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
2022-06-10刘亚楠
刘亚楠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动力,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向心力。在这一互动机制下,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面临双方博弈冲突,参与主体单一,发展受限制,弱化二者协调性,致使二者的融合性和持续性发展受到严峻考验的局面。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博弈机制,顺应融合发展规律,同时在突破自身发展的格局限制,发展地方经济之余,不断搭建互动体系,强化多元参与力度。
现阶段,随着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向高水平和高水准迈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教育产业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而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民办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出大批量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提供了就业岗位,指导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民办高等教育逐渐走进历史舞台,对于河南省的教育普及起到重要推进作用,给紧张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丝缓解。民办高等教育隶属于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结合。实现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动发展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阶段,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互动困境。文章探讨针对互动困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相较于传统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民办高等院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中渠道面临更多的选择,深化了民办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性。没有地方经济的发展,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将会无的放矢;反之,没有应用型民办高校,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会缺乏最基础的人才支撑。 民办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行为的倡导者,应该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刻剖析其发展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动作用,以此作为指导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
民办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业态产物,本质属于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首先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3 所,集中分布在省会郑州附近,河南省民办教育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经历30多年的不断发展,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伴随市场机制的深化改革,加速实现了教育公平,提升了大众教育的获得感。其次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注入必备的人力资源;加快了科技转化成果,助力地方经济持续向上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对于解决人才问题、整合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水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等教育以培养市场经济应用型人才的模式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再次,民办高校财政上自负盈亏,决定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区的企业进行资助,客观上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影响,所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特点与发展形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人力支撑,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资,也可以在二者良性的循环中,吸引更多的人力要素迁入,实现地方产业经济地快速发展,同时加速信息科技转化成果的速度。最后,也能助力实现科技转化支撑,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经济成果,才能带来良好的社会发展红利,民办教育发展带来的人才红利,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带动了经济建设。
地方经济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注入向心力
民办高等教育不同于公办教育,需要自负盈亏,需要引入政府以外的资金投入,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只有当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催生出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向心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一方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催生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无论是前期的价值创造还是后期的资源转化都需要良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物质根基。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上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催生提供了最原始的物质基础。因此,脱离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便无从谈起。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已经为民办教育的发展“站好哨”。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民办高等教育属于教育事业的一种,属于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其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而地区综合承载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只有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给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就业岗位,才能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最后,良性的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才能为民办高等院校的催生提供肥沃的土壤,经济良性竞争的外部环境下,民办高等教育才会有更长远和更健康的发展前景。当前阶段,河南努力建设经济强省,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加速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地方经济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一荣俱荣的关系,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客观上为该区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集物质基础、发展空间载体与外部环境于一体的向心力。
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困境
双方博弈演化,融合性无法保障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互动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面临的情况却是二者在资源投入上的博弈,导致二者的融合性无法保障。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已经决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导致民办高校需要借助大量的社会资金,高等民办教育的经济性不言而喻。因此,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有限性,进而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双方在设置设备的投入、人才的引入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上,就显得力不从心,直接影响了流入市场人才综合素质水平,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民辦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与数量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二者之间缺乏相关长效互动机制,人才供给的有效性较差。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人才的缺失势必阻碍经济的发展,落后的经济无法带动高质量的民办教育的进步,但双方在资源投入上的互相博弈,带来的带来一定的恶性循环危机。A81AA911-BC53-4DA6-8A41-AC8133B091DE
