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术式在小儿消化道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10易庆
易庆
关键词:手术指标;传统开腹手术;小儿消化道畸形;腹腔镜辅助术式
【中图分类号】 G6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6--01
小儿消化道畸形是一种无法在妊娠期通过相关检查识别的先天性畸形疾病,是目前临床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小儿消化道畸形无法进行有效预防,目前临床对于此病症主张早期手术矫正[1]。传统开腹手术在腹部作切口,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均造成影响,同时还可对患儿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威胁[2]。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术式已应用于临床多数手术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的优点。本文现针对院内146例小儿消化道畸形患儿展开研究,内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本院抽取的146例小儿消化道畸形患儿分为传统组及微创组,各73例,均于2019.1-2021.6期间在本院就诊。传统组纳入患儿男女比40:33,最小2d,最大6个月,均值(3.58±1.19)个月,纳入疾病类型分为先天性食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梗阻、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肠闭锁、肠重复畸形及美克尔憩室、先天性巨結肠及先天性肛门闭锁,各纳入3、3、15、7、12、21、12例;微创组纳入患儿男女比38:35,最小3d,最大6个月,均值(3.67±1.11)个月,纳入疾病类型分为先天性食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梗阻、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肠闭锁、肠重复畸形及美克尔憩室、先天性巨结肠及先天性肛门闭锁,各纳入1、4、15、8、13、22、10例。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且组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无差异,P>0.05。
1.2方法
传统组:手术方法为传统开腹手术,所有患儿均根据病情给予不同术前准备,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及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等,并给予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于患儿腹部做一横向切口,根据病情及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
微创组: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辅助术式,术前准备及麻醉方式同传统组,根据不同疾病给予不同手术治疗,①先天性食道闭锁:取左侧卧位,左侧抬高75°,采用3mm和5mm穿刺器,视镜位于腋前线第五肋间,另在腋中线第三、七肋间各做一穿刺孔,暴露食管后切断并缝扎食管气管瘘,吻合食管后壁后将胃管送入远端食管入胃,并吻合食管前壁。②先天性幽门肥厚梗阻:取仰卧位,常规建立气腹,于右侧肋缘下及脐部水平锁骨中线上做一3mm横切口并放入抓钳及电钩,采用电钩切开无血管浆膜及浅层肌层,抓钳于幽门环肌处撑开,幽门处胃黏膜膨出后注入气体检查幽门黏膜,确认无破损结束手术。③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取仰卧位,常规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复位扭转的中肠,寻找到Ladd’S韧带后采用电钩烧灼法离断,并按照顺序依次提拉十二指肠、空回肠、回盲部及结肠。④先天性肠闭锁:取平卧位,于脐部做一纵行切口、置入单孔腹腔镜装置,腹腔镜直视下寻找到闭锁的肠管后,将其提出并置于腹腔外操作,于远端肠管内注入生理盐水证实通畅,切除10~15cm扩张显著的近端肠管及2~4cm远端肠管,切除后行端端吻合术。⑤肠重复畸形及美克尔憩室:取仰卧位,常规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依次探查回盲部,观察到病变肠管后行病变肠管切除吻合。⑥先天性巨结肠:取头低足高、平卧位,常规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对腹腔肠管进行探查辨别,使用抓钳提起病变结肠后暴露肠系膜,并离断该病变肠管系膜血管,将直肠向两侧分离至直肠腹膜反折下0.5~1cm处,转经肛门齿状线上1.5cm开始剥离直肠粘膜、然后打开肌鞘将病变结肠经肛门拖出并切除。⑦先天性肛门闭锁:取头高脚低位,常规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超声刀分离直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血管,离断血管,切开盆底腹膜折返后沿直肠壁继续向深部游离,缝扎瘘管并离断,神经刺激仪以辨别功能收缩点为中心纵形切开,给予扩肛器扩张形成肛管后腹腔镜直视下将直肠拖出并缝合。
1.3观察指标
(1)以疗效判定标准为依据[3],将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包括显效:相关症状及病灶消失,无并发症;有效:相关症状明显减轻,部分病灶消失,出现并发症;无效:无改善。并将显效率+有效率作为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2)比较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治疗效果比较
微创组(95.89%)相较于传统组总有效率(95.89%)略高,但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组间手术指标比较
微创组相较于传统组手术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见表2。
3讨论
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一种常见于新生儿的先天性畸形疾病,先发症状包括腹胀、呕吐等,但因畸形部位、类型的不同,患儿之后所出现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也会有所差异,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大多数先天性疾病均可在妊娠期检出,但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无法在妊娠期被识别,且病死率较高,因此有效治疗措施在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4]。
目前臨床针对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主要采用早期手术矫正,传统开腹手术是常见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手术切口较大,术中严重损伤患儿腹部的皮肤、肌肉及神经等,从而对患儿机体造成较为强烈的刺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术后出现的永久性疤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因此近年来传统开腹术在小儿消化道畸形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腹腔镜辅助术式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措施,仅在患儿腹部做几个小切口,在电视显示器协助下通过相关器械于腹腔内完成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5]。本文研究发现,微创组相较于传统组总有效率略高,但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腹腔镜辅助术式治疗效果显著。腹腔镜辅助术仅在患儿腹部做几个小切口,通过套管将相关器械置入腹腔内,借助腹腔镜及摄像系统显示腹腔内视野,采用腹腔镜器械完成手术,可多角度全面观察腹腔环境,针对病变部位进行全面探查,避免出现手术不彻底、手术损伤所致的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等降低手术效果的情况[6]。同时本文还针对手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微创组相较于传统组手术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表明腹腔镜辅助术式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机体损伤,促进术后康复。腹腔镜辅助术式仅在患儿腹部做激光小切口,通过腹腔镜器械在患儿腹腔内完成一系列手术操作,因此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同时术中切除病变部位后通常采用电刀烧灼伤口,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在小儿消化道畸形治疗中,腹腔镜辅助术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缩短手术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且术中出血量较少。
参考文献:
[1]龚恩美,张恒,郑瑞,等.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12):1587-1591.
[2]焦慧,张丽娟,王刚,等.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2):242-245.
[3]杨春,张春霞,姜涛.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外翻托出式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21,27(7):1174-1178.
[4]王莹,马丽霜,张艳霞,等.腹腔镜诊治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54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1,21(6):495-499.
[5]吴潇烁,赵永昌,汤睿琪,等.腹腔镜辅助TaTME手术治疗直肠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并文献复习[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9,25(6):730-733.
[6]夏兴容,刘远梅.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20,60(10):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