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善业泥考略及其与藏地擦擦的关系

2022-06-10段立琼

天工 2022年13期
关键词:佛塔佛像佛教

段立琼

太原师范学院

善业泥又被称为善业佛,是用模具压印泥团而成的小泥佛像,是一种佛教艺术珍品。目前对善业泥的研究涉及著录、考古发现、收藏、制作方式等诸多方面。对善业泥的著录,最早是由于清代金石学兴盛,刘墉之孙刘燕庭在西安慈恩寺偶然得见后被同代学者鲍昌熙摹入《金石屑》一书。据说当时也有善业泥考,可惜后来稿本无存。近人黄浚(字伯川)《尊古斋陶佛留真》一书著录3品:北魏孝昌元年(525)一品,为方形坐龛式小泥佛;西魏大统八年(542)一品,为扈郑兴所造龛式三佛并坐小泥佛;隋仁寿二年(602)一品,为竖长方形小泥佛,背范文字3行,文曰:“仁寿二年,兴福寺造,少陵园下,眇行者一。”1953年,咸阳张底湾北周独孤信墓出土小泥佛一件。上述诸品,皆有年代,有的还有出土地点。①牛达生:《汉地小泥佛、小泥塔名称考——兼论“擦擦”名称》,《寻根》2008年第1期,第89页。近代对善业泥的研究应当是从陈直开始的。陈直先生在《唐代三泥佛像》一文中指出其认为最常见的三类泥像,并进行一一考释,“善业泥像”为这三类之中的一类。文中称:“个人所见唐代泥佛像,不下千余品,而以比丘法律、苏常侍、善业泥三种泥像,最为代表品。”可知,唐代小泥佛造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为善业泥佛像,大多是用僧人的骨灰和泥压制而成,为尖拱形,大小不一。正面图案各不相同,背面都刻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字样(如图1)。陈直先生依字体判断其年代为初唐时期。第二种为比丘法律泥造像,背面有阳文题记“大唐国至相寺北/比丘律,从永徽元年/已来”(如图2)。第三种为苏常侍泥造像,背面刻有阳文题记“印度佛像,大唐/苏常侍、普同等共作”等字样(如图3),这种泥像母本来自印度,可能是玄奘从印度归来时带回,因此多有鲜明的印度造像特征。

图1 唐代善业泥像(正面、背面)

图2 比丘法律泥造像(正面、背面)

图3 苏常侍造印度佛像(正面、背面)

目前学界大都把凡是唐代所造的中原地区的小泥佛像全部称为善业泥。这种称法并不妥当,是种误读。陈直先生最早在《唐代三泥佛像》一文中的说法很严谨,当时只是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小泥佛进行分类。善业泥指的是那类铭文中有“善业泥”三个字的小泥佛。后来又说:“唐代曾有习俗,僧人圆寂之后,火葬者以骨灰和泥,模制印像,藏之塔中,此即所谓善业泥佛者。”②陈直:《唐代三泥佛像》,《文物》1959年第8期,第86-89页。金申先生认为因其背后有“善业泥”字样而得名,所以凡是这种小泥佛像都可被称为善业泥像。《吉林大学藏善业泥造像及其题讠永册》③于闰仪:《吉林大学藏善业泥造像及其题讠永册》,《文博》1990年第1期,第87-89页。一文介绍吉林大学文物陈列室有一方清代鲍康观古阁旧藏的善业泥像,鲍康得到这枚造像后,曾精心拓制,请当时的众多名流题写诗文。可贵的是该文转录了当时题写的这些诗文,通过考证认为该枚造像与首次被著录在鲍昌熙《金石屑》中的为同一枚。从各家题诗可以看到在当时人眼中善业泥不再局限于有这三字铭文的小泥佛像,更多是善之作业。其中蒋湘南曰:“七宫善女生天否,大书惟恐泥痕浅。”雁塔是七宫亡者的钱财建的,所以叫善业泥,也是善之作业之意。总之,一种看法是只有背后有“善业泥”铭文的才能被称为善业泥,另一种是唐代的这一类小泥佛像都可被称为善业泥像。

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笔者认为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因为读起来顺口,这类泥佛更为有名,慢慢地人们就以为善业泥是那一类小泥佛的称呼,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二是要从它本身的含义来考虑。“善业”指善之作业,与恶业是相对的,是能带来美好的一种行为。《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中记:“善业之建立,系依如理作意,如实了知所缘之境,并明其结果。反之,恶业即依邪执著之心,于所缘之境不能如实了知所致。”①参见《佛光大辞典》“善业”条目的解释。因此,“善业”应是指人的修为,多做善事、积功德。可能有一小类表达同样意愿的小泥佛,这样类型的称之为善业泥也是可以的。但是全部的都用善业泥来命名就不准确了。再从善业泥佛像的铭文来看,“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中“真如”指的是永恒的本体或真理。在《大唐西域记》中“妙色身”是指为了抚慰竭诚信佛的人们而现身的观自在菩萨的身形。在《瑜伽师地论》卷八二中有“妙色身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②《大正藏经》33-755c。。据此可知,“妙色身”应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优美姿态。因此善业泥应该主要是佛教徒通过善业来修行的一种方式。

以下笔者把所有这种形制的佛像称为小泥佛像或擦擦。其实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这种小泥佛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在藏地称其为“擦擦”(如图4)。关于“擦擦”这一名称,李翎考证认为其原意应该单指泥做的小塔,不包括泥做的小佛像。最早对擦擦进行系统研究的意大利藏学家图齐认为tsha-tsha一词源自梵文,它的意思是完美的形象或复制③[意]图齐:《梵天佛地(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33页。。《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④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文物出版社,2004。考古调查清理报告中对其中248个窟的清理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其中也出土大量小泥佛。在《敦煌卷子》中称之为“脱佛”“脱塔”。而以外来名称记载的就更多了,早期大多见于唐代佛教文献。如“小窣堵婆”“泥制底”“拓模泥像”等,印度称其为“佛牌”。总之,不论何种叫法其实都是一种物体的不同称谓。除了制作方法等类似之外,各类小泥佛塔也有很大的不同。

