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06-09熊春林黄飞霞余政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认同度农业院校专业

熊春林,黄飞霞,余政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主动回应农村公共管理实践需求,牢牢抓住公共管理学科快速发展机遇,积极依托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大力兴办公共管理类专业,已成为培养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初级阶段[1],大学生生源结构、素质状况和成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学生不认同、不满意、不主动认真学习所学专业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度,是高等农业院校确保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质量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本文旨在实证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及其影响因素,从学生专业认同度视角剖析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探寻如何实现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成干才”的专业认同教育优化路径,为高等农业院校培养胜任新时代“三农”发展新要求和肩负乡村全面振兴新使命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提供对策建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认同(Identity),中文译作“同一性”,最初来源于拉丁文中的“idem”词根,其意为“同样的”。认同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早期出现在哲学领域,主要用于探讨和反思“我是谁”等重要哲学问题。后来,认同概念被引入心理学领域,被定义为个人与他人、群体和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社会学使用认同概念,则主要强调社会互动中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即个体对自我身份、角色的确认以及社会群体对群体特征、一致性的建构[3]。不同学科研究认同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基本一致认为,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4],认同度则表示认同的程度和水平。就高校专业教育而言,学生专业认同是学生个体对所学专业在内心上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是衡量学习者对专业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依据[5]。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学生专业认同度受到个体、外部环境、认同对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的性别、年级、高考志愿等个体因素[6-8],家庭收入水平、家人对学生学业关心程度等家庭因素[9-10],专业办学设施、教师队伍等专业办学条件[11],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动等学生受教育过程与效果[6,12],会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产生深刻影响。依据认同理论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可能受到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专业教育条件、专业教育过程、专业教育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个体特征

学生的性别、专业选择意愿、年级等3个个体特征可能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一般而言,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中的占比要高得多,专业学习及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压力相对要大,因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可能要低一些。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心智发展逐步成熟,专业知识与能力也处于变化发展中,由此可以推测,所处年级不同可能会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但影响方式尚不确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专业为自己主动选择的学生一般会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抱有更大学习兴趣与更高学习热情,其专业认同度评价可能更高;学生因调剂而被动选择公共管理类专业,往往更难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更容易消极懈怠,对专业认同度评价可能要低。据此,提出假设1:个体特征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

1.2 家庭特征

学生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家人支持学生学习本专业力度、父母与学生沟通学习情况这三个家庭特征可能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知识改变命运,收入较低的家庭更希望他们的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这就使得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可能对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有更高的期待,而公共管理类专业一般在高等农业院校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学生可能因此降低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家人对学生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支持力度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因调剂而被动选择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郁闷,有助于学生树立美好的专业期待和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学生因此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更高。学生与父母经常沟通学习情况,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专业学习方面的烦恼,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加认同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据此,提出假设2:家庭特征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

1.3 专业教育条件

专业办学硬件条件、实习实践条件、师资队伍水平这三个专业教育条件可能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教室、图书馆、机房、网络教学平台等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的基本硬件设施。专业办学硬件条件越好,能够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学生可能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评价越高。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基层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点。实习实践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基层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因此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评价也就越高。教师是高校专业教育过程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队伍的水平会深刻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教师的高职称、高学历数量越多和比例越高,教师队伍水平越高,意味着教师的专业能力越强、学识水平越高,在学生心中更有威望和魅力,学生可能因此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评价越高。据此,提出假设3:专业教育条件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

1.4 专业教育过程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态度、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等因素可能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专业教育过程是高校教师按照一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之转化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的过程。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教学态度越认真,越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能够因此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提升专业技能,从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认同感更高。专业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来源。专业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协调师生活动的手段和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高效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院校越能够瞄准新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入主流和创特色,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越能够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学生就越能够学有所成和成为社会抢手人才,他们因此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评价越高。据此,提出假设4:专业教育过程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

1.5 专业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效果可能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专业教育效果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动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专业认知是学生通过专业学习、社会评价等途径,对专业的目标要求、价值追求、知识体系、就业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了解和认识的过程,是学生专业认同的基础。专业情感是学生在了解和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引起的专业自信心、自豪感等心理和态度变化及实现认识内化于情的过程,是学生专业认同的关键环节。专业行动是学生将符合自身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专业认知与情感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内化为自己实际行动的过程,是学生专业认同的行为表现。高等农业院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专业认知、激发学生专业情感和促进学生专业行动的效果越好,学生对专业认同度越高。据此,提出假设5:专业教育效果影响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

