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2022-06-09李成飞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特色建筑、节庆习俗、饮食服饰、传统医药等,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资源基础。文章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文化资本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依据培育文化资本的各个环节,可从夯实经济基础、强化文化认同教育、构建良好文化生态、以文旅融合促进民族文化消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推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文化资本;民族地区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19-GSP-S093);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西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21EH218)。

作者简介:李成飞,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11)。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5-0033-03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发展是重要抓手。同时,文化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让各民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1]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交融形成的兼容并蓄的文化整体,其中,共有文化资本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基因,要挖掘各民族共有文化资本,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地区文化资本是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的物质,比如服饰、建筑、古籍、技能、民俗等。这些蕴含着各民族友好交往历史、书写中国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历史故事的共有文化资本,是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共有的情感依托与心灵归宿。挖掘共有文化资本,将其视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使各民族产生归属意识,形成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相关研究评述

本文从文化资本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两方面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一是对文化资本内涵的研究。从Bourdieu(1986)首次提出文化资本概念[2],到Throsby(1999)将文化资本引入经济学领域,文化资本的内涵不断丰富。Throsby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之后的第四种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在不断流动中形成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商品[3]。这一概念的定义揭示了文化资本的属性。梁君(2012)认为文化资本和其他资本一样,属于资本概念的范畴,具有资本的一些性质。他从文化和资本的交互关系角度对文化资本进行定义,把文化资本分为制度、物质和精神三个方面[4]。后续的学者对Throsby概念内涵进行拓展,由于文化资本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目前关于文化资本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概念。二是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于佳宾等(2021)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5]。许可峰(2021)认为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多元共生的意识生态建设和由内而外的意识心态修养,是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种基本路径[6]。邹丽娟、赵玲(2020)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量[7]。蒲丽霞、贾友军(2021)认为可通过重拾历史记忆、夯实经济基础、强化政治认同、推进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实践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8]。

综上所述,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主要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等宏观方面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较少从文化资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以文化视角为切入点,以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分析其如何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探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问题。

二、民族地区文化资本及其表现形式

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特色建筑、文学、节日、饮食、服饰、医药等等,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资源基础。布迪厄在其《资本的形式》中指出,文化资本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一是身体化形态。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存在于个体主体之中,是个体在身体内长期而稳定内化社会条件的综合结果。二是客观化形态。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实现于文化产业之中。三是制度化形态。制度形态文化资本表现为合法化和正当化的制度所确认、认可的各种资格。依据其理论,民族地区现有的文化资本形式可如下表所示。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存在于个体主体中,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位等文化产物。这种形式的文化资本与个体已经融为一体,分离不开,并且不能通过馈赠、购买或交换等方式进行传递。个体是文化资本的载体,是社会条件长期稳定内化的完整结果。同时,个体的知识储备、教育水平是通过身体外部呈现的。民族地区身体形态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言文化、教育、习俗、节日、民族文化等,主要通过家庭代际传承和学校教育来获得与转化。在家庭中,父辈通过语言交流和行动引导,将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等文化资本转移给子女。学校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主要场域,教育是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可以培养更多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育文化消费主体,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科学素養和社会生产力。

客观形态文化资本表现为物质层面的经济资本,主要体现在民族建筑、饮食、服饰、书籍、绘画、手工艺品及生产生活工具等方面。这些文化符号是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各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文化和地域特征逐渐积累和产生的,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够以物化的形式传播。一般说来,文化产品有两个基本特征:物质性和象征性。在物质层面上,文化产品被视为经济资本;在符号层面上,文化产品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本。从这一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是指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所依托的特定工具,包括与民族文化活动有关的遗迹、建筑、雕塑、习俗,以及记录相关内容的文字和书籍。客观形态文化资本推动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的逐渐兴起,使民族地区群众切身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增强了凝聚力和自信心,进而使其主动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多元文化共存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并发挥作用。其次,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在市场机制运行中实现交易,从文化产品、制造工业等方面不断促进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体现出文化资本的巨大经济价值,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055F7C93-FEEA-4AB9-9A80-64A309B57588

制度形态文化资本表现形式主要是学历学位、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官方的认定,赋予了行动者“有合法保障的价值”,使得文化资本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保证了制度形态文化资本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它不仅使得文化资本可以被衡量和比较,而且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民族地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赖于受各类型各层次体制化的培训、教育的人才等得到制度性保障和传承,形成民族地区制度形态文化资本,为其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做了铺垫。在优厚的人才政策实施下,人才流入民族地区成为可能,进而提升区域的制度形态文化资本,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在不断沟通、交流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出发,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夯实经济基础

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推进民族地区发展,运用共有文化资本推动经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扶持民族地区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二)强化文化认同教育

文化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法。民族地区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离不开人,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价值观的传承更离不开教育,增强认同教育需要从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和制度形态文化资本两个方面推进。地方政府要重点围绕知识、技能等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和文凭、证书等制度形态文化资本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不断强化文化认同教育,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构建良好民族文化生态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些资源对于繁荣当地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关键在于,如何盘活这些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往往隐藏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载体中,要辅以现代审美、工艺、营销等方法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多层次有内涵的丰富的文化产品体系,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使民族文化在消费社会中找到庇护、传承和复兴。

(四)以文旅融合促进民族文化消费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资源等客体形态文化资本的优势,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开展文化旅游相关工作,如售卖民族工艺品,參与艺术表演和旅游业等等,让游客在旅游消费中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要探索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增加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增强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力,激活和深化民族文化认同。

四、小结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是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举措,其核心是共有文化资本的发掘与发展,这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多元化和精准化的现实路径,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共有资源构建,增进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有长远的历史渊源”[9]123,经过不断地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要实现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促进各少数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使民族文化走向外部世界,激发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有更强大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Bourdieu P.The forms of capital[J].Handbook of Theory&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86.

[3]Throsby D.Cultural Capital[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1-2).

[4]梁君.文化资本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5]于佳宾,王宇航,范喜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1).

[6]许可峰.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问题与改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5).

[7]邹丽娟,赵玲.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6).

[8]蒲丽霞,贾友军.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以边疆多民族地区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21(4).

[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钟雪055F7C93-FEEA-4AB9-9A80-64A309B57588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