体区域,承包给了党员干部,做好长期绿化管护,做到职责清、任务明。
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
村里有张占福等5位保洁员,每天专职负责村里的垃圾清扫,村里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从2013年,农村保洁工程全面启动,大寨子村就开展了“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
在活动中,大寨子村的党员干部带头行动,开着自家的农用车、挖掘机、翻斗车,在广场、房前屋后自觉清除垃圾107立方米,疏通沟渠3.8公里。村民们一看有人带头,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年轻人砌墙铺路、妇女们栽树种花、老年人浇水施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有效激发出来。大寨子村实现了生活垃圾由乱堆乱放向集中回收、专人定时清理的转变;实现了畜禽养殖由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的转变;实现了环境由脏乱差向村容村貌整洁的转变;实现了由破坏环境向保护环境的转变。
在2015年至2016年间,我们村党支部创建了“一红四美”党建品牌,并被选为海东市“一红四美”品牌示范基地。
在这一年中,我们村创新制定了“工票”制的工作思路。
“工票”制就是每户每年必须要出15个义务工。按照车辆、劳动力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工票”制不仅解决了村子里有些村民“不会干、不想干”和“一个村单打独斗”的问题,更凸显了党组织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导向作用。“工票”制的实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40余万元。过去,村子里的事儿没人管、没人干,村干部说了也没人听。通过实行“三议一表决”、党务村务公开制度以后,村干部在村民中渐渐有了威信,大家的心想到了一起,劲儿也使到了一起,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幟。大寨子村村干部的所作所为感染着周围的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干部和群众勤劳的双手,大寨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同时,我们村村民的精气神儿也发生了变化。
在村子南边,我们新建了大戏台。一眼看上去戏台建造非常精美,彩绘雕刻、斗拱飞檐,气派非凡。2008年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眉户戏”是大寨子村的文化宝藏,早在1979年,村上就成立了戏团。为了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2016年我们村重新修了村里的大戏台,沉寂多年的舞台再一次热闹起来。冬季农闲,戏团的老戏骨张生堂和其他30多个戏团演员聚在一起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村民喝上纯净水。
眉户戏在大寨子村源远流长,一代接一代、一代传一代,经久不衰。
2017年11月份上任的大寨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来存说:“现在村上的风气正了,条件好了,别的不说,小伙子们娶媳妇都容易了,今年我们村上就娶了7个新媳妇。闲了唱戏,晚上跳广场舞,我们的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
大寨子村把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项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真正使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这种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贫困群众“获得感”的甜头,许正存就尝到了。
许正存,以往只在村上经营一家小卖铺,后来通过政策支持,他们夫妇在村上开起了“正存农家院”,开张不到半年,收入就超过3万元,这让他们尝到了产业转型的甜头。
之所以让他们有了开农家乐的想法,是因为距离大寨子村12公里处就有一处景区—东沟林场。这里夏秋季节风景秀丽,近几年来,每到周末,前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许正存夫妇就依托党的好政策和这一优势,开起了农家乐。如今,大寨子村已挂牌经营农家乐5家,还有3家正在筹备中。
天然气进村进户。
以前的大寨子村虽然交通便利,但人多地少,长期以来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村党支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确定了中长期发展致富思路。依托白沈溝现代农业园区和红提葡萄基地,引导农户自主经营大棚或流转土地,共建成大棚325个,流转土地35.7公顷,解决劳动力21人。
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里引进了3家砂石厂,解决了15名劳动力。2018年和2019年分别将40万元和60万元的非贫困户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入到袁家村河湟印象旅游公司,3年合同期内,累计收益22万元。大寨子村党支部还用每年12万元的集体收入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灌用水水费。同时,积极联系就业部门,了解务工信息,介绍村民外出务工,仅去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1206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
“一红四美”这个品牌实实在在成为改变这个后进村的强大动力。
丝带般的村道蜿蜒串联起每家每户,污水管网通了、天然气通了、网络通了、产业兴了,大寨子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村民终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依靠党的好政策而改变生活的,在大寨子村还有很多家。张占福是村子里的保洁员,由于老伴儿半身不遂,以前卫生打扫完后他就要回家往炉子里加煤。自从天然气管道进村后,一进门他就可以打开天然气灶做饭了,再也不用抬煤生火了。更让张占福感到高兴的是,家里的污水管网也通了,家里安装了抽水马桶,这下老伴上厕所也方便了。
党旗红,乡村美。从现在的村“两委”班子那里了解到,下一步,大寨子村党支部将再投入100多万元,携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继续投入到“教育整顿”活动之中,学做合一,把大寨子村“绘在纸上”的愿景逐步变成看得见的现实。
(特约记者颜金梅、黄依婷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