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达标的优势、挑战及对策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

2022-06-09孙忠英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碳镇江碳达峰

孙忠英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低碳试点城市,镇江要发挥优势、克服不足,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确保国家“双碳”达标作出贡献。

“双碳”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碳中和即净零排放,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指所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要求人为排放源与通过人为方式进行的林业管理碳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吸收汇达到平衡。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30·60”目标,认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要从国际、国内背景加以分析和理解。

国际背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

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极大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然而化石燃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人类生产消费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带来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比如极端干旱、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层融化、城市温室效应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断出现,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20世纪末国际社会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呼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减碳行动。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达成《巴黎气候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统一安排。《巴黎气候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 ℃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 ℃之内而努力。21世纪以来减碳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

世界主要经济体碳达峰碳中和情况。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数据,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碳排放达峰国家的数量分别为18,31,50,54个。欧盟27国整体早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达峰,但各成员国出现碳峰值的时间跨度较大,德国等9个成员国碳峰值出现于1990年,其余18个成员国碳峰值出现于1991—2008年。美国2007年实现碳达峰,日本2013年实现碳达峰。多数国家在实现碳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时间定在205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

国内背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国碳排放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随经济快速增长而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经统计,发达国家人均GDP在2.5万—4万美元实现碳达峰。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1.25万美元,假设中国经济按5.5%或6%的速度增长,在2030年人均GDP约为2万美元,也就是说,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时对应人均GDP只有2万美元,低于经验统计区间。可以预见,中国要实现碳达峰和人均GDP增长双重目标,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双碳”工作顶层设计。我国政府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进行一系列战略部署,搭建推进“双碳”工作的“四梁八柱”。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必由之路。

镇江实现“双碳”达标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镇江实现“双碳”达标的优势

镇江是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也是江苏省唯一的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镇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为镇江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镇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是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截至2021年镇江已举办了5届国际低碳大会。镇江低碳工作成效显著,从2012年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到2021年镇江单位GDP能耗下降37.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3%。镇江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路径,积累了有益经验,开创探索中国低碳发展之路的“镇江模式”。

镇江实现“双碳”达标面临的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虽然镇江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差距,在现有条件下还不能轻轻松松地实现“双碳”目标,主要问题体现在4个方面。

竞争压力加剧。一是从全国看,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努力争先达峰。根据《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2020—2021)摘要报告》,首期评价涉及110个重点城市。排名前10位的是北京、深圳、广州、武汉、上海、成都、青岛、厦门、天津、南京,镇江排在第39位。二是从省内看,13个设区市纷纷行动起来,推动“双碳”达标工作。苏州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多措并举以应对气候变化;无锡在国内率先提出“零碳城市”目标,成立零碳科技产业园;张家港发布江苏省首个县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可以预见,在推进“双碳”达标工作中,城市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流向、集聚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镇江是否能够抓住机遇,避免在多重区域战略叠加下发生虹吸效应,能够集聚资源,实现争先发展,还面临较大的挑战。

产业结构偏重。近几年镇江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但产业发展依然偏重,建材、化工、造纸、电力等比重较大。一是从工业发展结构看,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0%左右,工业应税销售“百强企业”中,48%为造纸、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二是从服务业发展结构看,传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0%左右,绿色低碳服务业占比较小。就当下而言,既不能为减碳“一刀切”关停所有“重化”企业,也不能为追求发展速度盲目上项目,经济发展与大力减碳矛盾凸显。

能源消费偏煤。能源工业是镇江的主要支撑产业,电源结构以煤电为主。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全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远高于57%的全国水平,可再生能源禀赋欠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远低于15%的全国水平。可见,镇江短期内大幅减少煤的消费不现实。新能源发展还在培育之中,提高占比还需要较长时间。

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创新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动力。一是人才储备不足。与周边城市相比,镇江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紧缺,人才吸引力不强。二是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实施“双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如高碳行业如何进行低碳化改造,传统产业如何通过绿色技术提高生态效益,如何开发负碳排放技术并加快转化应用等难题亟待突破。