综上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笔者得出本文的理论研究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研究理论框架

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2.1 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笔者兼顾区域分布、办学层次等,选择6所高等农业院校为抽样调查对象,即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在每所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中随机调查大一至大四学生各30名,每所高校抽样调查学生约120名。笔者对抽样高等农业院校的720名公共管理专业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有效调查问卷6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6%。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专业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内容,以及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

统计表明,男性占42.3%,女性占57.7%;专业的非主动选择占44.1%,主动选择占55.9%,这与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女生多于男生、主动报考率不高等现实情况相符。笔者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不高(高考志愿虽然为平行志愿,但仍有先后的优先序之分),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一般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最低分数线,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家庭人均收入1万元及以下占14.8%,1万~2万元占19.3%,2万~3万元占31.6%,3万~4万占14.8%,4万元以上占19.5%,这与《中国统计年鉴(2019)》公布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基本一致。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表示认同的占70.3%。其他问题调查统计分析见表1。

2.2 变量选择与赋值要求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笔者将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作为因变量,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专业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如下计量模型:学生的专业认同度=f(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专业教育条件,专业教育过程,专业教育效果)+随机扰动项。

在计量分析中,笔者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P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选择模型,“认同”取值为1,“不认同”取值为0;采取二分类 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的概率为

P=P(y=1)=F((iXi),i=1,2,…,k。

转化上述公式,可得到Logistic概率函数模型

其中,P为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概率,(i为影响因素回归系数,i为影响因素个数,Xi为第i个影响因素(自变量)。

本文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因变量)和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专业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效果五个维度15个自变量进行赋值及基本统计(见表1)。

表1 各变量赋值与基本统计

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需要对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一般而言,容忍度(Tolerance)大于0.2或者方差膨胀因子(VIF)小于10,则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反之,则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13]。笔者对回收的681份有效样本进行整理和赋值后,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15个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Tolerance (容忍度)均大于0.2,VIF(方差膨胀因子)均少于10,由此表明15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本研究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将具有有效性。笔者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处理,回归结果显示(见表2),Cox & SnellR2值和NagelkerkeR2值分别为0.583和0.829,模型拟合良好,整体回归结果显著。在假设的五个维度15个自变量中,有10个自变量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的影响显著,另外5个自变量则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的影响不显著。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学生个体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1。学生性别(X1)和年级(X2)回归系数为正,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性别和年级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没有显著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化,相当一部分女生能够认清形势,学习认真自觉,成绩优异,基本占据了专业成绩前面名次,专业自信心和认同感更高;而另一部分女生学习随大流,成绩一般,专业认同感较低,这就使得性别与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虽有正向相关,但不显著。从大一到大四,随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不断开设,学生心智不断成熟及对专业了解深入,学生越发清楚自己的专业情感与专业追求,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出现越来越认同与越来越不认同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化,并未呈现统计上的递进趋势。专业选择意愿(X3)通过了回归模型的5%显著性检验,但与假设不同,回归系数为负,说明专业选择意愿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具有显著负相关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主动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所选专业有更高的期望,而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可能难以满足其期望,致使其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

学生家庭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2。家庭人均年收入(X4)未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家庭人均年收入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数量规模转向质量内涵,由供给侧为主转向需求侧为主,无论是收入低还是收入高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选择更有前景的专业,学生与家长迫切要求改变过去相对被动选择专业的局面,而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选择专业和认同专业,因而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感主要受到专业前景影响,受家庭收入水平影响较少。家人支持你学习本专业力度(X5)和父母与你沟通学习情况(X6)分别通过了回归模型的1%、5%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与假设基本一致。

专业教育条件部分验证了假设3。专业办学硬件条件(X7)未能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政府对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一般都能满足专业教育需求和学生期望,因而专业办学硬件条件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影响不显著。专业实习实践条件(X8)和专业教师队伍水平(X9)均通过了回归模型的1%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与假设基本一致。

