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逻辑

2022-06-09巫小丹刘志凤

江西教育A 2022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意识

巫小丹 刘志凤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逻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平台与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之间相生互动,但落脚点都在为人才培养服务上。因此,高校毕业生的政治意识状态和社会责任强弱直接关联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

一、概念体系

“四个意识”中,排在首位的政治意识,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意识,全面统领其他三个意识。

政治意识主要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要求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表现为政治信仰坚定,政治方向正确;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有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谋划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化解矛盾要注意政治影响,处理问题要落实政治责任等。政治意识涵盖对政治制度、政权意识、执政党地位等的认知,也包括对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特别是基层治理、日常工作、专业学习、课程思政等的理解。

社会责任是在特定社会里,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职责與使命。社会并非无数独立个体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个人都必定会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产生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是在面对矛盾、问题与困难时,对外界、群体、公众、国家甚至人类的道德义务,表现为坚持正确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与牺牲。政治意识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而社会责任则关联人才发展的高度。

二、理论逻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讲政治与社会责任的名言,感染、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公民的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并非天赋、生来有之,而是后天教育强化、训练赋能的结果。

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之间同向关联且相辅相成。大凡政治意识强、讲政治的人,其社会责任感也强,更有家国情怀。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必定兼具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有其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高校的重要职责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培养包含多方面内容,人才的综合素质首重政治素质。要确保旗帜不变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不动摇,政治过硬是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学校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的逻辑目标是成人,而不仅仅是成才。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以“人德”为前提。成人,一定要承担各种相关责任。选任干部的五条标准,强调政治素养与担当精神,干部品德首重政治品德。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批判部分大学生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引发舆论反响;不少人撰文直指大学生特别是名校学生的社会责任,要“胸怀天下苍生”,这些批评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短板,也为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了思路。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成为完备人格必备要素;使意识与责任融为一体,尤为必要。

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必然选择。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守法公民。公民教育是思政教育和德育的应有之义,而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又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大学生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养成公民行为、提高公民能力的过程教育,是个体发展、建设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通过教育实现养成,又经由教育来提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应然与必然。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是应然,选择的方向、行动的结果是必然。通过教育来养成达成,这是其所以然,也是理论和现实逻辑,有必要夯实强化。

三、现实情境

从目前实际看,一些高校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足,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1.学生思想行为多元复杂。有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发育,缺乏思辨能力,遇事随大流等;有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有利己功利化倾向,遇责任就躲等;有的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奉行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

2.网络双刃剑负面效应凸显。网络的虚拟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习性,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网络无国界连接使得“地球村”成为时空现实,有的学生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漠。还有就是网络“人人皆可发声”及隐蔽性诱发学生不良行为,如陷入网贷、传播谣言等问题频发。

3.关联课程教学衍生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未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有的教师思维逻辑仍停留惯性定势,未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滞后,陈词说教,多就思想一般化谈思想,对政治制度、政治党派、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系统解读不深不透,警示教育鲜有实例、防范提醒缺乏说服力,引导学生思考不够;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强制性灌输、命令式要求、单向度“填鸭”,学生做不到欣然接受,更难内化为个人意识与自觉行为。

4.象牙塔净土中的行为异化。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和利益驱使,导致个别教师重金钱、淡责任,甚至失德失范。随着开放进一步扩大,全球化经济贸易、政治交往更为频仍,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文化趁机传播渗透,意识形态侵蚀给思政教育带来干扰与挑战,大学生思想观念易受误导。

5.安全稳定隐患较为严重。因学习障碍、情感纠葛、经济困难、就业竞争等,带来学生内心重压,加之社会亚文化传播,高校社会责任与生命教育实施不足,学生的焦虑、抑郁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发生个别极端事件。

四、路径选择

随着时代更迭和环境变化,工作对象的思维惯性、生活模式、学习方式随之变化,对思政教育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政治意识有所弱化,高校更应肩负起教育责任,厘清路径,做到“同心向党”引领“青春红”。

1.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宏观引领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学生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大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组织力、引领力。二是夯实政治意识教育的主体责任。教人者先正己,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更深刻,教育引导才能更有力。先行夯实教师自身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施教,做到有温度、有力度,确保教与学同质等效。同时,与时俱进,加强多学科知识学习,丰富知识存量和文化底蕴,增强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大学生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2.过程教育重实践,做中观培树

一是培树大学精神。每个大学都有独特气质。大学校训凝聚了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气象,是文化软实力的有力载体。它既体现办学特色、彰显使命,也反映政治追求,关联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南昌大学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弘扬“爱国、自强、创新、唯实”大学精神,寓意了对社会责任的追求,激励学生仰望星空、看见未来。笔者所在的食品学院,要求学生在勤奋探索的同时,更要有“厚德弘品、惟民其康”的担当。

二是统筹课程与思政引领。强化面上覆盖、分类指导,提升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强化社会责任教育的知、情、意、行过程,加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教学实施,重塑思政课的政治性,将“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要求显性化。强化党校培训、时政宣讲的引导作用,注重国情党史、民族文化、国际形势教育;强化老红军、抗疫最美逆行者、共和国军人、国之栋梁科学家榜样的引领作用,鼓励向善向上;强化读书班、报告会、分享会的作用,做到学思践悟,帮助学生建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体系。

3.个体生命求健康,铸微观养成

个体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社会责任的建构,有赖于个体自我首位责任的担当。对生命的认知与正确对待,是公民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生命责任教育事关个人健康、家庭完备、社会福祉,可以说,做到个体生命健康安全,既是个体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表彰先进榜样人物、打造组织文化,用个人影响力来牵引拉动全局向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总之,对学生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养成而开展的思想引领、教学互动、榜样示范、实践体悟等活动,可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意识,固化为品德素质,进而外化为日常行为和行动力。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食品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PBL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XJG-19-1-16、NCUJGLX-19-76)、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XYJG-2020-022)的研究成果】65E71114-E2A4-42E9-96FB-4A0F5E09D398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