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商品肉鸭脾脏坏死、病毒性肝炎与传染性浆膜炎三重感染的诊断

2022-06-09徐安衡郑义李超郁春

家禽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脾脏氏杆菌病原

徐安衡 郑义 李超 郁春

肉鸭养殖生产是我国的特色畜牧产业,当前年出栏量已达到40亿只左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疫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为肉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其中,脾脏坏死、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浆膜炎是肉鸭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病,常会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如果发生混合感染,损失往往会更加严重。今年2月份,华东地区某商品肉鸭养殖场从7日龄左右即出现脾脏坏死病例,25日龄后病鸭又出现了肝脏出血、心包炎、气囊炎等症状,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呼肠孤病毒、鸭肝炎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三重混合感染,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处理与细菌分离

发病鸭来自华东地区某肉鸭养殖场,该场前后送来两次病料,第一次在鸭群7日龄左右,死淘率上升至2%~3%,死亡鸭剖检可见明显脾脏出血,肝脏点状坏死;第二次在鸭群25日龄左右,死亡率每天达到1%~2%,剖检可见气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脾脏呈大理石样,肾脏出血,肝脏肿胀、淤血。分别采集不同日龄病死鸭肝脏、脾脏、肾脏等作为病料,其中从肝脏划线接种血清平板,置于5% CO2培养箱37 ℃培养过夜,培养菌进行常见病原菌PCR鉴定;另外将采集的以上病料混合后以1:5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匀浆形成组织混悬液,置-80 ℃冻融3次,4 ℃离心15 min,取上清进行病原PCR检测。

1.2 PCR检测

1.2.1 核酸提取 分离细菌及处理后的病料上清按照试剂盒(Axygen)说明书提取核酸,并保存于-20 ℃备用。

1.2.2 引物设计及PCR方法 利用本中心实验室设计的针对禽流感病毒(AIV)、鸭坦布苏病毒(DTMUV)、鸭肝炎病毒1型和3型(DHV-1,DHV-3)、鸭呼肠孤病毒(DReoV)、鸭细小病毒(DPV)、鸭星状病毒(DastV)和鸭圆环病毒(DCV)等常见病毒的引物,以及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的引物,通过PCR或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PCR反应体系25 μL:2 ×Taq PCR StarMix 12.5 μL,上下游引物(20 μmol/L)各0.5 μL,DNA模板2 μL,超纯水9.5 μL。扩增条件:94 ℃ 预变性2 min;94 ℃ 20 s,50 ℃ 20 s,72 ℃ 90 s,35个循环;72 ℃延伸5 min。

RT-PCR反应体系20 μL:2 × One Step Mix 10 μL,上下游引物(20 μmol/L)各0.5 μL,One Step Enzyme Mix 1 μL,超纯水5 μL,RNA模板3 μL。扩增条件:50 ℃ 反转录30 min,94 ℃ 预变性2 min;94 ℃ 20 s,50 ℃ 20 s,72 ℃ 30 s,35个循环;72 ℃延伸5 min。

PCR 产物用1.5%琼脂糖电泳进行检测后,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拍照记录结果。

2 结果

2.1 病理解剖与病变观察

7日龄病死雏鸭剖检可见脾脏出血(图1),有的肝脏表面分布有白色坏死点(图2);25日龄病死鸭剖检可见明显气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肝脏肿大、淤血(图3),脾脏呈大理石样病变(图4),部分病例表现脾脏坏死、萎缩(图5)。

2.2 细菌分离与染色镜检

细菌分离接种血清平板,经5% CO2 37 ℃过夜培养后,可见有整齐、凸起、细小的白色菌落生长。取典型菌落,涂布载玻片,经革兰氏染色在100X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短杆状形态细菌。

2.3 病原PCR检测

病原核酸PCR检测结果显示,7日龄病料中鸭新型呼肠孤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扩增片段大小为230 bp;25日龄病料中鸭新型呼肠孤病毒、鸭肝炎病毒3型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30、250、670 bp;分离细菌PCR检测结果为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扩增片段大小为670 bp。结果见图6~8。

结合鸭群发病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判断该病例在7日龄前感染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在25日龄前又混合感染鸭肝炎病毒3型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导致发病。

