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电子商务专业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6-09李信利
李信利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0)
1 研究背景
2020年6月10 日,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详细分析政府、企业在推动中国农村电商人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需求作出预估“,2025年人才缺口达350万”。《报告》认为,在“大国小农”背景下,中国农产品上行模式不断优化迭代,中国农产品的“互联网+”刚刚进入高速发展的第二阶段,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未来需要政府搭好政策舞台,高校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和电商平台全力投入,将推动农村电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报告》指出,“面对350万的电商人才缺口,光靠政府、高校或任何一家电商平台,都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顶层设计,高校提供智力支持,电商进行实战培训,“创造出一种联动模式,才能建立高效适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零距离’,与就业岗位‘零适应期’,既有发展后劲又能快速进入具体电子商务岗位的‘双零人才’”。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加大了对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并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课程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近几年的建设任务。
临沂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依托临沂“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国家级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优势,立足学校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商贸业转型升级,是临沂大学一流本科培育专业。近年来,借助临沂5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平台,师生共同参与了农产品电商平台运营、电商人才培训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的规划、运营。为了发展好电子商务专业,学校始终致力于打造“电子商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专业发展格局,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0年4月,临沂大学创建乡村振兴学院,这是全省高校第一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是助推乡村振兴、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开创性事业,也是深化校地融合、强化协同发展、实现共生共荣的多赢结合体,为全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临大样板”。省教育厅将全力支持临沂教育事业和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临沂大学以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为契机,完善城校融合和校地共建机制,深化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将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成培养“现代农民”的一流基地、乡村创新创业的示范平台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打造乡村振兴教育的“沂蒙样板”,为沂蒙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临大力量”。
2 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近几年,临沂市多个县区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将电商进农村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临沂市政府通过实施“三工程、两发展、一推进”即“农商协作农产品上行”工程、智慧便利店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互联网+品牌”工程,发展电商扶贫、发展“电商小镇”,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等,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三工程、两发展、一推进”,助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为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临沂市政府、临沂大学积极开展城校融合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推进电商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电商中“农产品上行运营管理”“生鲜电商运营”“农村淘宝创业”等发展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电商岗位需求不吻合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协同创新理念基础上,结合区域农村电商发展特点和资源,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原则,开设“农村电商”政校企协同育人电子商务专业试点,培养“农村电商”专门人才,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协同创新理念基础上,结合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和资源,本着特色办学的原则,开设“农村电商”培养方向。政校企三方就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质量保证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为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办学探索一条可行之路,构建政府、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如图1所示。
图1 政校企育人模式
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产品电商平台运营、电商公共服务站规划与运营、网站建设等基本技能,适应农村电商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敏捷思维、智谋能力、担当品质”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该项目历史性地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采用“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共同培养农村电商人才,联手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复合型”农村电商人才。就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质量保证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为专业特色办学探索一条可行之路,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为实现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目标,首先,确立政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模式,就培养方式进行规划、梳理、任务分解,将协同育人意向转化为具体可实施的行动方案。确立合作框架和具体实施细则,界定各方权利义务,就运行机制达成共识并启动;其次,明确协同育人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修订、完善“农村电商”培养方案,政校企三方联合组织专家、教授共同参与制订“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设实习、科研实践等环节,开设研讨课、系列讲座;加强教学研究,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整合形成综合实践教学方法;最后,构建、改进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实施形成性评价,改进协同育人教学评价机制,具体包括构建培养方案共商机制、实践基地共享机制、教师队伍多元化保障机制、紧密的管理与沟通机制和多元化评价机制。
3 政校企协同育人实施模式的构建
政校企三方等就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农村电商方向的培养方式进行规划、梳理、分解任务,将协同育人意向转化为具体可实施的行动方案。确立合作框架和具体实施细则,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就运行机制达成共识并启动。
3.1 完善电子商务专业“农村电商”方向的培养方案
由教学项目负责人牵头,教学秘书协调组织教学委员会,广泛调研与征集,集中研讨,共同进行“农村电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
3.2 制定完善“农村电商”协同育人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特色专业方向“农村电商”的培养方案,政校企三方共同协商,根据行业标准和教学规律共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总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子目标。研究制定“农村电商”课程总的性质和任务。结合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根据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以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突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3 构建、改进协同育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合在校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体现专业特色、追踪科技发展、强化能力培养,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注重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实验、实践教学将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综合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学术研究、高校教育、社会服务3个层面高度融合实施政校企合作育人,具体方法如下:
(1)学术研究围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开展。把学术研究成果用于学生教育、用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究必须做有益于学生教育和服务农村电商发展的选题。
(2)教学围绕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开展。教学主动与农村电商发展和电商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进入研究课题组、进入企业岗位,主动成长为农村电商创新创业人才。
(3)社会服务围绕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开展。服务社会是学生教育特别是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带领学生用知识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在农村电商运营中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3.4 构建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以及质量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三方合作进行总结。建立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设计需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和评价方法多元。
4 结束语
建设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政府的政策保障,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促进了人才供需对接和培养流程再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型人才供求质量的新型育人模式。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实施2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通过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和整合行政功能;高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就业效率,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在产教协同中生产效益得到提升,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企业得人才,学生得技能,学校得发展的共赢局面。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研究、修订制定政校企合作的任务,完善教学任务和目标,针对实行的“农村电商”方案进行意见征集和反馈,组织修订完善。对特色课程进行阶段评估,重点包括新增的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与现代电子商务物流、农村O2O服务平台搭建。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征集用人单位、岗位意见,形成评价报告,修改、编写配套的理论和实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