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部曲:设问、启发、激活

2022-06-09徐春宇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设问激活启发

徐春宇

[摘  要] 问题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解决后学生的思维会发生哪些变化,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数学教学应遵循三个步骤展开,即设问、启发、激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设问;启发;激活;高中数学

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向来是围绕问题而实施的. 问题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解决后学生的思维会发生哪些变化,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以为,数学教学应遵循三个步骤展开,即设问、启发、激活. 设问是基础,启发是过程,激活是目的. 文章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加以说明,供同仁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 巧妙设问,激发兴趣

设问是什么?在语文学科中,它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起到强调作用.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而数学教学中的设问与之不同. 数学教学中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 因此,数学设问有较强的针对性. 如果一个数学设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么这样的设问是无效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设问呢?

常言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既要紧扣教材,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动学生的心灵. 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情,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1].

比如,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指数效应是怎么一回事,教师通过视频呈现:手里有一张纸,经测量,它的厚度是0.1毫米,假设将其反复对折,它就变得越来越厚. 同时发现,如果把它对折15次,那么它的厚度可达到一个成年人身高的两倍;如果对折27次,那么它的高度可以与喜马拉雅山比拼;如果对折42次,那么我们可以顺着这副纸梯爬到月球上旅游了. 请想一想,如果要使这张纸的厚度达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则需要反复对折多少次?问题一经抛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致,学生做梦也没想到一张纸的对折,竟然会发生如此“奇迹”. 于是,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把纸对折几次后,开始计算纸的厚度. 学生计算后发现,如果对折42次,则纸的厚度是0.1×242(毫米)≈4.398×1042(米)= 43.98(万公里),这一厚度已经超越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约38.4万公里);如果对折17次、21次、32次,不管怎样,总可以用笨拙的办法慢慢计算. 可在计算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了让纸的厚度达到1.5亿公里,需要对纸反复折叠多少次呢?学生想到了列方程:设需要对折n次,则0.1×2n=1.5×1014. 这一方程该如何求解?这是一个学生从未遇到过的方程,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该方程的特点:已知底数和幂求它的指数,这种运算叫对数. 于是,对数的概念成功地引入了.

不难发现,教学中,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从而促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并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 巧妙启发,激活思维

一时盛行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寿终正寝”,启发式教学已经取而代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启而不发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启发形式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让学生无从想起. 好的启发,往往来自好的问题. 因此,一个数学问题的设置必须先考察其能否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巧妙的设问,才能引发巧妙的启发,从而巧妙地解决问题[2].

比如,在高三一轮复习课堂中,笔者要求学生小试牛刀,解答一道高考真题:

设x,y,z为正数,且2x=3y=5z,则(  )

A. 2x<3y<5z B. 5z<2x<3y

C. 3y<5z<2x D. 3y<2x<5z

本题主要考查學生利用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数值大小,作为复习课中的例题评析,不是只为了求得一个答案,而是启发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通过一道题的解决,掌握一类题的解法. 针对这道题目,教师该如何启发学生呢?

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能否将x,y,z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出来. 于是学生得到了解法1:

令2x=3y=5z=t(t>0),则x=logt,y=logt,z=logt,2x=2logt=,3y=3logt=,5z=5logt=. 要比较2x与3y的大小,只需比较lg2与lg3的大小,即比较3lg2与2lg3的大小,即比较lg8与lg9的大小. 易知lg8<lg9,故2x>3y. 同样,要比较2x与5z的大小,只需比较lg2与lg5的大小,即比较5lg2与2lg5的大小,即比较lg32与lg25的大小. 易知lg25<lg32,故5z>2x. 综上,3y<2x<5z.

针对解法1的解答过程,笔者再次启发:比较大小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当然是比较法)于是出现了解法2:

令2x=3y=5z=t(t>0),则x=logt,y=logt,z=logt,2x=2logt=,3y=3logt=,5z=5logt=,lg2-lg3=(3lg2-2lg3)=(lg8-lg9)<0,所以lg2<lg3,即2x>3y;lg5-lg2=(2lg5-5lg2)=(lg25-lg32)<0,所以lg5<lg2,即5z>2x. 综上,3y<2x<5z.

按理说,本题到此即可结束. 可选择题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于是笔者继续启发:对于含字母的选择题,当答案唯一时,哪种方法最经济有效?(当然是特殊法)于是,学生有了解法3(限于篇幅,这里过程省略).

从本例可以看出,巧妙启发不是单一的,应该具有多向性,在不同的启发下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使学生产生“头脑风暴”,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 巧妙激活,有效迁移

经过设问与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得以激发,但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仍然需要教师来激活,以使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已经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连成一片的学习境界. 激活思维后,学生会类比、会归纳、会猜想、会反思,从而学会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这也正是数学教师教学期待达到的最终目的.

比如,在圆锥曲线复习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圆锥曲线中的某些重要结论,然后让学生乘胜追击,继续探究,从而收获一片. 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椭圆有如下4个性质:

(1)若P(x,y)在椭圆+=1(a>b>0)外,过P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P,则切点弦PP所在的直線方程是+=1.

(2)AB是椭圆+=1(a>b>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为AB的中点,则k·k=-.

(3)若P(x,y)在椭圆+=1(a>b>0)内,则被P所平分的中点弦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4)若P(x,y)在椭圆+=1(a>b>0)内,则过P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得出以上4个性质后引导学生逐一进行证明,这似乎是一根导火索,通过类比,学生紧接着发现了双曲线相类似的4个性质:

(1)若P(x,y)在双曲线-=1(a>0,b>0)上,则过P的双曲线的切线方程是-=1.

(2)若P(x,y)在双曲线-=1(a>0,b>0)外,过P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P,则切点弦PP所在的直线方程是-=1.

(3)若AB是双曲线-=1(a>0,b>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且过原点的弦,M为AB的中点,则k·k=.

(4)若P(x,y)在双曲线-=1(a>0,b>0)内,则被P所平分的中点弦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由此看出,巧妙激活能产生更大的课堂效益. 此时,学生接受的不再是教师的“鱼”,而是教师的“渔”. 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数学课堂教学是个系统工程,设问、启发与激活三个步骤,一个也不可懈怠. 要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成数学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先研究如何设问、如何启发与如何激活.

参考文献:

[1]  王战雄. “设问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以解三角形的教学片段为例[J]. 高中数理化,2020(14):21.

[2]  马丽欣. 基于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24):43-44.

[3]  黄庆锋.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设问激活启发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支架式”设问,点燃思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