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广西靖西绣球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2-06-10闵慧娟

天工 2022年13期
关键词:靖西绣球壮族

闵慧娟

广西艺术学院

非遗文创化,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型文化态势。通过对文创产品基本要素的准确设计,既可以发扬先进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要求。依托丰富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创造与设计的内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创产品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靖西壮族绣球文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呈现出壮族人独特的民间记忆和民俗信仰。通过探讨广西靖西绣球的历史背景、人文含义与艺术特征,研究靖西绣球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以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传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发展。

一、广西靖西绣球概况及其发展现状

绣球作为壮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既可以是一项竞技工具,又可以是年轻男女两情相悦的情感信物,还是承载着中国历史底蕴的工艺品。在各个历史时期,绣球都承载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含义,既体现着靖西地域的农耕文明特征,也体现着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变化。目前靖西绣球主要产于新靖镇旧州街。当地妇女们已把绣球作为重要工艺品加以研究与发展,使靖西绣球从原来单一的传统艺术品逐渐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不过,由于工业化的普及与新科技的发达,作为民族工艺品与非物质文化承载者的绣球,无论是在制造或是审美品鉴上均未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播,其发展更是陷入不知所措的迷茫。笔者在深入靖西市旧州区绣球街调研后发现,绣球街由传统乡村自给自足的自治模式转变成资源共有、各自为户的个体乡村模式,所以手艺多为代代相传,形成一个比较狭窄的体系。对于绣球技术的传承状况,绣球的核心制造工序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师父带徒的方法传授。目前,绣球街的绣球制作者多是中老年人,仅有几名老师傅掌握了绣球技术,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期望有人传承下去,但不逼迫子女去学习制作绣球技艺。而年轻人文化水平较高,大多在外务工,很少有人愿意传承绣球技艺,后辈良徒难觅,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如表1)。

表1 绣球街人员任职比例

二、广西非遗靖西绣球文创产品开发的价值分析

绣球在整个广西甚至我国都有着很重要的文化地位,每一个小小的绣球都不是简单的艺术品,其中包含复杂烦琐的工艺,也充满了创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它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缩影,具有丰富的价值。因此,对靖西绣球文创产品进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主要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审美价值

人们对美的感受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在感受美的同时形成一种纯粹而又感性的情感,壮族人民通过抛绣球的方法实现连情结亲的目的,在这种艺术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审美趣味。同时作为传统艺术珍品,它精美高雅,因针绣工艺精湛,图案、色彩多样明艳而闻名于世,具有丰富的视觉审美价值。

靖西绣球在形态上的塑造更加立体,通常由12个三角状立体花瓣拼接缝制而成,独特的花瓣弧线造型凝聚了民间艺术传承者独有的审美观念及造型意识。在色彩上,红、黄、绿三色面料做底,颜色艳丽多彩,对比鲜明强烈,其反映的是壮族民众热情奔放的情感。绣球上的图纹大多由花朵和动物纹所组成,图像繁复,造型艺术精巧,这些祥瑞图像代表了当时壮族人民对生命的渴求与热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因此,将绣球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创的实用性相结合,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还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二)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的反映,可以让人们认识社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社会文化特点,并把其中的文明形式展现出来,唯有对其进行挖掘与利用才能更好地彰显其价值。广西靖西绣球作为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渗透着壮族独特的乐观精神与民俗文化,包含了多重文化内涵,其中有风俗文化、视觉审美文化以及手工艺文化,也体现着一定的原始宗教观念与哲学思想。实质上这也是由于壮族文化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壮族人民在汲取、借鉴汉族审美思想的同时,又不断丰富了自己原有的人文观念。将文创产品开发与绣球文化资源价值挖掘相结合,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爱传统文化,是弘扬优秀的民族非遗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也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三)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可以凭借其具有的价值以合理的方式吸引投资和输出利益,丰富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协调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由于靖西绣球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起和广泛传播,其经济价值明显提升,不少人慕名前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市场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商业化的现象。所以,绣球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非遗文创产品市场发展的经济空间,使绣球传统艺术文化更好地利用商品等载体,突破当前发展的固定模式和限制,从而探索出一种既能保留靖西绣球非遗的优秀民族文明价值,又能有效地提升文创价值、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这对推动地区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广西靖西绣球文创产品开发现存问题

(一)缺乏品牌支撑,市场影响力小

品牌将消费者与产品和服务联系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也是由品牌体现出来的。近年来,广西在文创产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其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品牌有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三月三”文化节等。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壮族的绣球一定程度上已经扬名海内外。而据笔者走访靖西旧州街调研了解到,当地的绣球产业并没有重视品牌问题。所以从总体上讲,因为没有知名品牌的支持,所以绣球市场的影响力也比较小,而这也成为制约绣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绣球文创产品仍需调整品牌观念走向市场,实现更有效、可持续的宣传。通过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营销整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广西绣球文创产品设计的产值和形象。

