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实价值

2022-06-09孟昕怡

海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仁爱事物思想

“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联系起来,认为“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之一。发掘“和合”思想的现实价值,从而既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既发挥作用,又能对其自身有所补充与完善,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

一、传统“和合”思想

(一)“和合”思想的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合”思想是中华文明在历史积淀中坚持不懈的基本色调,也是中华民族从一而终地恪守信念。以和谐为核心的“和合”思想,渗透在社会伦理观念,道德与文化中,甚至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也深受影响。它强调人需要与自然、社会在动态制衡中和谐统一,蕴含着和平共处、和生万物的思想[1]。

儒学认为“和”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论语·学而篇》也曾点明这一实质:“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引申来讲,“礼”的作用,在于和谐之道;先王的政权统治策略,也在于和谐这一要素。一切政治措施和规范条例的制定,目的都在于社会层面的和谐统一。《论语·子路》中也有“和合”思想的体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仅承认各个事物存在根本的差异性,又接纳不同事物的区别,使其交相辉映,博采众长,最终实现事物整体的和谐统一,万物有序。“和合”思想不仅在对于个人的修养培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治理国家,制定发展方略,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意义[2]。

(二)“和合”思想的内涵

第一,“和合”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前提基础,万事万物都在冲突与融合中产生或者消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如果不同事物实现了彼此和谐,那么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能生长发育,但假如各种事物完全类同,世界就不能继续存在发展了。由此可见,新事物的产生与繁荣需要不同条件和特质的存在要素相互交汇结合,互相影响,只有单一条件,没有差别与对立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和合”是新事物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二,“和合”不仅指的是一种和谐自在的状态,也包括冲突与对立,“和合”不是单一的闭环,是开放的、动态的大环境。“和合”意味着允许多元事物存在,没有多元性也就没有和合可言。在融合中产生冲突,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冲突后的融合使原本事物得到提炼,使事物得以进一步升华[3]。

(三)“和合”思想的特征

1.天人合一,追求和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在《齐物论》中的智慧总结。这里特别强调用平等的观念思考我们周围的环境。阴阳五行说也是古人用来解释事物发展起源、社会元素构成还有事物运动、变化以及发展规律的一套系统模式。它强调的也是各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相生相克,“和合”状态才能育万物。除此之外,天人合一也表明了人与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的一切生存活动,都要从自然界进行开采,发掘,人要对自然心怀感恩,另一方面如果人对自然界不加节制的索求,滥用,也会遭到自然界,也就是“天”对人的反噬,人也最终会自食恶果,所以人也必须对自然心怀敬畏。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和合”思想的最终归宿。

2.身心一体,养心乐道

人是高级动物,但人又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以及基于思维的道德理性。《朱文公文集·答张钦夫》中也对此进行了解答:“心为身之主宰,心又存于身,身心相分相合”。人的心灵与身体是融为一体的,心灵不能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同理,身体也不能离开心灵而成为行尸走肉。而且身心状态是互相影响的,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存在问题,势必会使这个人的精力欠佳,心态消极,或导致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心灵状况存在问题,也可能导致人消沉麻木,食欲减退,对外界活动丧失兴趣,最终对身体状况造成不良影响[4]。

对于如何解决人的身心冲突,儒家一直讲求“养心”和“乐道”相结合。孟子认为“君子四端”,而这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部分人的本心被世俗生活自我的私欲、新奇事物的诱惑等蒙蔽而不自知,因此要通过“养心”的途径,去除自己的欲望,才能让自己的本心显现。只有减少除了满足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不合理欲望,抵制住诱惑,才能让人的身心和谐。

3.仁爱孝悌,民生为本

《说文解字》中指出:“仁,亲也,从人从二”。这句话点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正所谓“仁者,人也”。“仁”就是人作为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仁爱,那站在儒家学派的观点来看,他就不能称之为人[5]。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家庭环境和乐顺遂,那这个人对于自己的领导阶层也会进退得当,把握得住分寸。在家养成的孝悌之爱是一个人在外行事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先对自己的亲人有仁爱,才有可能跟陌生人友好相处。

在治国理政中实施仁者爱人的思想,就是要以“仁政”治国。统治者要爱民如子,以高尚的品格、高标准的道德,令人俯首称臣的威信以及出众的治国能力来使民众信服,绝不是动用武力手段,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巩固统治。仁政的理想状态是民为邦本,人民是国家政权存续的根本所在,没有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这个城邦就不可能会长期稳固,只有仁政爱民,藏富于民,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中心,统治者及其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二、“和合”思想的现实价值

传统“和合”思想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具有相似性以及内在统一性,先是重视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然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观念,激发传统“和合”思想的现代活力,才能更好的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天人合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人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结晶,也是人文精神的內核。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性,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而存在,人从自然索取,又维护自然。所以既要心中有敬畏,又要心上有感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断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仁者爱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准则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更是当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优秀指导。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被尊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仁爱”思想在社会交际中深入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身体力行“仁爱”的道德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促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促使个人在社会中得到良好熏陶。总而言之,“仁者爱人”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良好风尚,在当今社会,当前环境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也同样适用[6]。

(三)“民为邦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传统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一系列民生的措施都是统治者为了政权稳定、巩固统治、安抚民心而颁布的。民众只能是被统治的阶级,服从于统治阶级。但是我们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奋斗目标,所以一系列的民本政策,都必须首先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地位,最终实现人民的幸福发展。

(四)“中庸之道”,妥善处理各群体关系

自古以来,中庸一直被公认是最妥善处理关系的方式,“中”代表着中立,中和,代表着不偏不倚,中间态度。中庸之道的有效运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庸的内核及本质都在强调把握好事物的尺度与方向,均衡的处理问题,最终得到本质和谐。在当今社会,利益群体增多并且多元化,矛盾也不断增加。矛盾如何处理影响着整个社会能否安定有序。因此,合理运用“中庸之道”,建立公平公正的处理机制才能激发社会大众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徐鸿武,谢建平.和合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前线,2019(6):4-8.

[4]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杨庆存.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2009(2):143-148.

[6]程惠哲.中华和文化的当代应用[J].人民论坛,2015(13):24-27.

作者簡介:孟昕怡(1997-),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仁爱事物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美好的事物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奇妙事物用心看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