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政治素质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2-06-09车少辉魏中龙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政治素质

车少辉 魏中龙

摘要:文章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以中国知网知识资源总库的585篇文献为数据源,梳理政治素质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政治素质研究处于重质量轻数量的调整期;研究主要聚焦在政治素质的理论阐释、现状调查和提升策略三方面;长期从事政治素质研究的作者较少,研究机构以文科类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且机构间的合作较少;不同群体政治素质培养和提升策略是研究热点。文章提出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素质的论述,坚定政治立场,注重政治素质的时代内涵与评价方法创新研究。

关键词:政治素质;CiteSpace;中国知网数据库;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2019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体系研究”(BJSZ2019YB55)。

作者简介:车少辉,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博士;魏中龙(通讯作者),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北京100102)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5-0059-05

2018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好干部标准,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201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但党内还存在一些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现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学界有必要对政治素质研究进行一次文献的回溯、梳理和总结。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政治素质文献,采用CiteSpace和中国知网提供的统计软件,分析政治素质研究者、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总结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政治素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源于中国知网知识资源总库,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1日。将篇名和关键词均设置为“政治素质”进行精确检索,时间起点设置为默认,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588条记录,剔除无效文献3篇,获得有效文献585篇。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84年。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基于CiteSpace(5.7.R2)信息可视化软件,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学术界对政治素质的研究情况。从中国知网导出Refworks格式的查询记录,经转换后,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

二、政治素质研究概况

从计量分析来看,“政治素质”主题词、作者和机构分布情况如下。

(一)文献数量分析

根据年度变化趋势,政治素质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95年及以前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对政治素质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少,年均4.25篇;系统性、高质量研究匮乏,没有检索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章和博士论文。1996年到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相较前期,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年均22篇;研究质量大幅提升,CSSCI收录18篇。從2013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有10篇CSSCI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研究进入质与量替换的调整阶段。

(二)作者及所在研究机构分析

从核心作者发文情况来看,发文总量30篇,占比远不到50%,说明在政治素质研究领域远没有形成稳定庞大的核心作者群体。研究团队有大连的李春山、魏晓文,北京的萧鸣政、林禾,以及河南的王玉萍等团队,三个团队根据占有资源、所处位置不同,研究侧重点存在差异。李春山团队主要从事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调查、结构优化、形成过程、动力机制和评价研究;萧鸣政团队侧重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考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王玉萍团队主要调查河南省大学生和农民的政治素质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提升政治素质的建议。从团队主要贡献者发文的时间跨度来看,李春山团队发表的文献集中在2011—2014年期间,持续时长4年;萧鸣政团队发表的文献集中在2018—2019年,持续仅2年;王玉萍团队发表的文献时间集中在2004—2015年,持续时间长达12年。

同样,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研究机构主要是高校,且师范类占比超过一半,这与师范类院校的职能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师资有关;从办学层次上涵盖“985”“211”“省属”等层级;从学校类别上涵盖“综合类”“专业类”和“高职高专类”等类型,类别以文科类高校居多。

结合研究团队来看,北京大学、大连大学和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萧鸣政、李春山、王玉萍团队,研究机构发文时间跨度与相应的团队建设情况基本一致,说明科研团队建设非常关键。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对研究主题与内容的高度凝练。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政治素质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节点数243,394条连接线代表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代表共现关系越强(见下图)。

依据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来标识热点问题,表1中大学生等6个关键词为文献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较高(大于0.1)的关键词。根据对具体文献进行归纳,将研究热点概括为大学生、领导干部等群体的政治素质培养和提升对策。

sigma指数用来标识关键词的重要程度。sigma指数排名前十位见表2。对比研究热点和重要关键词异同,可知研究热点也是研究的重点和关键点,两者具有一致性。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聚合结果为15类。以2年为一个时间段,经裁剪后聚类,提取规模较大的十个聚类:政治素质/政治立场、政治素质/素质、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中华民族/社会形态、政治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公民、政治纪律/党员教育工作、政治素质/提高、政治素质/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该领域研究主要围绕政治素质的理论诠释(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素质、社会形态)、不同群体的政治素质实证调查(公民、大学生、学生党员)、政治素质的提升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等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梳理不同类别的文献,归纳学者们的观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素质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实证研究和对策建议的基础和出发点,对特定对象的政治素质内涵和结构理解不同,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有差别。

