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考
2022-06-09孙学成
孙学成
1.问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文件,文件中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理念注重德育教育,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注重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与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我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自律与他律、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现实与未来的各种冲突,这种冲突源自社会、家庭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一方面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考试—高考;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从青少年时期向成人阶段的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面临学习和成长的双层压力。如果老师在这个时期给学生恰当的师生沟通,建立起科学、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个年龄的学生与原生家庭关系往往处于冰河期阶段,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秘密与父母分享,同时也不愿意向老师吐露自己的心声。如果我们老师能够为高中学生的心里打开打开一面看懂向社会的窗,做好他们进入社会大门做好准备,准备他们即将迎来精彩的人生。
2.怎样理解师生关系的价值
算命先生经常说一句话“将来你会有贵人相助”,我们老师要把自己活成学生心目中的贵人,一定程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能决定学生一生的命运。我们老师经常说要理解学生,其实学生的任何无理取闹的背后,都是学生某种愿望没有满足。所以,我们要不仅向学生说“我理解你”,还要透过行为的表面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藏在意识深处的动机。师生关系的本质不是说教,而是分享。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人格,才可能建立深刻的相互情感,才能从师生关系中迸发积极的力量和走向光明的动力。
3.如何有效处理师生关系
3.1处理师生关系的第三只眼
我们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时,他们会展示各自独立的人格与处事方式。应对不同的学生,我们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让高中老师感到棘手的学生是一些性格比较倔强、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这些高中学生具有叛逆个性,而叛逆个性的形成路径往往是这样的:第一步,父母把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第二步,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第三步,父母把内心的焦虑与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第四步,孩子感受到压力、不信任,不被爱;第五步,孩子会想,既然你们不爱我,我为什么听你们的。至此,孩子叛逆的个性逐渐形成。
这个第三只眼就是看到学生行为的心理策略,然后指出来其心理动机,这叫“抄后路”。笔者班里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比较叛逆,父母多次来学校一起对他教育,效果甚微。该生特别喜欢看网络小说,桌面上堆满了学习的书,来掩人耳目,而桌洞里全是网略小说。他妈妈说他非常叛逆,不爱学习,数落他各种不好的表现。从他妈妈不间歇的说话方式,突然感受到该学生从小在强势的妈妈面前,没有表达自我的空间,于是只有通过看小说、不学习等叛逆的方式进行无言的抵抗。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家长,而我向学生说出我对他妈妈这个观察后,他充满抗拒的眼神突然柔和下来,然后说出他过往和他妈妈经历的各种矛盾与争吵,我也引导他考虑妈妈的良苦用心,此次他好像长大了,以后的学习也像换了一个人。
3.2让学生看见自己,认识自己
有的老师给学生负面反馈远多于积极评价,他们认为学生表现好是应该的,不能表扬,表扬会让学生骄傲;而当有了错误就会不断的告诫,不断地提醒,“你不行;你不学习,将来会后悔的;你就不能好好表现吗…”。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老师一直占据关系的制高点,只是看到老师眼中的学生,没让学生自己看见自己。学生要么接受老师灌输,认为自己的确不行;要么全面抵触老师的批评,成为问题学生。在处理此类学生时,作为教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错误,强迫学生马上改正。还要从原生家庭、过往经历、家人相处模式中看到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试着让学生自我看见、自我评价,接纳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简单的“内向”或“外向”这样简单的词语。认识一个人,就要接纳一个人的复杂性,一个学生可能在数学课上一言不发,到了语文课可能成了活跃分子。要彻底改变一个人很难,而如果能够看到他行为背后的认知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引导、谈心,学生逐渐认识到更全面真实的自己,他们会试着关照自己的内心,思想会变得更加成熟,从而逐渐活出更好的自我。
3.3让班级来安顿学生的心灵
在与学生相处中,我们既要真诚的表扬学生,而学生有了错误,我们也要严厉的批评。不过不论是赞扬还是被批评学生,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班级让学生的身心自在,不因为被批评而自卑,不想进班级去面对同学;也不因表扬而骄傲,和其他同学疏离。在班级的自在是师生精神层面的平等关系。既然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又在关系中塑造,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构建平等而又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维护学生自尊心和应有的自恋。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自恋是一种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人性动力”。如果没有老师这面关系的镜子,学生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就没有了自我。学生心中的愿望就是有一个温暖的班级,有老师关爱的眼神,能及时赞美他们细微的优点,让学生的心灵安顿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温馨班级。
3.4师生同理心的建立
同理心是指能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知觉、把握和理解。人是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然后才有了思維,等发展出语言这个能力后,开始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把潜意识的认知带进了意识,再进一步发展,就会体验到他人的心理状态与需求,从而发展出同理心。在师生相处中,有的老师鉴于自己的身份,喜欢在学生面前扮演无所不能的神,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很远。老师需要多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尽可能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与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体验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与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以此建立紧密的师生关系。
在表达同理心时,会出现各种教育偏差。如果对学生只有表扬和赞美,学生容易自满骄傲,不利于成长。如果对学生怨气太多,则很难与学生建立深度的依存关系。最好的状态就是“可以对学生生气,但要觉察到自己生气了,不把负面的情绪投射到学生身上”。师生之间相互关系成为一面心灵的镜子,你快乐,我也快乐,你忧愁,我也忧愁,彼此之间像身体与影子的关系,蜜蜂与花瓣的关系。
同理心的表达,会让学生动真感情,会不自觉的掉下眼泪,掉眼泪是一件好事,当悲伤表达充分了,学生就不会把思想停留在曾经的创伤上面,就有可能走出来,成为更强大、更优秀的人。学生在老师目前被全然的允许,教师不断强化学生表现优秀的一面,淡化他们的不足,逐渐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当学生习惯于安静、自律、专注,那么这个学生就已经蜕变成优秀的个体。
每个学生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幼小的心灵都会充满孤独与自恋,老师有责任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互信、互爱的链接,让学生走出孤独,感受到意义感、存在感、幸福感,让师生在融洽的关系中相互成就、相互滋养,师生关系好,才能让教学与学习都更美好!A9B67CBD-1AD1-4BA1-8A8F-26C30B333C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