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京族文化传承的“五体共育、 四课联动”美育模式

2022-06-09卢俊林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美育

【摘要】本文基于中职学校忽视美育的状况,以广西物资学校探索基于京族文化传承的“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为例,论述美育助推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作用,阐述“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的具体内涵,提出研发科学完善的教材、教学资源库,以及建设京族非遗技艺传承实训基地、打造“师匠型”师资队伍、将京族文化融入美育等策略。

【关键词】美育 京族文化传承 五体共育 四课联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044-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育,即审美教学或美感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美学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审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美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施力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京族文化是由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创造的文化,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京族人民以独特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明,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落实美育的重要载体。广西物资学校作为京族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京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近年来,学校将美育和京族文化传承进行了有机融合,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一、中职学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定位不够精准、认可度不高

定位不够精准、认可度不高,是中职学校美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有部分中职学校认为,美育是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和德育工作的内容,甚至普遍将美育等同于德育,美育得不到学校层面的重视,教师对美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认可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学校层面,缺少对美育的投入,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还是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都十分薄弱;教师层面,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无关,学生是否掌握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能否占得先机关系不大。

(二)缺乏教材指导,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通过对我区部分中职学校进行调研,笔者发现,部分中职学校的美育存在教学比较零散、未能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缺乏专业教材指导等问题。首先,部分中职学校主要将美育融入音乐、美术、书法、形体、礼仪、摄影等艺术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相互脱节且课程结构不稳定,美育只能在不成体系的课程教学中得以零星体现,未能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其次,部分中职学校的美育缺乏专业的教材。目前,关于中职学校美育的专业教材还比较少,这就导致部分学校在设计美育内容、美育目标、美育方式、美育标准时随意性大,严重影响了美育的效果。再次,没有制订统一、有效的美育考核评价标准,美育没有纳入督导评估,缺乏评价机制的支持。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致使中职学生认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缺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容易出现个人审美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情况。

(三)美育缺乏民族文化的浸润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包含民俗和民族服饰、礼仪、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手工艺品等内容,是民族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更是中职学校开展美育的鲜活素材和实践载体。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心智发展不成熟,鉴赏、辨别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生极易受到各种潮流文化、新奇文化的影响,甚至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认为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是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忽视,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薄弱,未能有效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这一重要媒介开展美育,美育缺乏民族文化的浸润。

二、“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的内涵

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由古骆越部落发展而来,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京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其中,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乐器,是京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承独弦琴文化不仅有利于京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还有助于中职学校深入推动美育的开展。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曾说:“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感的躯体。在文化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教育的根在民族文化。”京族文化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文化,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乐器,独弦琴只有一根琴弦,却能弹奏出千变万化的音调和乐曲。可以说,京族独弦琴文化是我们了解京族发展史、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广西物资学校着力传承京族文化,其中重点突出了京族独弦琴文化的学习与发扬,并将之与学校美育有机融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欣赏独弦琴的美妙音色、了解独弦琴的神奇传说的过程中,感受独弦琴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和信念。近十年来,广西物资学校始终致力于京族文化传承、京族文化与美育融合的研究,联合企业、博物馆、社区等共同制订课程标准,联合研发京族独弦琴艺术等校本課程及其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内培外引建成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优化、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逐步构建了“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如图1所示)。

所谓“五体共育”,其中“体”是指在民族文化创新传承中落实美育这一主体思路,“五”是指中职学校、博物馆、传习基地、企业和社区(包括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基地等)五方。具体而言,就是在主体思路的统筹下,实现五方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效发挥民族文化的美育功能。广西物资学校基于京族文化创新传承的“五体共育”模式(如图2所示),具体内涵如下:首先找到并确认“五”,五方具体为广西物资学校、东兴市京族博物馆、京族独弦琴传习基地、东兴市一弦天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弦琴制作企业)、南宁市江南区淡村小学,并明确这些单位在美育中的职责与作用;然后由五方联合成立“美育课程建设委员会”,根据学校美育需求共同制订美育课程标准,研发美育校本教材、教学资源库,开展美育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主要有体、训、展、演、赛等)。通过五方联合、共同努力,广西物资学校目前开发了基于京族文化创新传承的6门美育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建成了校内、校外京族文化实训传承基地,有效解决了中职学校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要想落实美育,关键还在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近年来,广西物资学校通过“四课联动”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着力建成科学合理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美育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四课”主要包括第一课堂,即理论课程,主要开展艺术理论、美学鉴赏等教学;第二课堂,即活动课程,主要开展艺术体验、展演和比赛等活动;第三课堂,即实训课程,主要开展艺术技能训练和设计等实训教学;第四课堂,即网络课程,通过搭建美育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拓展美育内涵。广西物资学校“四课联动”模式(如图3所示)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由美育课程建设委员会的各方安排专业人员,分别落实理论课程、活动课程、实训课程、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艺术体验、艺术实训、艺术拓展4种艺术活动,促进学生5种美育素养(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发展;其次,落实教学效果评价,即通过对5种美育素养的评估反馈,改进、完善“四课联动”构成和操作体系,提升美育效果。“四课联动”美育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激活了学生“学”的状态,有效解决了美育效率低下问题。与此同时,广西物资学校还配套设计了“以演代考”的课程评价方式,通过学(学习)、体(体验)、展(展示)、演(表演)、赛(比赛)、训(训练)、设(设计)、评(评价)等具体环节,不断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三、“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广西物资学校的“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本质是以京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抓手,通过确立美育实践的“一体”,挖掘和开发“五方”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四课联动”教育模式,从而完成从理论到实操再到效果评价的美育全过程(如下页图4所示)。为了更好地发挥“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的教育功能,学校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一)研发科学完善的教材、教学资源库

