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寒雀图》看中国花鸟画点苔技法的萌芽

2022-06-09周江南

收藏与投资 2022年4期
关键词:花鸟画痕迹技法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寒雀图》的细读分析,探索中国花鸟画中点苔技法的萌芽,并结合五代、北宋山水画中点苔、点叶技法的状态研究,试图分析其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以期对中国画中点苔技法的本源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寒雀图》;点苔;花鸟画;山水画

众所周知,点苔是中国画中一种重要又独特的表现技法,自元明以降,在中国画中被广泛运用,且意义重大。许多学者都曾对其进行过探究,而鲜少有学者关注花鸟画中点苔技法的起源。笔者认为,北宋中期崔白的《寒雀图》似乎给研究该问题提供了线索与可能。

在讨论之前,笔者要对“点苔”概念做注。在中国古代,“苔”包括苔藓、水藻等多种植物,因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而广泛出现在艺术作品与文献典籍中。宋代绘画中对于苔的描绘相对具象,鉴于对苔的内涵等诸多因素的考量,可以将研究重点定于粗糙的树干、石头、土地上的苔藓及水藻。

点苔即是以抽象的“点”的方式来表现苔藓、水藻等物的一种技法,因而抽象性与概括性是该技法所必然带有的属性,只是在每幅画中其抽象与概括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为什么要单独对花鸟画中的点苔进行源流分析呢?这是因为尽管唐宋时期的画家大都是“全能型”的,但由于花鸟画的特殊性,其绘画也常常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画科的一些独立特征,对其进行单独、具体的分析十分有必要。但是,不可将其与人物画、山水画完全割裂开来,要注意几者之间的关联。

一、唐至北宋初期花鸟画中的点苔

论述花鸟画中点苔技法的起源,可从唐朝花鸟画谈起①。由于近百年来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大量墓室中的花鸟屏风画得到发掘,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所广泛流行的花鸟画风貌。笔者以为,可以从一些制作相對精美的作品中,管窥当时的绘画状态。例如,新疆阿斯塔那217号唐墓《六屏式花鸟壁画》和北京王公淑墓中的《通屏式牡丹芦雁图》。虽然它们的造型、绘画技法都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不论是画面中的石头上,还是枝干上,均没有出现苔的痕迹。

五代至北宋早期,中国花鸟画以黄筌与徐熙为代表,出现两派风格,可以从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传为徐熙的《雪竹图》等绘画中了解当时的绘画情况。尽管此时的画面效果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同样没有点苔的痕迹。

综上所述,从唐朝至北宋早期,虽然中国花鸟画快速发展,但是点苔技法尚未出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时花鸟画刚刚成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画家们的精力尚未放置到苔点这样的细节上;同时由于许多抽象的语言仍未独立、成熟,因而没有点苔的痕迹就不足为奇了。

二、以《寒雀图》为例的分析研究

北宋中期,崔白无疑是当时影响最为深远的画家之一。通过细读图像能够发现,崔白《寒雀图》中的树枝上已出现了极其细小的点(图1),它与淡墨皴染组成一个整体,以至于很少被人发现。

要将这样的点视为苔点,需要与三种点区别开来。

首先,画家随手所绘的点。这种点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痕迹,往往零散、无规律可循。《寒雀图》上的点,具有明显的聚散、提按关系,这样的有序感并非在无意识状态下可能完成的。

其次,修复过程中的点。古代绘画因年代久远,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破损情况,修复师往往会对其进行修补、全色。全色常常以点的方式进行。由于年代久远,《寒雀图》也确实存在修补的痕迹,但是出现点的位置保存都相对完好,并不存在修复痕迹,并且修复部分往往十分生硬,与原作明显脱节,而这样有节奏、有秩序的点显然并非修复者所为。

再次是点染技法中的点。点染技法即用点的方式对画面进行渲染,崔白《双喜图》中的树叶便是用此方式,而《寒雀图》中的点显然并非作渲染之用。

最后,由于《寒雀图》所描绘的是秋冬时期的枯树枝干,此时树上常常会长有许多青苔(图2),这种青苔往往存在一定的聚散关系,分布在枝干的各处,与《寒雀图》中所绘点的状态极其相似。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可以将崔白《寒雀图》上的点作为秋冬季节树干上出现的苔点,这是对大自然相对忠实的模仿,是技法表达的初始尝试,是相对缺乏形式提炼的萌芽状态。