镇江实现“双碳”达标的对策

作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镇江要发挥优势、克服不足,积极作为、有序推进,为确保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把握形势,提高认识

把握形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从国际形势看,许多发达国家在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推出碳中和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加快能源体系和技术体系转型,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从国内形势看,国家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1+N”组合方案,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为推动“双碳”工作提供指导。“30·60”目标是中国未来必须完成的“双碳”目标任务。

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双碳”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核心要义与工作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推进“双碳”工作落地见效。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科学规划。要把“双碳”工作与镇江市现代化建设任务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研究制定《镇江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镇江市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碳达峰目标、实施方案和行动措施。制定规划、出台文件要统筹考虑经济、能源、产业、生态、人居等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持续性。设计指标体系和技术路径要考虑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有序推进。“双碳”达标是未来8年、38年的目标任务,不可操之过急,要有序推进,避免“跑偏”。一是不好高骛远。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设定合理的达标时间和目标值。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二是不急功近利。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推进。三是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设计目标、分解任务、部署工作,分阶段、分领域、分地区有序推进。

把握基点,精准施策

推进“双碳”行动,既不是设置发展的“天花板”,也不是拧开用能的“大阀门”,而是要找到发展与生态的“最佳平衡点”,做到精准施策。

调整能源结构。持续实施“减煤”行动,在优化存量产能的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加快革新能源技术,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尽快脱钩。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两高”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上“两高”项目。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变优、经济发展提质。

加快减污降碳。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包括工业、能源、建筑、交通领域和电力、造纸、建材、化工等行业,推动主要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大幅减排。强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抓住风口,抢占先机

随着国家“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与碳相关的产业将是最被看好、最有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的领域。2020年中国投资协会等发布的报告《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预测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数字化等为最具潜力的七大零碳投资领域。到2050年,这七大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为中国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与此同时,从2020年到2050年,将有70万亿元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被直接或间接地撬动。镇江可以抓住投资风口,紧盯市场需求,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相关领域投入,在新产业、新领域抢占先机,合理布局,为“双碳”达标注入绿色发展动力。

超前谋划,加快创新

科技创新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2022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正式公布。围绕行动计划目标,中科院将启动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八大行动,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18项重点任务。镇江可以在相关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方面超前谋划、加快创新步伐。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聚焦镇江“四群八链”产业布局,加大对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的扶持和研发,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工业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加快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推进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示范和落地应用。持续推进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技术创新攻关行动,提高低碳技术使用效率。

加强技术合作与研发。加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外技术合作与研发,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开展低碳/脱碳技术集成示范,抢占技术先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全民参与,协同推进

实现“双碳”达标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任务,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形成全社会群体效应,协同推进。

加大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对低碳行动的认同。举行低碳生活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积极参与节能减碳行动。

强化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内容,提升学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发挥领导干部实施低碳行动的带头作用。

引导企业行为。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正向激励和“双控”约束机制双向发力,引导企业实施“双碳”达标行动,采取减污降碳措施,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保护生态,增加碳汇

实现“双碳”达标既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在大力实施减污降碳的同时,还要在增加生态碳汇上下功夫。据研究,通过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长江大保护(镇江)造林绿化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沿江森林质量提升面积累计达到28 000亩,全面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实现新增碳汇54 900吨。这是增加生态碳汇的重要举措。今后镇江不仅要严格落实此方案,还要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高绿地、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为实现“双碳”达标贡献力量。

总之,“双碳”达标路径主要考虑4个方面:(1)能源路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控制碳排放量的前提,这不仅要求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技术路径。要使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尽快脱钩,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加紧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社会路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要大力宣传“双碳”知识、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组织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协同推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方法路径。要两手抓,一方面做减法,大力实施减污降碳措施;另一方面做加法,增加生态碳汇,提升生态固碳能力。

猜你喜欢

双碳镇江碳达峰
碳中和·碳达峰
“双碳”目标背景下上海植物园北区扩建项目低碳实施路径研究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