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2022-06-09孔源源

幸福家庭 2022年4期
关键词:萱萱笔者区域

孔源源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影响着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教师只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的需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笔者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观察和记录了南京某幼儿园小班教师的区域活动指导方式,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指导方式缺乏针对性,他们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指导方法方面。

幼儿园进行的教师指导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教育性行为,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笔者通过实习期间的观察记录,對教师指导的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语言指导现状

语言指导是教师最常用的指导方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方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常用以下三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指导。

1.提问。这种方式对于幼儿来说简单易懂,能够引发幼儿思考。

2.提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活动。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障碍时,教师会适当给予幼儿语言提示,以保证游戏的通畅进行。

3.鼓励与赞扬。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赞扬也是必要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适当鼓励与赞扬幼儿,能够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让幼儿更加信任、喜爱教师。

(二)行为指导现状调查

教师的行为指导能够给幼儿提供方向与引导。行为指导也是一种教育幼儿的方法。教师通过行为指导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笔者调查发现,教师常采用以下四种行为指导方法。

1.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即教师在指导活动时,通过肢体、神态等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如利用眼神告知幼儿方法正确与否,用肢体动作为幼儿指明游戏方向,等等。

2.提供材料。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游戏,让幼儿自由选择,这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材料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操作空间。

3.场地布置。教师预想幼儿的发展方向,选择和布置区域活动场地,并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活动场地。例如,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不同材质的跑道,这样一来,幼儿就能通过实践感受玩具小汽车在不同跑道上的速度差异。

4.动作示范。教师通过一定的操作演示、分析讲解,促进幼儿掌握游戏方法。例如,在音乐区表演时,幼儿要带上表演牌(每个音乐区只能供4个人游戏)。教师提前向幼儿说明相关规则,并示范表演牌的使用方法。教师通过介绍、操作、演练等,让幼儿熟练掌握了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游刃有余。

在区域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科学地对幼儿进行指导。上述指导方法是现阶段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

(三)分析与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笔者所在班级教师的区域活动指导方法实效性较高。通过有效的指导,教师能够进一步增强幼儿游戏活动的能力,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这些指导方法时,一定要适度。例如,教师要使用和蔼的语气来发问,要使用建议性语言而非强制性语言来提示,要根据活动的情景来投放材料,等等。

在实习过程中,笔者观察了教师区域活动指导的具体操作。下面挑选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在“娃娃家”活动中,由于班上男生、女生的人数不能满足游戏需要,爸爸妈妈的角色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性别一致。在分配角色时,由于彦彦没来,乐乐少了一个充当“爸爸”当玩伴,教师就命令萱萱当“爸爸”。然而,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萱萱都是无精打采的,笔者走过去问萱萱:“萱萱怎么啦?这么不高兴?”萱萱不作声,笔者接着问“玩游戏也不高兴吗?”萱萱嘟了一下嘴说:“我不想当这个‘爸爸’,我不想玩……”接着笔者问乐乐:“你能和萱萱换一下角色吗?”乐乐同意了,萱萱终于笑了。事后教师对萱萱进行了表扬,因为她听教师的话当了“爸爸”。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尊重萱萱的想法,将“爸爸”的角色强加给了萱萱。在游戏的过程中,萱萱一直不开心,但当班教师并没有观察到萱萱的表现,也没有关注到萱萱的情绪。教师的这种指导方法不利于萱萱的发展,这种指导是无效的。

笔者总结了教师指导无效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有的教师控制幼儿的行为,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情境中活动,忽视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例如,教师使用“某某,今天你去娃娃家当‘爸爸’”“今天你在建构区搭一个汽车”“你把这个迷宫玩一下”等命令式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在这种指导语言下,幼儿没有自主性,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改进方法:教师可以将强制性的指导语言换成引导性、建议性的指导语言。例如,教师可以将“某某,今天你去娃娃家当‘爸爸’”换成“某某,你今天愿意去娃娃家当‘爸爸’吗?”;将“今天你在建构区搭一个汽车”换成“今天建构区的汽车模型好厉害呀,谁愿意去试试搭一个厉害的小汽车?”这样一来,幼儿就有了自主权,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的是指导者、合作者、协作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不能以主导地位压制幼儿的发挥,要尊重幼儿的行为和想法,不能一味地指挥幼儿。教师应该避免过分指导或直接干预幼儿,应让幼儿在游戏中放飞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师则只需要在适当时机指导幼儿即可,以防幼儿发生意外或破坏游戏规则等。

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介入方法,希望对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带来帮助。

(一)平行式介入法

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近似的游戏材料和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模仿其行为。其中,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提前为幼儿制作手工操作板,把制作胡萝卜的步骤用图片的方式张贴出来,标上序号,这样一来,幼儿在美工区黏土时就能参照图片来操作。

(二)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也叫合作游戏,是指当幼儿需要帮助或指导时,教师进入游戏充当某种角色,并且与幼儿进行互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角色要配合幼儿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小震和多多在照顾“孩子”,但他们没有去超市,于是,笔者走过去问他们:“今天谁带宝宝呀?”并和他们进行互动,如“今天爸爸在家带宝宝”“喔,那么宝宝在家好像饿了呀,都哭了呢!”“妈妈,你快去给宝宝泡奶粉呀,还要买点菜回来啊!”于是多多去了超市,小震便在家里照顾宝宝,给宝宝盖被子、煮饭。通过角色扮演,

幼儿也能够体会到爸爸妈妈在生活中的辛苦。这让游戏活动有了价值。

(三)垂直式介入法

垂直介入法也叫直接指导,是指当幼儿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种方法的使用不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会破坏游戏原有的模式。因此,在区域活动指导中,教师应慎用这种指导方法。

例如,在科学区的赛车活动中,大乐乐经常与小乐乐发生矛盾,这次大乐乐和小乐乐又在争高低,其他小朋友也在旁观(停止了游戏)。这时,教师走过去斥责道:“你们出去,不准玩了!让其他小朋友进来!”教师虽然制止了一场争吵,却减弱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意愿。

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为使区域活动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意义,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指导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笔者通过实习期间的观察和资料总结,得出上述三种指导方式,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洞庭湖路幼儿园)

猜你喜欢

萱萱笔者区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我家的多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你的脸像水蜜桃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