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学科德育渗透探讨

2022-06-10吴小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吴小兰

摘要:根据新教材的应用,以教材为基础,以“教”为主要功能。在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语文思想教育”,都是以“语文德育”为中心的。语文道德教育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集体学习的一种集体行为,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律地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使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并使其获得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学科德育渗透;教学实践;对策要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存在着重智轻育、重术轻道、重分数轻文化等问题。重智轻道,就是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德育教育的作用;重术轻道,是指老师注重学生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忽视了课本中的生动的语言素材对人的心灵滋养;注重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的关键能力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如果高中的时候,还只是单纯的重复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不是简单的能力,那么,语文德育就会消失在日常的枯燥的学习中。

一、高中语文德育实施从“阅读”走向“明理”

语文德育的实施始于“阅读”,阅读的任务,“传道”是首要的。“传道”面对的是“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传道”要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面向的是“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高中语文德育,在阅读教学上,因为课文具有文质兼美和意味深长的特点及净化心灵和升华思想的作用,可以借助对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情节结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写作方法的指导、主题思想的归纳加以实施,其关注点可放在“价值引领、素养导向”上,着力点放在“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上。《沁园春·长沙》作为一首词的阅读教学,“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着力点在于梳理文字障碍,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对“意象”“意境”“技巧”“手法”“风格”“流派”等独有的一套鉴赏语言有深入的感悟力和理解力。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价值引导、素养导向”上。这首词的“价值引导、素养导向”在于“青春的价值”,阅读教学的重心是引导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理解作品的意蕴,体会作者或感时伤怀、抒发情感,或感悟人生、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明“青春价值”之理,明“人生价值”之理。

在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提高语文德育实施的质量,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明文章之理,引导学生“明大理”,即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精神支柱、政治灵魂、铸魂育人等有关思想和论述;引导学生“明正理”,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明心理”,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认同。

二、高中语文德育实施从“明理”走向“思想”

2021年2月19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明了高考命题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情境设计要优化,试题开放性、灵活性要增强,要“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高考命题导向上看,“德育”首位毋庸置疑。语文德育的实施,仍然要通过阅读教学这一途径,学生在阅读“明理”后,应该走向“思想”。走向“思想”,是指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书,积累“思想来源”的“思想”,即会“想”。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传播信息的不可取代的媒质,而且对信息贮存加工有直接影响。惯常的说法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包括施行的说、写和接受的听、读。这里面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前提,就是想。不会想,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提高?”王宁从四个方面谈“想”:一是理解与分辨能力,二是综合与加工能力,三是调节与宣泄能力,四是复述与表达能力。因此,“明理”后,还要会“思想”,积累“思想来源”。

在写作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困惑:高中学生不是不会使用常用的2500个汉字,而是不会用已经学会的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什么?因为学而不思。高中语文教学重智力轻德育,常常把深层的“想”误以为说大话,说大道理,而忽视其“有别于政治课”的育人作用,因此,为落实高中语文德育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在为学生准备“思想来源”上要下功夫,《沁园春·长沙》中有什么“思想来源”?其一是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多角度鉴赏诗词;其二侧重于思维的培养,特别是高阶思辨思维的培养,《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渲染提问,下片议论抒情回答,一问一答的思维结构模式,就是很好的结构文章或创作诗歌的“思想来源”。

三、高中语文德育实施从“思想”走向“达成”

人教语文教材,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材料,是语文德育实施的极佳载体、桥梁,如果能把这些材料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来源”,讓学生融会贯通起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学以致用,走知行合一的道路,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既是饱学之士,又是精神富翁,这应该是语文德育实施要努力达成的效果。

“语文教科书的组织方式对语文教学方式和育人取向起着相当大的影响。”过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听、说、读、写”的技能上,对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的教育功能挖掘不足。“不会想,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也不是简单的能力提升,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部人教语文教材在“育人取向”上提供了支架。

落实从“思想”到“达成”的任务,是落实阅读教学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达成什么”。在“学什么”“怎么学”和“达成什么”这三个活动要素中,“学什么”是对象问题,“怎么学”是方法问题,“达成什么”是效果问题。在语文德育实施层面,“达成什么”已经不是从积累方式上看语文知识、语言材料、言语实践活动经验和主动积累的显性直接要求,而是引导阅读主体,“投入作品描绘的世界中,感受文学作品传递的喜怒哀乐等人生经验,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的隐性的学习暗示。《沁园春·长沙》表面上是通过描绘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及回忆当年与革命战友同游橘子洲的生活,其隐性的学习暗示是表现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改造旧世界的伟大抱负,抒发激流勇进、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凌云壮志。这隐性的学习暗示是语文德育实施要“达成”的目标。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人教语文教材开始使用时,新高考实施过程中,提出“语文德育的实施”这一话题,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实施语文德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学科教学、历史等学科教学在德育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一历史重托,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张永强.新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德育模式分析[J].吉林教育,2020(04):21-22.

[2]廖谢芳.高中语文德育方法探析[J].高考,2020(02):84-85.

[3]李伟铨.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9(A5):47-48.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