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策略
2022-06-09范晓东
范晓东
摘 要:幼儿教育的价值蕴含于一日生活之中。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一日生活常规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一些问题:教师的有效关注较少、教师对幼儿包办代替多、班级氛围高控制。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尊重、爱护幼儿,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断强化,巩固实践,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争取家长合作,强调家园共育。
关键词:小班幼儿 一日常规 建立
幼儿教育的价值蕴含于一日生活之中。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过程。一日生活中的内容就是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全部生活内容。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就是要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或是活动当中都渗透着《指南》的精神,引导幼儿朝着《指南》的目标学习与发展。幼儿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幼儿提出的一些经常性的,允许或者不允许的规定即是幼儿园的活动常规。刚进入小班的幼儿在一日常规形成和树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何抓好幼儿园一日常规是教师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但这也是幼儿园里重中之重的问题。尤其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对幼儿园里的一切事物都充斥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在他们的认识中,并没有什么规则和制度,什么都想去尝试、去玩一玩。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培养好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一件较为棘手的事。
一、小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建立的重要性
(一)生活环节具有基础性和真实性
生活环节中所包括的内容,例如吃、喝、拉、撒、睡,都是维持幼儿生存最基本、最强烈的生理需要,如果幼儿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做和所学都是真实发生的,正是因为这些生活场景中的真实收获在不断地助推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发展。教师辅助幼儿建立合适的生活常规可以保障幼儿生活环节更好开展。所以,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十分必要。
(二)生活常规的有序能够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指南》提出,要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理解体会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这就凸显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的重要性:
1.一日生活的常规管理影响着幼儿一日生活的质量。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活动是多样且繁杂的,需要对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进行整体优化,才能保证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充满愉悦感和成就感;
2.科学有序的一日生活管理同样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质量。幼儿园课程实质上就是幼儿一日活动的总和,一日生活管理则是针对各种活动进行组织与安排,因此,一日活动品质的高低也反映着幼儿园课程的质量。
二、一日生活常规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关注时间少
要建立科学的班级常规,教师需要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投入更多积极关注的时间。相比于集体教学活动,作为教师针对生活环节所开展的各式教育活动,随意组织的少,专门的研究就更加少了。尽管知道常规的养成需要在一点一滴中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乏有教师出现不耐烦、没耐心的现象。在这样的现实状况背景下,幼儿在各个生活环节中的学习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和被高控的强压下,被赋予尝试的机会少。教师的积极关注较少,自然更难捕捉合适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常规的教育。
(二)教师包办代替多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是一切活动的主体。自然也应该在一日生活中扮演“主角”。然而事实却是教师往往习惯性用包办去代替教育。幼儿不是物体,不可能完全由教师随意把握,他们有自身的思维特点和成长轨迹。教师在常规教育中,幼儿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意愿走,所以在常规形成中,难免会有一些幼儿仍然需要帮助,或是需要教师多示意提醒几回。例如,幼儿进餐吃得很慢时,教师就会动手去喂;洗手时不会将袖子挽起,就马上帮忙挽袖子,形成了一种“以包代教”的倾向。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孩子也是一样,教会他怎么做比直接做要来的更有意义。但往往我们没有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试错”,而用成人的不耐烦情绪了却了生活环节中所要养成的各类常规。
(三)班级氛围高控制
对于新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教师需要着重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氛围。且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与理想的状态相差甚远。由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幼儿在这些环节中的异常或“违规”行为也必然多发。当教师面对这些反常或“违规”行为时,常常会以维持秩序为首要目的,使用的语言是强制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用的时间往往也是最少的,从而导致了“教师要求死、幼儿受限制多、无所事事等待多”的高控场面地步。在教师“高控”之下,失去自主的幼儿自然也丧失了习得好习惯的机会。
三、建立一日生活常规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爱护幼儿,创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对于小班幼兒来说,他们现在正处于由家庭转向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对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都会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产生各式各样的不适应。这时,他们对成人的眷恋,更需要教师情感上的呵护。老师的关注、爱护和适宜方法的引导,会缩短幼儿的入园焦虑期,为良好的常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吃饭、游戏、休息过程中,不过分催促,对幼儿展现出充分的耐心、理解和信任,多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幼儿对教师的爱慕之情,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幼儿的成长营造平等、融洽环境。
(二)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小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好动好模仿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肯定,教师应该充分捉住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给幼儿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在点心环节中,小柯把点心吃得满桌都是,而同一组的小宇却吃得很干净,并且吃的时候用一只手在下巴处接住。于是教师马上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小宇真棒!吃点心的时候会用一只手接住,这样食物的残渣就不会掉在桌上了,而且还把点心吃得很干净!”听了教师的话以后,同一组的其他幼儿纷纷齐刷刷地看向小宇,并且学起他的样子用一只手接住,教师再看看小柯,他也在认真地学,一点点都接住,点心掉出来的残渣明显少了。利用幼儿带动幼儿,幼儿模仿幼儿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也能够减轻教师强调的压力。
(三)不断强化,巩固实践,贯彻教育的一致性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常规教育时,班级主配班老师的教育方法一定要一致,要达成共识。若是出现一个老师要求这样,另一个老师要求那样,两者互不统一,则会导致孩子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该如何是好。如,做早操时,一位教师让糖糖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因为她做操比较认真,结果另一位教师问糖糖,“你是排在这里的吗?自己的位置都还记不住嘛?”说完就这样又把孩子排回到了后面。这一情形下孩子自然会不知所措,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形的时候会更加无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班级的两位老师一定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当常规确定后,就必须每天坚持,长抓不懈。
(四)争取家长合作,强调家园共育
家长的言行对幼儿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如果能够与教师一起协作,共同给幼儿起到正面的指导和帮助,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肯定会更加顺利。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幼儿另一个学习的天地,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园共育,一致努力,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一日行为表现,并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行为习惯,家园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制定计划;同时,班内也可组织各类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在班里的具体表现,并且亲子活动的开展也能加深孩子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让家长知道幼儿园内的常规教育活动以及自身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认真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