3 讨论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肉鸭养殖的快速发展,肉鸭养殖的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各类疫病的发生日益增多,发病情况也日趋复杂。由于新发病原的不断出现、变异加快以及养殖模式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不同病原的混合感染比较常见,成为造成生产损失的重要原因[1-4]。杨晶等[3]针对肉鸭7种病毒性病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二重混合感染比例为32.3%,甚至超过单一感染比例28.3%,而三重感染和四重感染的比例分别为22%和5.4%,说明混合感染已经成为鸭病发生的主流。

自2005年以來鸭新型呼肠孤病毒感染开始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出现[5],主要造成3~25日龄雏鸭发生肝脏、脾脏的出血和坏死。该病毒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能力均较强,致死率一般不高,但感染后能够引起免疫抑制,非常容易引起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4, 6-9]。呼肠孤病毒致病性并不强,不过一旦与其他病原形成混合感染,往往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大幅上升。鸭病毒性肝炎是肉鸭生产中最常见的疫病之一,目前病原包括鸭肝炎病毒1型和3型两种。该病对1周龄以内的雏鸭致病性最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由于肉鸭养殖中普遍在1日龄注射卵黄抗体用来预防本病,生产中已经很少见到低日龄肉鸭发病,反而在20~30日龄之间发病更加常见,但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一般在10%~20%左右。浆膜炎则是商品鸭养殖中最常见的细菌类疾病,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根据国内外报道,该菌血清型至少有21种,国内当前流行的以1/2/6/7/10型为主,其中2/6/7型菌株致病性较强,鸭群感染后常造成重大损失。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由于损伤脾脏造成免疫抑制,感染后期常引起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类病原。本病例中,在7日龄左右发病时仅检测到呼肠孤病毒,而25日龄后则同时检测到呼肠孤病毒、鸭肝炎病毒3型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推测是早期感染呼肠孤病毒,之后由于管理不当又感染了鸭肝炎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形成了三重感染导致损失严重。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前期感染呼肠孤病毒后的饲养管理较为关键,应密切关注鸭舍温度、通风和卫生状况,避免应激因素造成其他疫病继发。目前针对鸭病毒性肝炎已经有商品化的卵黄抗体可供使用,发病后及时注射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染性浆膜炎常发于3周龄以后,而且一旦感染高致病力菌株,鸭群的死亡数量会迅速上升。由于“限抗”的原因,这个阶段可供选用的药物非常有限,在浆膜炎多发的地区,建议在5~7日龄免疫多价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疫苗进行预防。

由于肉鸭养殖饲养周期较短,用于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控的时间较少,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饲养管理方面,从鸭苗质量、饲料品质以及环境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提高,尤其是将现有的传统简陋的饲养方式升级为规模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才能促进肉鸭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汉卿. 新型鹅细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共感染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2020.

[2] 李威,李学奇,何金箭. 1例雏鸭肝炎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 2008,40(11):88-90.

[3] 杨晶,张日腾,王振忠,等.我国部分地区鸭病毒性疫病共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学报,2018, 38(10):1872-1877.

[4] 张青林, 郭海祥,薛素强,等. 一例樱桃谷肉鸭H9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J].兽医导刊,2019(09):71-72.

[5] 陈少莺,陈仕龙,林锋强,等.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病毒学报,2012,28 (03):224-230.

[6] 李美霞,杨军,艾博,等. 呼肠孤病毒与链球菌混合感染雏鸭的病理学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08):1848-1850.

[7] 刘伟,崔国杰,陈少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診断及病原分离[J]. 畜牧与兽医,2014,46(05):92-95.

[8] 刘伟,林贵富,谢海军,等.一例樱桃谷种鸭坦布苏病毒病与呼肠孤病毒病混合感染的诊断[J]. 福建畜牧兽医,2014,36(04):70-72.

[9] 赵赫,何莉,李美霞,等.鸭源呼肠孤病毒与沙门菌共感染雏鸭的免疫器官的动态病理学观察[J]. 中国兽医科学,2014, 44(06):650-655.

猜你喜欢

脾脏氏杆菌病原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在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布氏杆菌病,你了解多少
认识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检查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
潜水强者
不明原因发热,当心布氏杆菌病
延安市宝塔区苹果白粉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