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及康复训练在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6-09刘新桃刘惠清
刘新桃,刘惠清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广东 广州 510120;2.中山市南朗医院骨科,广东 中山 528451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骨科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1]。这是因为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身体机能也会逐渐下降,骨质容易出现流失,进而导致骨质疏松,引发各种骨科疾病[2]。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骨科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其在缓解膝关节疼痛、矫正畸形及改善膝关节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恢复较慢,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围术期护理[3]。本研究旨在分析在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应用系统化护理及康复训练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男6 例,女34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5.1±2.1)岁。观察组男7 例,女33 例,年龄44~76 岁,平均年龄(64.9±2.0)岁。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符合手术指征。排除存在其他重大疾病、精神疾病、沟通障碍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指导、检查指导、手术宣教、术后饮食、生活及用药等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及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系统化护理。系统化护理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术后综合护理等。就心理护理而言,在整个围术期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例如,术前可以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及手术方法,亲自示范功能锻炼方法,介绍病友、医院环境等,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认知度,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情。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陪伴、安慰和鼓励,使得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术后要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成功,并给于患者鼓励和表扬。就疼痛护理而言,护理人员可以详细向患者介绍疼痛产生的原因,避免患者因疼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为了缓解患者疼痛,可以采取多模式镇痛管理。术前1 d 口服镇痛药,缓解疼痛,术后还可以采取切口处局部冰敷的方法缓解疼痛。就术后综合护理而言,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情况,做好切口的清洁、换药护理,保证引流管通畅,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2)康复训练。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前,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教育,即向患者详细讲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示范功能锻炼方法,提高患者对康复锻炼的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详解介绍康复锻炼的流程、内容、方式、方法及时间等,并根据患者疾病情况,拟定康复锻炼计划。术后第1 天,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主被动肢体活动护理,即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发生。术后第2 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踝关节和趾关节屈伸练习,以及主动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练习。术后3~5 d,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伸膝训练,指导患者展开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采取平卧位的体位,将下肢自然伸直,使大腿前面的肌肉进行收缩,但是膝关节不离开床面,保持5 s 后放松,3 次/d,30~50 个/次,之后逐渐增加。另外,在患者麻醉恢复后,还可以开始展开踝关节练习,患者采取平卧位的体位,将下肢自然伸直,使大腿后面的肌肉进行收缩,足尖用力下压,然后尽量勾起足尖,反复展开。在直腿抬高练习中,需将引流管拔出,患者采取平卧位的体位,收缩大腿肌肉,使下肢抬离床面,注意需伸直膝关节,每次保持5~10 s,然后休息2~3 s。 术后1 周,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例如,可以利用助行器下地,利用双拐下床步行等。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指导患者正确锻炼,促进膝关节康复。同时,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日常行走训练中应使用拐杖,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与时间,尽量避免如跑步、上楼梯等剧烈动作,使假体磨损得到有效缓解,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还要注意保护膝关节,避免受伤。高龄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需长时间服用药物,如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等,以此增加骨量,防止假体松动的现象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评分,总分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4]。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80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康复情况,采用膝关节Hss 评分表进行评价,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膝关节康复效果越好[5]。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感染、血栓、关节内粘连及肌肉外粘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情况(±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 值护理前6.1±1.1 6.0±1.2 7.632>0.05护理后4.5±1.1 3.0±0.5 7.693>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两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 值焦虑抑郁护理前62.2±3.2 62.1±3.3 0.024>0.05护理后41.1±2.5 30.2±3.1 7.596>0.05护理前60.2±3.2 60.1±2.1 0.011>0.05护理后40.1±3.1 30.1±2.2 7.361>0.05
2.3 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及术后2个月,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 值术前50.2±2.2 50.4±2.0 0.011>0.05出院时62.4±1.5 74.5±3.0 7.552<0.05术后2个月80.1±4.1 94.5±4.2 7.696<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3 讨论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负重最多的关节,膝关节疾病在骨科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膝关节破坏、关节间隙消失及膝关节畸形等[6]。膝关节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术在治疗膝关节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健康[7]。但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恢复较慢,术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加强对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系统化护理及康复训练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护理需求和要求所提出的护理措施。其中,系统化护理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而康复训练则注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引导患者进行早期被动、主动活动、运动及锻炼等[8-10]。这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患者在手术前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心理都有较大的影响。而在系统化护理中,就包括对患者的疼痛护理,例如,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疼痛,通过药物、物理方法及转移注意力等形式,缓解疼痛[11]。本研究结果表明,对高龄手术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心理情绪是影响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在系统化护理中,护理人员也十分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指导[12]。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老年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并为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构建一个健康平稳的心理环境,进而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13]。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围术期护理,对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更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康复。分析其原因在于,在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更注重以患者为中心,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运动、锻炼,这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不良反应发生,以及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14]。吴海云等[15]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观察中,对研究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了康复护理,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中,采用系统化护理结合康复训练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该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16]。
综上所述,在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应用系统化护理及康复训练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情况,促进患者膝关节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