(二)形式单一,无精神文化内涵

由于绣球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对市场的观察不够敏锐,缺乏创新意识,在外形、图案、颜色上变化不大,导致绣球产品样式相对陈旧。尽管“中华巧女”黄肖琴在创新上有过许多想法和努力,如设计出15瓣的绣球和堆绣的刺绣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实地考察,可以看到市场上的很多绣球文创产品都大同小异,多数商品只是将绣球图形直接印刷在丝巾、抱枕、T恤等物品上,或者仅仅对绣球形状符号进行了模仿重复,产品形式单一且无设计理念,千篇一律。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无精神文化内涵,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也就失去了文创产品的内核力,从而导致绣球文创的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三)实用性不足,缺乏生活气息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只是好看还远远不够,功能性和实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绣球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并无其他功能。因此,在注重文创产品艺术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实用价值。目前,绣球非遗文创产品也大多集中在旅游纪念品方面,个别有创意和观赏性的文创产品也都缺乏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考量,既保留绣球的艺术文化特征又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文创产品少之又少。文创产品作为一个物质产品,可传达出人文内涵与情感,同时需要符合实用的特性,只是把图案印制在生活物件上的方式缺乏人文气质,单一且无创新性,而只顾及文化宣传的需要,忽略了实用功能的体现,这会使文创产品本身无法发挥出最有效的功能,因此,应对两者进行平衡,体现非遗文创产品的文化艺术性和实用功能性。

四、广西靖西绣球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一)应用原则

1.文化植入性原则

文化性是文创产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区别,所以文化属性原则也是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基本准则。文化性原则要求将非遗文化元素符号与现代产品巧妙结合,给人以趣味性、审美性的体验经历。非遗文创产品作为文化载体,必须对传统非遗文化特征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发掘典型的文化内涵与视觉特征符号,将之应用于生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起到继承与弘扬文化的作用,从而促进广大用户与非遗文化创新产业之间形成更深层的文化共鸣。当赋予文创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后,它就具备了精神属性,这正是文创产品的价值。

2.时代审美性原则

随着美学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审美价值,将艺术审美转化为文创产品的附加属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创产品的设计师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使用价值,应该更多地在消费者的心理审美需求方面多做文章,带给消费者愉悦和满足感。精美的制作品相等同于产品的“外貌”,只有外貌美观,消费者才有想要探索其文化内涵的想法。因此,在对非遗绣球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设计时,为了避免同质化现象,不仅要注重传统元素的保护,在视觉外观表现形式上更要跟上时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注重消费者的喜好,创造出审美与艺术相统一的创意产品。

3.实用性原则

现代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具有良好实用性的产品才能走进大众生活。实用性也是文创产品设计首先要考虑的设计原则。这样人们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忆感受非遗的魅力,这也有利于非遗的传播。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实用性设计要合理,符合人的使用逻辑,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让人们广泛使用,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受。只有将其艺术性和实用性充分结合,才能有效地传播非遗文化。

(二)设计方法

1.元素提取再设计

提炼传统非遗中的亮点或特色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最常见的方式,市场上这类文创产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对绣球的形体造型、颜色、纹饰等特征加以提炼、再创造和设计,并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学会分析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把握绣球符号的重要特点,对各个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加以简化与再设计,将其表现为简单几何体,然后通过不断添加新颖的具象形式以及来自其他形式的抽象元素,对简单的文化元素加以再设计,形成新的文化创新体,有利于民众对非遗的识别与认可,拉近非遗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提升绣球文创产品的文化特色与附加值。

2.传统工艺的改革与材料的创新

绣球传承人一般使用天然材料来制作绣球,绣球一般是用纸壳、布、五谷杂粮、木屑等作为原材料,经过、贴、晒、剪、绣、填、拼六个步骤手工制作而成。手工艺制作生产效率较低,且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因此,在绣球的传统制造技术基础上改进产品设计,以及对文创产品的材料进行创新或修改,结合现代材料与加工工艺,采用其他材料替代,如树脂、塑料等,既节约物料与工时,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能保证应有的文化内涵,使其符合当代社会生活新的需要。

3.赋予生活气息

文创产品的落脚点是生活,缺少了文化和生活气息的文创产品不是好的产品,生活化的文创设计需要通过设计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于非遗的兴趣,为产品注入生活气息,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根据当下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细节,非遗文创产品不仅是传统文化语言的表达,更需要转化成大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产物,在进行非遗绣球文创产品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也需要随时关注并结合日常生活,把产品做成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使用、都需要使用的产品,使“非遗进入生活”成为日常。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前的文创设计领域带来了宝贵的设计资源与情感价值。通过深度发掘靖西绣球特有的非遗人文资源,运用提取、重构和转化等创新手段,使之与当下的日常文创产品元素巧妙融合,并赋予文创产品新的意义与活力,推动靖西绣球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猜你喜欢

靖西绣球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靖西农民画在广西深圳等地展出
罗常乐作品选
绣球抛上天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广西靖西麻鸭获“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