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连接
2022-06-09陈梦婕
陈梦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增强,相应地,道德观念也由原先的他律向自律转变。教师需要借助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儿童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需求。家校共育能将生活中的情境更好地利用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儿童在情感上与学校、家长产生共鸣,进而在知行合一中实现思想的升华。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一些教师只要求儿童将书本上的知识读懂、记熟,没有使儿童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发生改变。二是一些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将家校共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为增强教育效果,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家长了解儿童真实的思想状态,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需要就教师反映的一些问题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使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亲子合作情境,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增进他们对相关教材内容的理解。
笔者将家长组织到班级中来,开展了一次亲子活动——“这些事我来做”。活动开始之前,笔者让家长与儿童分开坐下,给每名儿童一张纸,让他们写一写平常做过的家务活,同时也给家长一张纸,让家长写一写孩子在家做过哪些家务活。这一调查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作铺垫,让家长和儿童分开坐是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结果有些令人意外,家长都说孩子在家基本不做家務;儿童也承认,自己基本没做过家务,有几名儿童偶尔会帮忙洗碗,但家长认为他们碍事,把他们支开了。接着,笔者向大家提问:“孩子在家要不要做家务呢?”家长和儿童一致认为,孩子在家应该做一些家务。然后,笔者请家长和儿童分别给出要做家务的理由,大家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一名儿童说道:“老是做作业也累,还不如做点家务调节一下。”一位家长说道:“孩子学点技能也好,不然将来会饿死。”最后,笔者将家长和儿童分成若干小组,让家长将带来的衣服用衣架挂起来,再让他们指导自己的孩子叠衣服,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在叠衣服的过程中,儿童得到了多方面的成长:一是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二是转变了思想观念。他们之前也许认为叠衣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他们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在亲子合作的情境中,儿童对书本上的道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到哪些事他们可以自己来做。亲子合作情境充分地发挥了家庭的育人功能,家校共育在课堂上开出了美丽的花。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整个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将家校之间的联动真实地展示在儿童面前,这样不但能拉近儿童和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参与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还能丰富课堂内容,凸显家校共育的优势。
笔者在“学会宽容”这一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了家校联动的案例。在课程开始时,笔者以“什么是宽容”“为什么要宽容”“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宽容,会变成什么样”等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接着,笔者又问他们自己是否对别人宽容;能不能说出对自己最宽容的人,再列出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这一系列问题旨在启发儿童对于宽容的思考,同时也引导他们将宽容与生活中的人与事连接起来。一些儿童觉得父母对他们非常严格,他们甚至认为世界上对他们最不宽容的人就是父母。之后,笔者为学生播放事先录制好的与部分家长关于宽容的讨论视频。看过视频后,儿童发现,家长对他们基本上都是宽容的,一般他们要什么父母就会买什么。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父母在学习方面对他们的宽容度很低。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儿童也提出了一些疑问:“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吗?他们对宽容的理解是否正确,要不要做一些改变?”笔者让大家运用自己习得的认知,再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在课堂上录制一段视频,主题就是“对于宽容,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一名儿童说:“爸爸妈妈供我们上学不容易,但是成绩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他们应该对我们的成绩更宽容。”他认为,孩子应该宽容父母的一些行为,父母也
应理解孩子的苦衷。最后,笔者将录制的视频与父母进行交流,以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校共育不应停留在表面,教师应将家校共育的内容展示出来。家长本身就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从家长中找出可以供儿童学习的榜样,以促使儿童进行深度思考。当儿童看到父母作为教师的表扬对象出现在教学内容中时,他们的心底会升起一股自豪感,也会以父母为榜样修正自己的一些行为。
例如,在等待孩子放学的过程中,一些家长会随手将食物包装袋等垃圾丢在地上。大家走后,等待区就变得很脏。一次,笔者将一位家长弯腰捡纸片的场景拍了下来。在此之前,笔者还拍过保洁阿姨打扫的场景以及地上满是垃圾的场景。在课堂上,笔者将这三幅图片展示出来,儿童立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需要笔者过多的说教,他们就认为这位家长值得大家尊重,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然后,大家发现这是张同学的家长,于是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之后,笔者将这些图片与“学会尊重”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问大家:“张同学的爸爸是不是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儿童在讨论中发现,张同学的爸爸能尊重保洁阿姨的劳动,将地面还原到原先的状态,这其实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一方面,这种树立榜样的方式能引发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成为自己孩子或别人孩子心中的榜样,这种方式能引导他们修正自己的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只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几组图片,就能将生活与家校共育结合起来。在进行家校共育时,教师要深入挖掘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为儿童的成长创设更好的环境。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认知,又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践与体验的机会,以促使他们将认知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展现在具体的行动中。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该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对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家长的力量提高儿童的道德和法治素养,从而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家长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能帮助儿童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具体的行动,进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例如,笔者在学校附近的草莓园组织了一次亲子实践活动。笔者将儿童分成不同的组(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给他们布置了几项任务:一是除掉脚下的杂草,二是各小组摘满一篮草莓。任务完成后,笔者组织家长和儿童相互评价,评出杂草除得最干净、摘下来的草莓损坏最小的一个小组。最后,笔者让家長与儿童一起对今天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让儿童认识到,反思就是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获得最后一名的家长经过反思,认为自己没有很好地将孩子组织起来,没有采取一边除草、一边摘草莓的方式;儿童的反思则是,自己平常的劳动不多,以后要加强劳动锻炼。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让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促使他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品行与修养。家长可成为儿童实践的参与者,也可成为儿童实践的推动者。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又要表扬他们的优点,让他们能够扬长避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评价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彰显家庭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可让家长参与具体的学习活动的评价。家长通过参与评价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教师也能进一步理解家长的想法。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教学为例,笔者给儿童设置的作业为:采访街头或村里的民间艺人,将采访的照片与内容以word文档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还要将模仿艺人完成的一幅作品展现出来。之后,笔者将学生的作品进行编号并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选出自己孩子的作品,同时也让他们选出自己认为比较独特的作品,并给予一些正面的评价。一名学生采访的是村里一位剪纸的艺人,这位老者年近八十,但是他剪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这名学生同时也展示出他跟老人学着剪成的一条“鱼”。一位家长看了他的作品后评价道:“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潜在的艺术家,都可以成为民间艺人,只要他们真心想学。”开展家校共评活动能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升家长的觉悟,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良好的家庭影响和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培养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家校共育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式,将课堂教学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