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威汉代医简的前世今生

2022-06-09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9期
关键词:武威甘肃省临床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张延昌的誓言是:别仕禄,毋贪名,解救苍生为己任;择一事,终一生,深研医简惠世人。

2022年2月,在全国中华老字号遴选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武威汉代医简特色医疗(张延昌)”因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取得社会广泛认同,经中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中心、中国企业信用评估中心审核,荣选为“中华老字号”。

事实上,张延昌对于汉代医简的研究,在此前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30年来,先后获得了甘肃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一、二等奖,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4项科研被省科技厅或省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并通过鉴定。先后编纂出版《武威汉代医简注解》《甘肃古代医学》《甘肃中医药文化》《武威汉简医方今用》等8部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优秀奖,《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三等奖、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本人也被获得了“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全国中医风湿病优秀工作者”“建院60周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证实了汉简所载医方不仅有理论方面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临床方面的实用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原简照片。

近日,《中国医院院长》专访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延昌,揭开了武威汉代医简的前世今生。

锲而不舍求真理

张延昌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一个偏僻的农村,求学之路坎坷,有幸读完高中,却受“文革”影响,上了中专,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大学梦,坚持刻苦学习。1977年,张延昌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被北京中医学院录取,打下了一定的文字和医学基础。大学毕业分配时,张延昌主动放弃留京机会,要求回到甘肃,暗下决心要为家乡的中医药事业奉献终身。

1982年,张延昌到甘肃省中医院正式上班后,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到省、市图书馆和医院图书馆查阅古籍,发奋学习,尤其注重对甘肃中医历史的学习。1990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延昌在甘肃省中医院图书馆发现了馆藏的一本由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合编的《武威汉代医简》,顿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延昌的大学同窗好友孙其斌教授建议他把家乡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这本文物资料加以研究。恰好,张延昌的家乡就在武威,距“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地仅60公里左右,更深感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其深入挖掘并不断发扬光大。下定决心后,张延昌便一发而不可收,开始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进行文字注解,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张延昌坦言,虽然他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考古知识浅薄。为此,除在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多加努力学习外,他还时常求助于相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其中,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德芳、武威市博物馆馆长黎大祥等给予了张延昌很多的协助和支持,甘肃省博物馆和图书馆为其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多便利,甘肃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各位专家更成为张延昌研究武威汉简的领路人,是他考古研究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另一方面,愿意和张延昌一起开展汉代医简研究的人员不足。尽管张延昌也带过不少学生、徒弟,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工作重点更多在临床业务上,而不在研究和考古上。张延昌回忆研究初期时面临的困难,不禁感慨道:“正如考古专家所说,考古研究要有一种精神,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这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长年累月的补习考古知识后,张延昌也算得上半个考古学专家了。他介绍,据专家们考证,简牍的成书年代在公元1世纪左右,系东汉早期。武威这批简牍填补了祖国医学史上汉代的一些空白,无疑为研究秦汉及秦汉以前医药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不仅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以补文献所未及,也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来到武威,确认了3件“国宝”级文物,《武威汉代医简》正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武威汉代医简》在简牍学中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非同一般。从此,武威的汉代医简成了甘肃古代医学的四面旗帜(“岐伯医学”“武威汉代医学”“皇甫谧针灸医学”“敦煌医学”)之一。

推动完善鉴定评估机制。推动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加强对适格鉴定评估机构的培育和规范管理,扩充鉴定机构名录,满足公益诉讼鉴定评估的需要,解决鉴定难问题。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建立健全检察机关院外专家参与办案机制,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鉴定评估意见,提高办案效率,推动案件及时办理。

古为今用须创新

武威汉代医简中记录了哪些内容呢?张延昌介绍,这批汉简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1949年以前所发现的汉代医简,而且在内容上也极为丰富,它包括了医学上的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和药量、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等,足见我国中医药学在当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些内容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关于生理、解剖、方剂、病名、治疗、养生等问题,提供了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科学资料。

例如,“简79”上记录: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茈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乌喙姜各一分凡六物皆冶合和丸白密大如樱桃昼夜含三丸稍咽之甚良。“简80甲、80乙”上记录:治久咳逆上气汤方茈菀七束门冬一升款东一升橐吾一升石膏半升白苣一束桂一尺密半升枣卅枚半夏十枚凡十物皆父且半夏毋父且洎水斗六升饮令六沸浚去宰温饮一小杯日三饮即药宿当更沸只不过三四日逾。