参与主体单一、持续性面临挑战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互动发展需要外力的引导,由于受到教育政策的倾斜、经济水平的制约,公众对于民办高等院校的认知偏见等因素,造成了目前河南省内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达不到一线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作用,单纯依赖民办高校自身的作用是何其渺小。因此需要借助政府机构、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搭建全方位的合作体系,为民办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但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导致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一是虽然国内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早,但目前在教育行业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很多行业对于民办教育的投资受到限制,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未能实现及时兑现,最终降低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无法实现资本运作下的协调发展。二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动的失衡,高素质人才普遍青睐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行业,制定相关的人才引入机制,巩固人才的数量。应引入政府加入推进互动的行列,由政府牵头主导三方联动的互动,有利于互动发挥作用。三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中,外部市场主体引入的资本要兼顾投资与收益的双赢实现,无形中提升了外界参与主体的门槛,造成民办高校与地方企业单打独斗的格局。
自身发展局限性,弱化二者协调性
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双方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导致二者之间的协调性被弱化。一是虽然河南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模式逐渐趋向成熟,但是由于所处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限制,未来前景不容乐观。公众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可度降低,影响其投入的资源质量。二是部分民办高等院对高等院校承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定职责认识不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受限,互动性滞留于表面。部分民办高等院校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围绕“人力资源供给”浅层次上,人才培养还以院校“单主体”实施为主,师资队伍由院校“单向供给”,课程开发由院校教师“独立完成”,实训场所主要还是学校“独立建设”,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由于合作双方的主动性,致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民办高等院校为产业服务的手段单一,方法不多。民办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追求专业名称的时髦性,没有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别是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设置专业。这就造成其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也致使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和契合度不够。
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策略
民办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互动困境的改善需要双方的共同参与,才能产生促进效果。
建立合理化博弈机制,强化融合
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一荣俱荣的关系,针对二者的利益博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从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入手,完善利益分配是重点,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负责人才的全部培养工作,教育教学资源投入的多少会严重影响到教育成果的价值转换,地方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行为主体,产业发展的规模与竞争能力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周期,这与资源的合理分配直接联系,因此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建立良性健康的博弈机制,实现强强融合。其次是教育资源的价值转换环节,需要地方企业共同参与到高等院校的培育工作中,“定制化”人才培养,更能提高人才的价值转化。最后在价值实现环节,必须引导民办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律,实施主次明确的分配原则,以此来使二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合理化,建立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合理博弈机制,强化二者的融合。
搭建互动体系,强化多元参与力度
民办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互动的双向和三向渠道,在民办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入政府加入推进互动的行列,由政府牵头主导二者的互动,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以及三方形成互动制约的局势,有利于发挥互动作用,从而将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双向的互动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可以搭建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平台,构建三方合作互动体系,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在互动中的稳步发展。首先,作为互动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政府的主要职责要主动制定相关的互动机制,包括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规范三者的互动机制,并且要实施监督和落实,保障政策规范的有效执行。其次,企业作为活动体系中重要参与方,是落实互动机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物质支撑。最后,民办高等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上融入应用型教学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和量,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校政企”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激发政府、院校及企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活力与成效。
突破发展桎梏,深化互动合作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性。首先,抓好政府主导民办高等教育的主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大众正确认识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宣传机制,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把控,合理布局和规划区域内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充分利用河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利区位优势,搭建与产业融合、与企业对接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平台。其次,深化校企合作项目,增加合作项目,除了签订学生的实习项目合作之外还要增加企业培训项目,将一部分课堂搬到企业里面,为学生现场讲解,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旅游专业的课程专业,可以搬到景区、酒店等众多真实场景中,由企业的实践导师为学生进行现场传道授业,学生反馈效果很好,普遍反应比较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学到理论知识,也能锻炼活学活用。最后,创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直接参与建立到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进而提升民办高等院校对市场需求信号的反应速度。民办高等院校要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企业,实现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调研课题“民办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编号:HNMXL20210051),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编号:KCJG-2021Q-012)的研究成果。]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源,詹跃勇,张晓丽.民办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1)30-32.
[2]杨慷慨,龚家友.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战略性选择——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职教发展研究,2021(01)19-24.
[3]周红梅.新时代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4)24-28.
[4]史杰.河南民辦高等教育与郑州航空港区发展良性互动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0),167-168.
[5]杨纲要.民办教育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当代经济,2017(25)136-137.
[6]田丽娟,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经济与商务,2020(11)385-386.A81AA911-BC53-4DA6-8A41-AC8133B091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