专业教育过程全部验证了假设4。教师教学态度(X10)、专业教学内容(X11)和专业教学方式(X12)均通过了回归模型的1%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与假设一致,说明教师教学态度、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方式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专业教育效果部分验证了假设5。专业认知(X13)未能通过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学生选择和就读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时,对其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而随着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了解和认识的加深,会出现专业认同与不认同两种分化,也就是说,专业认知同时具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既可能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也可能制约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专业情感(X14)和专业行动(X15)均通过了回归模型的1%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与假设基本一致。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其一,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总体上不太高。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表示认同的学生占调查样本的70.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其二,不同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学生的性别(X1)、年级(X2)、家庭人均年收入(X4)、专业办学硬件条件(X7)、专业认知(X13)等5个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影响不显著;家人支持你学习本专业力度(X5)、父母与你沟通学习情况(X6)、专业实习实践条件(X8)、专业教师队伍水平(X9)、教师教学态度(X10)、专业教学内容(X11)、专业教学方式(X12)、专业情感(X14)、专业行动(X15)这九个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专业选择意愿(X3)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呈现出显著负向影响。其三,不同因素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影响强度存在差异。由强到弱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认同度的因素依次为专业行动(X15)、专业情感(X14)、专业教师队伍水平(X9)、专业选择意愿(X3)、教师教学态度(X10)、专业教学方式(X12)、专业教学内容(X11)、专业实习实践条件(X8)、家人支持你学习本专业力度(X5)、父母与你沟通学习情况(X6)。

4.2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度,笔者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论,立足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实际情况,以充分关注学生内在需求与有效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重要抓手,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2.1 做好专业宣传推介

因为学校的行业性质、专业的弱势地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很难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同。高等农业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强农兴农使命担当与特色优势以及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建立学校、学院、系三位一体的专业宣传机制,多途径、多方位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宣传,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引导学生和家长主动选择公共管理类专业。一方面,打破仅介绍学校与专业的传统做法,站在考试报考的角度,瞄准考生的需求与期待,有的放矢地回答考生和家长关心的专业发展与定位、未来就业、考研深造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考生和家长全面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另一方面,瞄准新时期农村公共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途径,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利用政府、社会的广泛影响力,拓宽宣传途径,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知名度。再一方面,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公共管理类专业成就和亮点,扩大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4.2.2 改善专业教育条件

良好的专业教育条件是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前提。其一,升级教育教学设施。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充分抓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特点,加快建设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乡村治理虚拟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设施,促进公共管理类教育教学设施由传统向现代升级转型,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效率与效果。其二,建好实习实践基地。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众多扎根县乡村的校友资源,按照互惠共赢原则,建立师资、时间、空间、经费“四维”保障机制,加强校府校村合作培养,建好公共管理专业高水平实习教学基地,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更好地适应日后基层公共管理工作。其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综合性院校、本校其他专业相比,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相对薄弱,这成为制约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对外加快人才引进与对内加强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路径,建立一支数量足、能力强、品德优、有情怀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期待。

4.2.3 优化专业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保持学生专业兴趣为抓手,不断优化专业教育过程,是提升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认同度的关键所在。其一,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农业院校应该瞄准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以培养“五优五强”卓越县乡村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信念坚定、品德优良、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等优秀品质和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等服务“三农”超强本领,以此帮助学生坚定强农兴农使命担当和提升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其二,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创特色是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制胜法宝。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按照“入主流、创特色”的原则,根据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求,在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校本特色优势资源,开设涉农特色课程,不断优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成为一名新时代农村公共管理卓越人才提供理念、知识及能力训练。其三,积极创新专业教学方式。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探索适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项目引导法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探究农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校府校村合作为手段、以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为载体和以公共管理文化培育为基础,大力推进合作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情感。其四,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建立健全教学规范、本科生导师制、课程思政实施办法等制度体系,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牢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初心使命,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刻苦练就育人本领,主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有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

4.2.4 改进专业认同教育

建立健全体系完备、多方协同、形式多样的专业认同教育机制,是高等农业院校提升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认同感的关键举措。其一,建立完备专业认同教育体系。瞄准培养知农爱农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目标,将专业认同感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入学教育、职业发展规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专业认同教育体系,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推进专业认同教育。其二,推动专业认同教育多方协同。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按照统一认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无缝衔接的原则,促进校院系三级、各职能部门、广大教职员工等校内力量多元协同合作,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认同教育全员化、全面化和无缝化,形成公共管理类专业认同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以建立健全家校协同教育制度为保障,以加快建设家校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为基础,以不断创新家校协同教育方法为突破,促进家校协同开展专业认同教育,帮助学生破解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中的困惑。其三,促进专业认同教育形式多样。通过举办专业学术报告、邀请县乡领导现身说法、开展乡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加强新老生交流等举措,创新专业认同教育形式,促使学生关注当下农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升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知、情感与投入。

猜你喜欢

认同度农业院校专业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