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作业管理,让教育回归初心
2022-06-09梁贵生
梁贵生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的私塾还是今天的现代课堂,有教学就意味着有作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作业,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业逐渐丧失了其作为诊断教学、认知迁移、巩固知识、促进发展的基本功能,偏离了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教育本位,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主要表现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巩固性练习变成了题海;因课而生的作业变成了千人一面、千课一面的“同步练习册”之类的教辅资料;本应科学量化的作业成为不同学科乃至家长和校外教辅机构挤占学生课外时间的竞技场;学生完成作业后缺乏必要的批改分析过程,只有学生对答案、教师讲答案的简单操作。
这种作业乱象愈演愈烈,其根源就在于将教育等同于应试。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窄化,课堂目标聚焦为考点,课外作业紧扣考点而练,学生牢牢捆绑在某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所有作业一味以求取高分为宗旨和归宿。教师能力弱化,课堂教学没有科学的目标定位,没有具体的学情分析,更丧失了设计作业的意识。沉重的作业负担、繁杂的作业内容、单一的作业形式,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盲目地追分数、求排名,忽略了成长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本质,背离了教育初心。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双减”政策,以及与之相应的“五项管理”措施,正是针对一些教育乱象而推出的刚性举措。它似一股清流,涤荡了弥散在教育生态中的尘垢;它似一道暖光,引领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少一点、学简单点,而是要让他们在适度压力下,能轻松活泼地学得更多;在丰富的形式中,能兴趣盎然地学得更快;在深度体验里,能自主有效地学得更好。因此,减负的关键是提质增效。
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我们应将学生作业管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维度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
让教研组“研”起来。优化作业设计,教研组、备课组是主体。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必须“研”字当头,研课程目标,研教学重难点,研学情差异。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作业目标定位,同一学习单元要体现不同的作业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作业梯度。对教辅资料的使用,做到三个“严禁”:严禁统一购买教辅资料,严禁抛开教材将教辅资料作为学科课程资源,严禁将教辅资料作为总结性测试卷。日常教学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学情。由于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允许教研组、备课组选购若干教辅资料作为研究使用,对部分非原创性作业加工改造,同时提出以下要求:在作业的提供环节做到在“选择、整合、修改、创新”上下功夫,杜绝照搬照用现成的各类学案练习;在作业的使用过程中,在“体验、批改、反馈、讲评”上求质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有讲评;在作业形式上,在“适量、分层、多样、自选”上花心思,书写作业与阅读作业相结合,学科知识性作业与实践体验式作业相结合,留部分作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必做、选做、不做)。“研”字当头的作业设计,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大大提升了作业质量,浓厚了教研组教学研究氛围,也逐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让年级组“统”起来。年级组承担着各年级教育教学管理职能。实施每月一次的备班制度,每周两到三个班级。备班制度既要分析教情学情,又要了解各年级班级的作业状态,并做好科学统筹。一是逐级统筹。班主任统筹学科教师,年级组统筹各班级,把不同学科的周作业量、作业形式逐级“统”起来,有效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二是分类统筹。不同学科的作业形式、作业类型、作业频率有所不同,准备中注意统一协调,保持适度弹性,使学生既拥有一定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又保证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三是活动统筹。丰富课程实践活动,依据各年级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将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统筹到学生的作业规划中,使活动课程和日常作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统”不是束缚,而是活化。对教师而言,无论考试学科还是非考试学科,需要建立作业意识,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在作业设计中得以体现;对学生而言,既有纸质作业,又有实践活動作业,学科认知、思维进阶、审美体验、强健体魄齐头并进。通过教学管理的统筹协调,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让家校一体“联”起来。“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最不放心的是家长。他们担心孩子作业总量比过去少,担心日常考试比其他学校少,更担心看不见孩子的成绩排名。因此,随意加作业,变相请家教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可以通过每月一次的家长会、家校联系群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家长在教育理念上与学校尽可能保持一致,在作业总量和进度安排上尽可能与学校保持一致,在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划要求上尽可能与学校保持有效沟通。这样的家校一体化联动,学校和家庭双轮驱动,家长由担心到逐渐放心、由严密把控到逐步放手、从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到与自己孩子前后进步比。家校协同、聚焦成长,不仅在教育理念上取得了诸多共识,学校的许多教育教学管理措施也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完善作业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在“双减”背景下学校作业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作业管理,构筑师生、家校之间的信赖关系,让每位教师认识到教育的意义,让每名学生树立成长的心态,让每个家庭承担起教育的职责,是教育教学管理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当然,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素养提升,不仅需要作业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还需要强化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堂效率;需要教师热忱地为每名学生开拓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天地,引导他们明晰学习责任,培养自主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有目标、有愉悦、有收获、有发展。这也正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滨江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