图4 大安寺沙门空造像(正面、背面)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小泥佛的制作随着佛教的东传流入我国,其在汉地的制作是要比文献记载早的,应该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慢慢引起人们关注才去记录。“从有关资料看,小泥佛的制作,最早开始于北朝。至唐代脱佛之风日炽,乃是因为唐代初期缺铜,政府实施铜禁,铜料尽用以铸钱,自六朝以来盛行的铜造像,皆代之以泥质。”⑤陈直:《唐代三泥佛像》,《文物》1959年第8期,第86-89页。也就是说,最早在6世纪时就有制作小泥佛。这只是我们能看到的,这种泥制佛塔易损坏、难保存,所以应该更早。在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云:“归东印度,到三摩明吒国,国王每于日造拓模泥像十万躯。”可见印度有制作泥佛的历史,并且这种做法在当时非常兴盛。谭蝉雪在《印沙 脱佛 脱塔》⑥谭蝉雪:《印沙 脱佛 脱塔》,《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一文中通过文献结合遗迹非常详细地考证了这类小的泥制佛像的制作、用途、来源、年代等。其在制作时可能有一定的仪轨,比如手持念珠、诵佛经等。唐代僧人义净曾去印度求经,返回过程中撰《南海寄归内法传》一书记录其在各地的见闻。据记,西国诸寺有制脱模泥像的传统,泥像做好后的处理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印于绢纸上,随时随地供养;第二种是积少成多后用砖垒起来,做成佛塔;第三种是放置于阔野中,任其消散。普通大众要以一己之力开凿佛龛、制造佛像来积功德显然是比较难实现的,那么制作这样的小泥佛像就比较容易实现,并且更便于随时随地礼拜。“擦擦”一词最早见诸汉文史籍的是《元史·释老传》:“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或十万、二十万以至三十万。”⑦《元史(卷202)》,列传第八十。其中的擦擦是从当时的藏语直接音译过来的。

关于唐代的小泥佛像这种形制的来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云:“印度之法,香沫为泥,作小堵婆,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数渐盈,精建大堵婆,总聚于内,常修供养。”可以得出这种制作方式应来自印度。汉地小泥佛最早见于6世纪,与隋统一后曾下令复兴佛法,天下大肆营造经像、修建佛寺有关。藏地7—9世纪为发祥期,是这类擦擦的初级阶段,以佛塔和铭文为主,而早在6世纪的唐代已经跨越初级,直接造泥佛像擦擦,应该是由于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可能成为当时人们膜拜的对象,汉族的工匠可能根据当时流行的佛像制作了泥佛模具,这种造像形式在他的感召下更为流行,体现了当时的宗派信仰对佛教的影响。传播顺序可能是佛教传到汉地,擦擦这种形制随着佛教的东渐在这里广为流传,当汉地擦擦兴盛过后开始走向衰退,这时藏地佛教开始兴盛,并与当地教派结合呈现出新的面貌,有时甚至能看到中原佛教对藏地的影响。

这些小泥佛从来源看,主要归为藏传佛教小泥佛塔和汉传佛教小泥佛塔两类,其中有很多不同。在时间上,藏传擦擦比汉传擦擦出现得要晚。汉地小泥佛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北魏,而藏传擦擦最早出现在7—9世纪的吐蕃,比汉地的小泥佛整整晚了一个多世纪。在题材上,藏传擦擦题材丰富,造像奇特,风格奇异,有佛、菩萨(含度母、观音)、佛母、护法、高僧大德等,多达数百种,而汉地的小泥佛,没有超出佛和菩萨、弟子、力士的范围,仅二三十种。佛教礼拜中最初是建塔供养,后来才有造像供养,藏传擦擦即体现了这一发展规律,早期擦擦主要是佛塔,后来佛塔、佛像并存,再后来主要是以佛像为主。汉地擦擦则从一开始就主要是佛像为主。在铭文上,藏传擦擦多写梵文或藏文的咒语,而汉地擦擦则主要是汉字的发愿文。从造像系统来说,藏地主要流行的是密教,我们平时所说的佛教一般是汉传佛教,也就是显教。据李翎在《关于汉地擦擦图像类型的研究》中考证,汉地擦擦只有一例是体现密教性质的图像,其余都是显教的。“藏地擦擦从造型风格上均可品味到西北印度斯瓦特、东北印度帕拉、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当年风格的影子,有些擦擦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原汉地艺术的深刻影响和作用。”①刘栋:《擦擦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天津美术出版社,2000。藏地擦擦多密教造像系统,种类繁多,起初多以佛塔和铭文结合,后来多各类金刚菩萨像和观音像。而汉地擦擦多表现为佛和菩萨的组合,或者佛、菩萨单尊供养。制作方法上藏地擦擦边缘都有溢出,而汉地擦擦较为规整,且多经过烧制。从形状上看,藏地擦擦多为桃形、圆形,而汉地擦擦则是方形或者上圆下方。

擦擦作为佛教造像艺术中独特的精品,是佛教思想视觉化的表现,是普通民众传播佛理和积修功德的寄托,表达了他们朴实的信仰。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留给我们的遗珍,具有历史和审美的双重价值,极具民俗文化的气息。

猜你喜欢

佛塔佛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佛像面前的菩萨
长沙窑瓷器上的佛塔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