张延昌解释,“简79”和“简80甲、80乙”所述病名、主症基本相同,但所用药物却大相径庭,前方以热药为主如桂枝、蜀椒,可知久咳上气喉中百虫鸣状是寒饮停肺所致;后方以寒药为主如石膏、门冬,可知久咳上气是肺内郁热所致。由此体现了医者抓住主症,辨其寒热属性而采取“同病异治”的施治原则。此外,“简9”和“简10”记录的“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此五癃皆同药治之”,则又体现出辨证施治的另一原则——“异病同治”。

武威汉代医简是2000多年前的民族瑰宝,如何能将其用于现代临床?张延昌告诉记者,《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书,其治疗方法一是对书中所载方药按照现代药物常用计量单位换算,又尊“师古不泥”的原则,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用于临床;二是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配置院内中药制剂,申报科研项目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药方的有效性后,再应用于临床。

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为例,该方的药物组成为: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制川乌、附子各二分。用法是以上七味药混合加工为散剂,每次服用一方寸匕。功效是清热祛湿,祛风止痛。主治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出现肢节红肿热痛,或发热不解等症,可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等中医辨证为风湿热痹者。

2013年4月20日甘肃省中医院召开“张延昌学术思想研讨会。

经过张延昌对该药方的创新改进后,临床基本方为:麻黄5~10g,大黄10g,厚朴15g,石膏30g,苦参15g,制川乌开水久煎5g,制附子开水久煎5g,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药液后分3次饭后服。

具体在临床运用上,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如合并热邪证候亢盛者加大生石膏用量,选加忍冬藤、海桐皮、黄柏、知母等;合并湿邪证候明显者选加苍术、萆薢、防己、薏苡仁、山药、蚕砂等;合并肿胀证候明显者选加茯苓、泽泻、秦艽、络石藤、海桐皮、桑枝等;合并瘀血证候明显者选加当归、赤芍、生地、丹皮、鸡血藤等,其中上肢痛甚选加羌活、威灵仙、乳香、没药、姜黄之类,下肢痛可选加独活、牛膝、木瓜、元胡、汉三七、乌梢蛇之类;合并西医诊断为“痛风”者选加苍术、厚朴、川牛膝、土茯苓、泽泻、山慈菇等;合并湿疹、痤疮者选加蛇床子、地肤子、土茯苓、白鲜皮、地骨皮等;合并口腔溃疡、白塞氏病者选加藿香、防风、升麻、黄连、栀子、牡蛎等。方歌为:鲁氏青行解腹方,清热莫忘病本凉,石膏厚朴大黄苦,乌头附子加麻黄。

传承推广促发展

自1990年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被开发成甘肃省中医院院内中药制剂临床运用30年来,使众多患者受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延昌举例说,1972年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中,有“伤寒逐风方”和“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经过对两个方剂的研究后,他把这两个方剂开发成了“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作为院内中药制剂在临床中使用。

《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对中医辨证为风寒湿阻之各种痹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各种腰腿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治疗风湿病的有效药物。通过该药治疗120例患者,与宝光牌风湿液治疗该病88例做对照,其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在《清热逐风合剂治疗风湿病湿热痹阻证候的临床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清热逐风合剂具有清热利湿消肿、逐风通络止痛的功效,不仅对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及其他风湿类疾病属于湿热痹阻证者都有很好的疗效。在“清热逐风合剂治疗痛风33例临床观察”中,统计结果显示治愈20例,治愈率60.6%;好转13例,好转率39.4%。

张延昌表示,为了更好地研究、推广、传承汉代医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重点做好4个方面。

一是积极贯彻国家和甘肃省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有关文件要求,协助做好“武威汉代医简文化园”等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按照《甘肃省2022年甘肃省中医药工作要点》,积极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的相关工作。

二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申报科研项目,对由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开发的院内制剂“祛寒逐风合剂”“清热逐风合剂”“清热逐风膏”(均有省级批准文号)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疗效观察、循证医学研究及药理机制研究,争取申报国家准字号药品。

三是加强中西医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明确方剂有效成分,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结合实验室检测,采用现代医学先进仪器检测手段,开展多学科合作,从不同角度、深度、广度对武威汉代医简用药的方剂配伍原理、药效作用机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四是申请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多层次开展学术会议交流,组织线上、线下培训,通过微课堂、多媒体等方式加强科普宣传,让武威汉代医简重放光彩,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武威甘肃省临床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重任在肩
席晓辉作品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武威觅古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Study of History is Ess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