(1)政治素质的可塑性与发展性。政治素质具有可塑性。萧鸣政[1]发现通过考评手段可以提升政治素质。李春山[2]发现政治素质结构是一个从政治认识到政治参与的一个渐进的结构,说明政治素质是从认知内化到参与行动的渐变过程。通过教育、惩戒等可以改善干部的政治素质。同时,政治素质是与时俱进的。刘伟[3]、萧鸣政等[4]认为,“政治素质”在不同制度背景的国家、不同领导人执政期、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与要求。

(2)政治素质的内涵与标准内容。党内法规文件对于“政治素质”多有提及,但并未对政治素質进行定义[5]。学者之间对政治素质的定义也不统一,主要有两类:一类从内涵出发来定义政治素质,魏晓文[6]、李云[7]等认为政治素质是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持有的情感判断、认知程度、认同内化及行为能力。另一类侧重于阐述外延来定义政治素质,胡洪彬[8]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中获得的,对其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具有稳定作用的内在品质,是人在政治方向、立场、信仰、态度及相关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性体现”;萧鸣政[5]认为政治素质应该是干部素质体系中那些能够用于履行政治责任、完成政治使命与促进政治成长的关键要素,内在结构包括政治动机、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

尽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标准要求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但其核心内容如政治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政治作风等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对于政治素质内涵的解释并非模板化、抽象的,不同群体的理解也有不同之处,但对各级各类干部均要求有政治纪律和廉洁自律[1]。萧鸣政[4]就政治素质内涵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时,发现学者研究、政策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对政治素质的阐述侧重点有差别,这也是学界需要进一步聚焦的研究方向。

2.不同群体政治素质实证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高质量成果集中在对大学生、高校教师、公务员、国企领导人、媒体从业者等群体的政治素质研究上。此类研究思路从政治素质在不同群体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出发,或者从政治素质对某种群体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特定群体政治素质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对策和建议主要围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在校教育、入职考察、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式和方法,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贯彻到不同群体和职业的全过程,推动政治素质教育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

3.政治素质的提升措施研究。政治素质的提升措施研究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政治素质量化考评研究等维度。政治素质的考评工作虽然是考核性的,但有研究表明它是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环节[1]。当前,政治素质量化考评的问题在于考核的指标分解不统一。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实践经验法[3],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整理出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来量化政治素质;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法[4][9],根据领导人讲话和党内法规文件对政治素质的解释设定一级指标,利用可获得或者占有的数据资源作为表现值,达到数量化考核政治素质的目的。

(三)文献时间

相同的聚类文献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聚类中文献越多代表所在的领域越重要,能分析出各类研究时间的跨度,以及某一类研究的兴起、繁荣和衰落。

从前述十个聚类出现的时间可以看出,政治立场类研究贯穿始终,是政治素质研究永恒的主题,是最大的聚类群,也是距离当前最近的聚类群,在政治素质研究领域处于首要地位。素质聚类领域从2000年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关。1987—1996年,该领域主要关注社会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工作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方面。1996年以后开始关注大学生、公务员等群体的政治素质提升研究,学生党员教育研究从1990年到2014年一直是该领域的关注点。

(四)关键词时序

关键词时序能够清晰地展示时间维度上知识领域的演进过程。从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可知政治素质的三阶段研究脉络。1996年以前,政治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关键词频次较高,且与其他年份关键词连线较多,是关注的焦点和后续研究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教育界开始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含政治素质),特别是1989年之后,政治素质研究涌现出一个高潮,说明学者们的研究与党和国家时事政策紧密相关。1997—2012年是该领域研究的活跃期,研究主题更加丰富,高频关键词涵盖思想政治素质、政治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素质优化等方面。这一时期,内容上突破了政治素质调查的范畴,开始追本溯源,对政治素质结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展开研究[6]。2013年以后,关注点转移到政治素养、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和提升对策上,除了延续前期研究外,这一时期偏重于政治素质考察、考核与评价等实践应用研究,形成较为固定的三种研究模式:一是政治素质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提升路径;二是政治素质的内涵+构成要素或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分析)+优化路径;三是政治素质考察与考核的内容、方法+考评标准+评价实证分析。