广西物资学校联合东兴京族博物馆、京族独弦琴传习基地、东兴市一弦天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南宁市江南区淡村小学等单位,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共建教学资源库,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形成了品牌课程,推动了基于京族文化传承的美育的全面开展。

1.利用“五体”合作平台开发美育教材

近年来,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主导,“五方”共同研发了京族民歌、京族独弦琴艺术、京族舞蹈、京族手工艺品、京族传统文化、京族服饰、京族艺术鉴赏等课程,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陆续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并实施相关课程的融合教学。比如,在学校的音乐、美术、书法、礼仪等公共课程中融入京族文化元素,如京族民歌、京族艺术鉴赏、京族传统风俗、京族服饰、京族美食等,各门课程分单周、双周交替进行;在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幼儿保育专业开设的声乐课程中,植入京族民歌的演唱、独弦琴弹奏技巧等教学内容;在舞蹈课程中融入京族服饰、舞蹈等元素。

2.依托“五体”合作平台共建美育教学资源库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以发展学生美育素养为导向,在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整合京族优秀文化,确立推动美育素养阶梯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从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层次、民族特色等多维视角出发,构建由京族独弦琴艺术、乐理、美术基础、摄影、声乐、舞蹈、书法、礼仪、京族民歌、京族手工艺品、京族服饰等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集中建设4门核心艺术课程,同时研发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拓展知识等教学微粒资源,并将碎片化资源整合形成知识链;三是整合行业企业优质资源,融合京族的服饰、民歌、礼仪、独弦琴、舞蹈等文化元素,校企共建体验式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库,使学生深度感受和体验京族文化中的服饰美、礼仪美、行为美、音乐美及形体美的内涵,激发学生践行美育的兴趣与参与度;四是建设推动美育素养递进、拓展式发展的资源,打造师生共享、开放共生、动态完善的资源服务平台。

(二)建设京族非遗技艺传承实训基地

广西物资学校依托广西独弦琴京族文化创新传承职业教育基地和艺术体验园两个项目,建设了8个校企融通的集学习、体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京族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基地、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实训基地。其中,在校内成立了由苏春发、苏海珍为引领的京族文化传承大师工作室,建成京族文化传承展演厅、京族独弦琴训练室、京族手工艺训练室、京族服饰展示柜等;在校外则主要与东兴市京族博物馆、京族独弦琴传习基地、东兴市一弦天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具体教学中,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京族文化传承教育,具体如下:在每次京族独弦琴理论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利用每天下午的第7节、第8节或晚自习、周末等时间到实训室进行京族独弦琴弹唱、手工艺品制作、京族服饰走秀等训练;每年5月份定期举行京族文化传承活动、京族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京族非遗文化传承的宣传;邀请苏春发、苏海珍大师进校园传授技艺、分享京族哈节活动项目等;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中小学、老年大学、社区进行公益展演。学生通过校内、校外的教学活动和实训,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中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并与企业师傅,分享京族文化带来的快乐。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广西物资学校提出了教育理论与艺術技艺相融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融合的“双融合”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如下页图5所示):一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高技能人才到校兼任教师,为学生授课,传授技巧,让师生能近距离与大师交流学习。比如,学校定期邀请京族独弦琴演奏技艺传承人苏春发、苏海珍大师进校,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独弦琴弹奏技法、京族民歌弹唱等培训,不断提升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二是采取“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艺术技艺的深造,挂职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参加企业举办的交流、演出、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和成长。比如,学校每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其间,教师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开展岗位学习活动,包括上班记录、学习内容、会议记录、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等,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双向融合”师资培养机制、企业专家库等措施,打造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结构优化、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培养出7名正高级讲师、45名副高级讲师、116名“双师型”教师,其中包括1名行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库成员、6名特聘讲师、2名硕士研究生。不仅如此,学校教师近5年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完成了45个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四)将京族文化融入美育

广西是京族唯一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京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广西物资学校依托京族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广泛收集、整理、开发京族文化,大胆提出基于京族文化创新传承的美育理念,把京族服饰、民歌、礼仪、独弦琴和舞蹈等文化元素融入美育,开展了成效显著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学校的礼仪课程中“个人形象展示”一课的教学为例,上课前,任课教师按教学计划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和评委小组,每个小组设小组长1名,小组长从准备道具、服装道具规定、展示过程要求、评分标准等方面,组织组员进行自我形象设计,组员则自主选择最能表现自我形象的服装(校装、职业装、运动装、休闲装);上课时,教师组织课堂展示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人展示京族服饰,学生在展示中要进行京族服饰的特点、文化、寓意等的解说,评委小组根据评分标准评出3个“最美小组”;最后,教师结合美育要求和特点讲解本课的亮点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有效将京族服饰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利用京族文化元素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效达成了本课教学的美育目标,又提高了学生对京族文化的认识度、认可度和自豪感。

從2011年开始,广西物资学校开展了基于京族文化创新传承的美育模式研究,2019年形成了独具校本特色的“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如今该模式已逐渐成熟并得到推广应用。经过10年的实践研究,京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和学校美育实现了有机融合、共生共长,师生精神面貌、学校“三风”实现了良好转变。10年间,学校受益学生达2.5万人次,学生综合流失率降低至12%以内,学生违纪率降低至16%以内,对口升学率提升至40%以上,就业率提升了3.6%。而且,该模式如今已在区内、区外的15所学校进行推广应用,辐射受益学生达8.6万人次。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五体共育、四课联动”美育模式在推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经.蔡元培美育视域下的中职艺术教育反思[J].职业,2018(19).

[2]黄立晴.中职学校美育应用性的改革与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

[3]张开心,牟弘量.新时代关于加强中职美育必要性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10).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规划课题“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2021B33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卢俊林(1987—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德育教育、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