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对策分析
2022-06-09陈程琳
陈程琳
摘要: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阶段性目标。本文主要分析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现状问题,根据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对策分析,对教师处理学生班级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路。
关键词:集体荣誉感;低年级;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支点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在小学低年级中,想要引导学生爱亲敬长,热爱集体,离不开家庭、学生同伴以及教师的影响。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至关重要,这正符合教育部所指引的阶段性目标。
(二)班级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
1.是形成良好班级舆论的基石。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因此培养班级集体荣誉感,能够使学生个人影响集体,集体影响个人,形成平行式班级管理【1】,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基础。
2.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的催化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说过,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龄期,【2】正是培养学生勤奋感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学生能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成功地参与到班级社交和班级活动当中,那么学生将会形成勤劳的品质。
3.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推动力。当一个班级形成集体荣誉感,学生便会遵守班级规则和制度。学生也会受同伴的积极影响,形成竞争意识,更加积极地看待班级的评价体系,也会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竞赛。
二、现状问题
(一)主观方面
在教育学理论中,根据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我们懂得学生对于道德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方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其实,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集体荣誉感来说也是一样,面对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从学生自身的主观问题来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认识不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中心转向非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阶段,在学校并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事事考虑更多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并不能认识到一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有多重要,没有意识到集体不团结,给班里和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自然也不能很好地遵守班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同学和睦相处。
2.情感偏差。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因此,一个学生对于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影响着学生进行集体活动、集体竞赛是否热情。当学生并不在意遵守班规制度、不在乎班级荣誉的时候,对待集体活动时,会以我为主,我行我素,甚至出现“唱反调”、“博关注”的不良现象。
3.意志不坚。小学低年级学生若是有教师、社会的影响,对待集体荣誉感有充足的认识和正确的情感,也会出现意志不坚的情况。孩子爱玩是天性,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要时刻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遵守集体大于个人的原则,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难。因此,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往往也会面对个人利益的时候,意志不坚,动摇了内心的集体荣誉感。
4.行为不当。小学低年级学生部分已经懂得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也会特别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会帮助教师和班干部一起守护好班级荣誉,极力地去影响其他学生也形成集体荣誉感。但是有时候,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强,或者是操之过急,出现了行为不当的现象。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最大的教师,影响孩子的认知体系。例如,有些家长认为,教师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当班干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此不让孩子竞选当班干部;又或者是,当学校有集体活动时,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站在最中间,做集体活动的“主角”……在这些不恰当理念和行为的影响下,非常不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同伴、对待班级。
2.教师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之所以没有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教师的影响。低年级段的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的阶段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当学生没有形成集体荣誉感的时候,恰恰需要从教师身上找原因。
(1)班级管理松散。当教师不重视班级集体荣誉时,处于放任型的班级管理方式,就会让整个班级处于不良的氛围。低年级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尊重教师,视教师的言行为宗旨,当一名教师不重视班级集体荣誉感时,学生自然而然也不会重视集体的荣誉了。
(2)班级规定专制。部分教师为了省心省事,在初建班级的时候,专制包办了班里的一切规章制度,设立了一系列认为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难以服众。殊不知在学生眼里,这样的班级规章制度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印象不深刻,因此难以服众,形同虚设,自然不利于形成班级团结,不利于形成一个友爱的班级。
(3)教育反馈滞后。当学生出现不当的行为,有损班级荣誉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地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没有及时巩固班级集体荣誉的念頭,学生便会有机可乘,在教师的眼皮子底下自我放飞。
(4)处理方式单一。部分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往往因为情绪上头,用一些粗暴、野蛮的方式惩罚学生,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有些学生可能因此会嘲笑奚落、甚至孤立学生;有些班干部可能会模仿教师的处理方式,粗暴地对待班里的学生。
3.同伴影响。个人影响集体,集体影响个人。当一个班没有一个团结的班级氛围,没有形成集体荣誉感,那么学生个人的观念将会被影响。人具有从众心理,当一个班级、甚至同一个学校里的学生都在下课的时候肆意奔跑,随意乱丢垃圾而没人警告提醒,那么学生内心里正确的认知也会被影响改变。
三、策略分析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至关重要,根据学生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可以从以下策略进行逐步攻破,引导学生建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一)提高学生认识。从学生自身入手,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团队意识。
1.创造教育机会。教师要擅于创造一切可能的教育机会教育学生,强调集体的重要性。通过品德课、开班会、竞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团结的力量,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的作用,要适当让学生进行总结,感受集体带来的荣誉感,收获喜悦感。
2.制定民主班规。班级规则制度的规定应当学生人人参与,吸取学生的集体智慧。通过学生的头脑风暴而形成的班规,有班级的力量,能够在集体的监督下做好学生的本分。班规的制定也不是从一始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应当给予机会,适当性地对班规进行调整,不能让班规形同虚设。
3.感受班级存在。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总有一小部分学生是那么闪耀,他们的班级存在感很强,在班里也受欢迎,也总是为教师分担班级的事务。而却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班级存在感很低,若是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被忽视,从而不会获得集体荣誉感。
因此,教师要为这一小部分同学找到班级存在感,找到他们的“闪光点”,适当性为每位学生分配好班级的大小事务,这便是“人人班干制”。班级里每位学生都能为班级做贡献,自然而然使班级更加团结。
4.及时评价反馈。要提高学生对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就要及时地对学生做出的行为做出评价,教师可通过及时表扬、嘉奖班级同学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每月评选团结之星、爱心小天使,这样便会形成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同学。
(二)转变教师理念。由于低年级学生向师性强,因此,身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除了要及时反馈之外,方式也应当民主和善,以理服人,给学生们做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教師也因当重视班级集体荣誉,带动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日常举动都会在学生的眼里无限放大,因此,可通过日常小事,间接影响,让班级团结起来。例如,教师通过每日上课前查看班级卫生情况和桌椅整洁情况,及时让学生调整和清理,长期以往,学生也会重视起来,明白保持班级整洁的必要性。
(三)聚集多方力量。从分析的现状问题当中可以得出,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光靠教师自身远不足够。教师要聚集多方力量,多方引导,才能事半功倍。
1.与各科教师协调。由于学生的认知很容易被教师所影响,各科的教师若观念不统一,也会让学生产生混乱。因此,各科教师之间要统一战线,适当协调,统一评价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团结精神。
2.与学生家长沟通。教师要聚集学生家长的力量,间接影响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明白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也可生活当中多创造机会,带动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例如大扫除、学生生日会,让家长也感受班级的团结氛围。
四、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集体荣誉感,教师因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不仅需要发挥教师智慧,还要懂得协调多方面的力量。以改变学生观念为主,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理念为纲要,以民主型的班级管理方式为载体,才能真正让班级团结一致,真正让学生懂得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浪漫的抽象.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思想[J].教育家,2015(04):62-63.
[2]冯雪.浅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J].文学教育(下),2020(02):48-49.DOI:10.16692/j.cnki.wxjyx.2020.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