政治素质研究内容的三阶段脉络与文献数量的三阶段划分基本一致,政治素质概念从早期的“政治素质”到中期的“思想政治素质”再到后期的“政治素养”,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即政治概念逐渐与公民的生产生活规范相融合,这与罗旭辉[10]倡导的隐性教育异曲同工。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献(1984—2020年)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一)政治素质研究的特点

政治素质研究前期阶段倾向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期更加注重对政治素质结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当前,在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上,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素质考察、考核与评价研究。目前,政治素质研究虽然发文数量有所减少,但符合研究质量取代数量的转型期需要,也是政治素质考评实践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研究机构上,文科类高等师范院校较关注政治素质研究,文献主要依托硕士学位论文和课题研究,与主动性的科研和兴趣类研究不同,这类研究具有阶段性、任务性,研究可持续性差,研究深度不够。

科研团队建设对机构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文献显示,政治素质领域,研究团队和学者持续关注的时间较短,高质量应用性研究成果不足。多数作者或团队倾向于单位内合作,跨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不多,研究群体比较分散,各研究方向之间、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缺乏融合的平台和机会。萧鸣政[1]和刘伟[3]等均进行过实证研究,但停留在特殊群体政治素质考评实证分析上,理论总结不够,缺乏全国性的调研数据和应用示范成果。同样,魏晓文[6]、李春山[11]和李云[7]等人虽然论述了政治素质结构和动力机制,但内容较为单薄和零散。将来应融合不同观点,统筹编制政治素质评价量表,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与不同职位的领导干部考评提供科学有效与简便易行的依据。

(二)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研究热点为大学生、领导干部等群体的政治素质培养和提升措施,这与关键词聚类分析中显示的三大研究方向之一“政治素质提升措施研究”相吻合,也与政治素质研究的演进趋势相一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文献发表时间可以看出,政治立场作为较大的聚类,且研究时间距离当前较近,是将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三)研究建议

1.应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素质的论述。CiteSpace可視化分析是利用已公开文献分析某领域现状的方法,存在时间滞后性和收录局限性等问题,实践中,应结合最新领导讲话精神和党内法规文件来预测研究趋势。特别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素质的相关论述,针对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政治作风和政治能力等[6]开展系统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共同发展。

2.强化政治素质提升对社会发展作用研究。政治素质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意义重大。党员和群众政治素质的提升,可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障党和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政治素质的提升,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政治领导力和政治治理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研究应成为相关学者的重点关注领域。

3.政治素质的时代内涵界定与评价方法创新研究。新时代,应对政治素质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规范政治素质的核心构成,在此基础上,制定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在政治素质考评上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紧紧围绕领导人对政治素质的重要论述和党内法规文件,从政治素质结构出发,系统梳理考核指标,构建政治素质分层、分类考核体系。尤其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求和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估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萧鸣政,林禾,肖志康.干部管理中如何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评方法探索与实证效果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7).

[2]李春山.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的评价模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

[3]刘伟,翁俊芳.论新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内容与方法[J].党政研究,2020(3).

[4]萧鸣政,林禾.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3).

[5]萧鸣政.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及其考评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3).

[6]魏晓文,李春山.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素质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互动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7]李云.政治素质释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胡洪彬.新时代干部政治素质考核评价机制的重构:一个探索性框架[J].理论探讨,2019(5).

[9]萧鸣政,林禾,肖志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政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方法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23(3).

[10]罗旭辉.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

[11]李春山.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与特征的教育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4).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政治素质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提高医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
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