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
——以湘教版与人教版“城镇化”一节为例
2022-06-10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10000龚香媛陈紫阳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10000)龚香媛 陈紫阳
地理教材既是学生在地理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依据。地理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认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功能,进而有效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修订的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现已完成修订并开始在部分学校投入使用。如何使用新修订的教材实施教学成为地理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修订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二章中的“城镇化”一节为例,选取湘教版与人教版教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框架结构与知识内容对比
湘教版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框架结构及内容如下(见表1):
表1 湘教版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框架结构及内容
(一)框架结构对比
分析表1 可知,两版教材都是以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问题为次序进行框架设计的。在城镇化的进程部分,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顺序依次说明,区域划分尺度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与区域认知水平。人教版教材该节框架设计与湘教版的不同表现在:第一个小标题的教材内容中强调城镇化的四大意义,增加了第四个小标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符合课标对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实际生活中城镇化出现的问题,能够感悟到地理的实用价值,了解到什么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锻炼地理实践力。地理信息技术并未在湘教版教材的标题中得到体现,而是渗透于栏目内容里。
(二)知识内容对比
湘教版与人教版教材在知识点的处理上有以下共性:一是从城镇化的含义入手,强调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城镇化的主要表现进行铺垫;二是在正文部分说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即经济发展是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三是着重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从多方面(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城市化表现等)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同的直接原因;四是从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两个角度探讨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症下药,例如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应当采取美化绿化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以适当分散污染源等措施,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协调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两版教材在知识点处理方面的差异表现如下:湘教版教材的内容着重于城镇化概况、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人教版教材着重于城镇化的利弊、不同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与特点、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湘教版教材在指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后,提到了理想城市的发展方向——田园城市、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借鉴意义。人教版教材在分析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时,除了分析其特点,还着重分析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在城镇化方面的差异;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方面,从城市居民生活和政府部门的城市管理两个层面进行具体说明,阐述了常见的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二、课标要求与栏目对比
湘教版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相关课标要求与栏目对比如下(见表2):
表2 湘教版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相关课标要求与栏目对比
(一)课标要求落实在设置的栏目中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的2.4 和2.11 两条要求,两版教材在栏目设计中都渗透了课标的要求。例如,人教版教材通过涉及英国、我国、非洲国家城镇化的栏目内容,让学生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湘教版教材通过“智慧城市”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二)栏目对比
分析表2 可知,两版教材的栏目设置差不多,湘教版有“活动”“阅读”与“探究”栏目,人教版有“案例”“活动”与“自学窗”栏目。湘教版各栏目出现的总次数略多于人教版(湘教版6 次,人教版5次)。湘教版栏目中设置的问题总数量明显多于人教版(湘教版18 个,人教版7 个)。除了“阅读”栏目,湘教版的“活动”与“探究”栏目都设置了相应问题,而人教版只在“活动”栏目设置了问题。
人教版栏目中的材料内容比湘教版的更丰富,包含大量的数据和说明性文字,以辅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也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栏目的衔接方面,湘教版通过两个卡通人物对前文较难的知识点(田园城市、兰斯塔德城市群)进行补充说明,以对话框的形式吸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辅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又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喜好。人教版的各栏目都有明确的标题,而湘教版除了“阅读”栏目,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都没有设置标题,其主题隐含在层次递进的问题串中,此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给定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总结能力,但加大了学生初次阅读与理解教材的难度。
三、图像对比
湘教版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的图像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见表3、表4):
表3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图像具体使用情况
表4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图像具体使用情况
续表
分析表3、表4可知,人教版教材在这一节共使用了19幅图像,湘教版使用了11幅,人教版使用的图像总数量超过湘教版,人教版的图像密度也大于湘教版。湘教版的“城镇化”这一节共占10 页(第47~56 页),人教版这一节共占11 页(第31~41页),湘教版的图像密度为1.1 幅/页,人教版的图像密度为1.73幅/页。
两版对比之下,人教版的图像类型更为丰富。从地图这一大类来看,湘教版有2 幅地图,人教版只有1 幅地图。湘教版的2 幅地图均为卫星地图,能够向学生呈现真实反馈图像,所反映的事物是实时存在的。人教版的地图为分层设色图,借助多种颜色使得层级划分格外清晰,增强地图的直观性和易读性。从示意图这一分类来看,湘教版的3 幅示意图都是有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及其理论的,而人教版的8 幅示意图中,既包括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英格兰城市带和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示意图,又包括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具体生活情景中的示意图(如城市最快出警示意)。
四、教学建议
(一)完善有关“城镇化”的核心概念
在有关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正文中,湘教版教材谈到了“郊区化”与“逆城市化”两种现象,但未界定其概念,教师需要对这两种现象加以补充说明,另外还要点明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衰败。人教版教材只给出了“城镇化”的明确概念,教师除了要补充“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概念,还要补充“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将两者加以区别。
(二)指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是未知的知识,因此阅读地理资料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化”这一节中,“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为教学重点之一。针对这一重点,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对应的栏目,并提供了丰富的图表与文字说明。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料,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提示,帮助学生滤去细枝末节的内容,将核心要点总结并列入对比的表格中。
(三)灵活运用教材,针对课堂上要教授的内容适时加以补充
例如,针对世界城市分布的不均衡性,湘教版教材中只提供了世界夜间灯光影像的卫星地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一幅世界城市分布图进行对照。这样,既能让学生通过灯光明暗感受到世界城市分布的不均衡性并说出世界夜间灯光分布的特点,又能引导学生分析灯光分布与各地经济基础和发达程度的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城镇化的主导驱动力。针对人教版中的案例“非洲国家的城镇化”,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国家城镇人口激增的原因,接着联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问:“一带一路”对于非洲国家的城镇化可提供哪些帮助?让学生了解到在城镇化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