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双线三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木工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探索
2022-06-09祁黎冯梦梦潘赟媛
祁黎 冯梦梦 潘赟媛
摘 要:“一核双线三融”是指基于新时代培育“鲁班工匠”的核心目标,融合思政、企业、信息三种元素,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符合建筑装饰行业需要的人才。本文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创新思路,并以木工课程为例,阐述了实践方法和实施成效,以期为同类专业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鲁班工匠” “一核双线三融” 木工課程
一、背景
职业教育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然而,由于出现手工木工技能人才断层和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建筑装饰行业急需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建筑装饰专业要积极对接产业需求,积极思考与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省级实训基地,带头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着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高素质建筑装饰专业技能人才,即新时代“鲁班工匠”。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木工课程教学应及时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采用行动式的项目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培育新时代“鲁班工匠”的目标。
二、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在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木工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核双线三融”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即立足新时代“鲁班工匠”培育的核心目标,对接产业需求和时代期望,对标职业标准和大赛标准,以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为两条主线,融入思政、企业、信息三种元素,促进学生技能、素养双提升。
三、具体做法
(一)锚定“一个目标”,全程渗透工匠精神
围绕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培育新时代“鲁班工匠”的目标,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技艺与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渗透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全程育人。课前,以身边大赛获奖选手为榜样,激发学生传承技艺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课中,紧扣工匠精神培育主题,通过实战任务,使用智能手段等,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对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留下深刻印象,播下大国工匠的种子。课后,通过职业调研和与企业客户等的沟通,了解行业和社会需求,多角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二)绑定“两条主线”,同步提升能力素养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教学目标对接岗位需求,推进教法改革。一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衔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创新课堂形式,以企业实战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思、践、悟、拓”五阶递进的学习流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紧密衔接学习评价与岗位要求,强化素养培育,校企双方全程共同进行“安全、绿色、规范、质量、时间、美观”六维评价,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践,提升学生规范意识与职业素养。
(三)融合“三种元素”,打造多彩木工课堂
一是融合思政元素,实现课程育人常态化。结合学生特点和课堂实际,将爱国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创新精神等,通过大国工匠风采视频、获奖学长现身说法、企业导师现场亲授等形式巧妙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以期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是融合企业元素,实现教育评价精准化。引进企业专家组建“双师”教学创新团队,共进课堂,共建资源,共研技术。引入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六个维度评价指标,全程对学生操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是融合信息元素,实现课堂教学智慧化。网络学习平台、校企合作开发的系列数字资源等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环境和资源支撑,帮助学生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一站式”自助学习,通过实训监测平台、智能测量工具等现代技术,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不规范和尺寸精度低等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学习过程紧密对接工作过程、学习评价紧密对接岗位标准,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标准双向共导,引进合作企业真实订单项目,校企双方协同指导,通过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三个阶段,实施“学、思、践、悟、拓”五步递进的教学流程,以任务驱动学生分组协作探究,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一方面,传承传统技艺,强化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落实课程育人,达到教学目标。
以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木工课程中的“小木凳制作”项目为例,阐述教学实施过程。“小木凳制作”选自装饰木工课程进阶模块第6个项目,包含图纸分析、选材下料、榫卯制作、组装净面4项典型工作任务,聚焦8道关键工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项目准备
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匠木App”复习榫卯结构等前置知识,在学习平台观看大国工匠视频、学习微课资源等,完成线上自主探究,做好知识铺垫和分组准备,激发学生传承技艺的工匠情怀。
(二)思——项目发布
课中导学阶段。企业导师发布订单,学生借助相关信息技术,根据安全、规范、质量等要求,分组思考,设计确定最佳方案,绘制小木凳图纸,完成图纸分析任务,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
(三)践——项目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以绿色环保要求选用木材,以安全规范要求制作斜角双肩单榫等榫卯构件,完成选材下料、榫卯制作两项任务,提升学生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校企双方借助“多功能数字平台+实训推车”合一的实训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学生操作过程,发现操作规范问题,并针对性进行示范演示,突破教学重点。学生借助鲁班智能测量工具,发现尺寸精准度、构件平整度等问题,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四)悟——项目评价
学生进行木凳组装,并用思维导图梳理整个操作过程的注意点和流程,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完成组装净面任务。校企双方通过“安全、绿色、规范、质量、时间、美观”六个评价维度,运用团队自主开发的评分程序进行实时评价,最终评出“鲁班奖”作品和“鲁班工匠之星”,增强学生创优争先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
(五)拓——项目拓展
在课后拓学阶段,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企业和客户需求,开展其他创意木工制作。校企双导师则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进行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新时代“鲁班工匠”为核心育人目标,通过企业任务实战驱动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技艺与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渗透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落實课程思政,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双提升。
五、实施成效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核双线三融”的教学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企业”双导师的协同指导、“信息+智能”新技术的灵活运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高,原先的“睡觉族”“低头族”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传统技艺精工细作、现代智能灵活运用的教学景象。调查显示,94.4%的学生表示对“小木凳制作”项目的教学实施非常满意,且无不满意投票。
(二)有效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和现代信息技术,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创新。分析全班综合评价分布图发现,学生在“小木凳制作”项目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完成度以及评价结果均符合预期。
一是在知识目标上,学生借助微课视频和“匠木App”等丰富学材,通过线上线下自主探究和合作实践,逐步理解掌握榫卯结构的类型特点、木凳制作的规范流程和操作要点等知识内容。学生在课前课后线上知识测试中的合格率均达100%,优秀率为50%。
二是在能力目标上,学生通过接收合作企业的真实订单项目,分组协作实战,自主制定方案并应用于实践,提升了环保知识、信息手段、识图制图、木工技能等综合运用能力。校企双方引入岗位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标准,借助实训监测平台,对学生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反馈,示范操作和共同评价,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制作木凳的技术,培养学生毫厘必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后不少学生通过校级选拔,加入了学校鲁班匠心孵化竞赛团队。学生在随后参加的木工中级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中通过率达100%。
三是在素质目标上,以大赛获奖学长为榜样,以成为“鲁班工匠之星”为目标,对标“安全、绿色、规范、质量、时间、美观”六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实践,提升了学生规范操作的岗位意识,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职业素养。合作企业不仅对学生作品表示满意,更对学生敬业的态度赞叹不已,希望学生能对接客户需求,进一步完善作品,并向表现出色的学生抛出了招工意向的橄榄枝。
(三)协同促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依托笔者所在学校省级名师牵头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立足学情,团队作战,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在教学实施前后,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不仅丰富完善了已有的校本教材,形成以任务驱动的活页式项目教材,配套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资源,而且取得了与教学相适应的科研成果,相关论文或案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校企合作研发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复合跨界的智慧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作者单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