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

2022-06-10武亮花任洁颖

护理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住院病人儿科住院

武亮花,任洁颖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032200;2.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儿科是医院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病人年龄均<18岁,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部分青春期病人会因叛逆出现拒绝配合治疗的现象[1-2]。且病人在对住院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极易对周围医护人员产生较为明显的排斥反应,导致病人治疗依从性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对治疗及护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3-4]。本研究将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儿科住院病人护理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06 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中的疾病诊断标准[5];②年龄<18 岁;③住院病人。排除标准:①无法有效沟通;②病人家长不愿配合研究。应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组53 例。对 照 组:男28 例,女25 例;年 龄1~14(6.57±3.15)岁。观察组:男30 例,女性23 例;年龄0~14(6.12±3.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人在完全知晓研究内容的前提下,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山西省汾阳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口头向病人讲解基础疾病知识,并按照主治医生指导为病人用药等。1.2.2 观察组 应用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①护理人员根据病人年龄、心理发育情况以及具体疾病状况为其制定激励式心理护理方案;护理干预实施前,护理人员向病人家长讲解护理干预及相关治疗干预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征求病人家长同意,提高病人家长对干预措施的认同感及配合度。②护理人员从病人角度出发,了解病人护理需求,病人年龄较小,对陌生人员以及陌生环境抗拒性较强,护理人员可给予病人心理疏导,使用亲切、温和的口吻安抚病人情绪,与病人拉近距离,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护理人员可通过口头表扬或奖励小红花的形式引导病人配合治疗。③护理人员可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故事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借助卡通图片健康宣传资料加深病人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2 周后焦虑、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疾病知识及住院时间。①焦虑: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评估病人焦虑程度,量表满分为30 分,得分<14 分表明病人无焦虑现象,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焦虑程度越严重。②治疗依从性:采用Frankl 治疗依从性量表评估病人治疗依从性,量表满分为4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治疗依从性越高。③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病人生活质量,量表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质量越高。④疾病知识:采用自制的疾病知识知晓问卷对病人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疾病自检、并发症处理、药物治疗、饮食计划和锻炼等内容,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越高。⑤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焦虑、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焦虑、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病人焦虑、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例数53 53 HAMA 评 分SF-36 评 分干预前17.26±3.25 16.15±3.16 1.782 0.776干预后8.26±2.36 13.39±3.01-9.704<0.001干预前1.36±0.63 1.41±0.42-0.480 0.630 Frankl 治疗依从性量表评分干预后3.63±0.12 2.95±0.27 16.754<0.001干预前62.48±10.14 63.14±8.76-0.358 0.720干预后92.17±2.26 84.10±5.04 10.636<0.001

2.2 两组病人疾病知识评分、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疾病知识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病人疾病知识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例数53 53干预前51.81±8.25 52.38±7.26-0.377 0.706疾病知识评分(分)干预后91.14±4.07 86.04±3.11 7.248<0.001住院时间(d)7.10±2.07 11.56±3.14-8.633<0.001

3 讨论

儿科疾病按照其病变系统被划分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类型[6-7]。疾病发生会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症状,需要病人接受住院治疗[8-9]。由于儿科住院病人年龄较小,在陌生环境接受治疗时,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抗拒反应,不利于预后[10-11]。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化差异制定具有较高适用性的护理干预计划[12-13]。

常规护理干预作为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护理模式,对改善预后具有一定效果[14-15]。但儿科住院病人具有特殊性,常规护理干预无法使儿科住院病人形成较好的护理依从性,不利于预后[16-17]。而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是以病人具体病情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为依据,为病人量身定制可满足其个体化护理需求的干预方案,并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适当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使家属对治疗措施产生较强认同感,从而有利于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治疗配合度,有利于改善儿科住院病人预后[18-19]。该护理方案会针对不同疾病儿科住院病人,给予相应的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20],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对住院、疾病及疫情等事件未形成系统性概念,病人住院期间会因与父母分离、对住院环境不熟悉、无法与玩伴见面玩耍等,出现紧张、抗拒、哭闹、拒绝服药等情绪[21];稍微年长的儿科住院病人对疫情与住院相关情况认知不足,在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因担忧疾病无法治愈等产生过度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的一系列近距离操作,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进而对病人预后产生不良影响[22];而青春期儿科住院病人,对疫情和疾病关注度较高,对住院情况也形成一定认知,其会因挂念亲属及朋友等出现敏感、情绪低落等现象,部分青春期病人会因敏感、抗拒护理人员等,产生攻击性与冒险性行为,如盲目相信网络上发布的不实信息,可能对病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23]。针对此类现象,儿科护理人员应基于病人性格特征与心理成熟度,通过耐心向住院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疾病预防知识、如何增强机体抵抗力等知识,促使病人对疾病形成科学认知,并通过亲切、温柔的语言对病人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针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儿科护理人员也应耐心为其解答,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升儿科住院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进一步提升病人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并随时关注儿科住院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病人出现忧虑、焦虑等负性情绪时,可通过主动表达关心,根据病人心情、爱好及愿望等为病人赠送奖励、礼物等,引导病人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预后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病人HAMA 评分低于对照组,Frankl 治疗依从性量表评分、SF-36评分、疾病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总之,将激励式心理护理应用在儿科住院病人中,可改善病人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提升病人知识掌握程度,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住院病人儿科住院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妈妈住院了
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住院病人
基于住院病人的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分析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