三、北宋中期至南宋花鸟画中的点苔

这样的技法并非只此一例,通过细读许多后世绘画,可以发现与此相关联的例证,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历史链,有助于清晰地看到该技法由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在论述之前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古代大量作品存在真伪、断代上的疑问,这样的作品,笔者不纳入讨论范畴,仅以部分创作时期相对明确的作品作为例证,在下方论述。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贵花狸图》一般被认为是北宋后期的院体画,通过细读图片能够发现许多苔点痕迹,并与《寒雀图》中的点存在明显的关联。但是相较于《寒雀图》,《富贵花狸图》中的点苔更加概括、精简,不再像之前那样细碎。

宋徽宗题跋的《腊梅山禽图》在南宋《中兴馆阁录》中便有记载,一般被认为是徽宗的一张御题画,可将其视作北宋宣和时期的院体画参考。画面中,腊梅枝干上的苔点尽管细小,但已十分明显,并且独立出来,成为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画面整体来看,它依然不是很明显,隐藏在枝干中。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状态可以从传为苏汉臣的《冬日戏婴图》中窥得,其作者虽然并不详,但是因其画面内容、构图、风格与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极其相似,很可能是同时期的四季主题屏风中的一幅。在该作品中,画家开始不满足于用墨来表现苔点,转而用石绿这样的颜色对其加以点绘,苔点的画法和《蜡梅山禽图》相仿,只是较之更加概括、简洁。

南宋中期马远、马麟父子处,苔点更加明显,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远的《小品》,其中的苔点相较于前代已高度概括与程式化,已不止于描绘苔藓了,而是成为一种更抽象的形式,丰富了画面的语言。再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马麟《暗香疏影》中的苔点,已经高度成熟。26705F74-A241-4D6A-AC95-5742EFFB39FE

但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单线前进,在马麟的画中也能看到一些十分细腻的苔点,例如在《层叠冰绡图》中,苔点又变得十分细小,与北宋时期的状态极其相似,但是较于北宋更加轻松、分散。

南宋中后期,点苔就已变得十分成熟,南宋《华光梅谱》中就有记载“老树无苔”为一病②,可见时人对于树干上“苔”的重视。

南宋岩叟的《梅花诗意图》中,点苔已高度程式化,在牧溪的一些作品中,点苔的程式化不亚于许多明清画作。

综上所述,能够看到从北宋中期到南宋,花鸟画点苔技法发展演变的过程,可将北宋中期定为花鸟画点苔技法的萌芽时期,而在南宋中后期,点苔技法已进入成熟阶段。

四、五代、北宋中早期山水画中的点苔状态

从上述分析能够看出,花鸟画中的点苔技法应当起源于对自然现实的模仿,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一步步走向抽象。从崔白《寒雀图》中那样稚嫩、写实的描绘中可以看到,崔白所生活的时期,即北宋中期,是花鸟画点苔技法萌芽的时期。崔白《寒雀图》中这样一种萌芽状态是十分具有开创性的,因为在它之前,很难找到与之类似的范例。然而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是否有它的来源?

此时,可将视线转向现存的北宋中期及以前的绘画作品,并且多是山水画,从中或许能找到可能存在的关联。

在论述之前,需要区分山水画中点苔与点叶的概念③,这是两个概念,但是二者又存在联系。点苔即用点的方式来表现苔藓与水藻;而点叶则不同,它是用点的方式来描绘树叶。因描绘对象不同,点往往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例如点苔往往出现在树干上、土坡上、石缝中,而点叶则是出现在树枝、藤蔓上。远处的树常常因为看不清树干,很可能是用点来表示,但是也能辨别出树丛的大致轮廓,应当纳入点叶的范畴。到了后来,特别是元代以后,两种点有合一的趋势。对这样两个概念的区分十分重要,尤其是针对宋代绘画。

传为董源的《溪岸图》,现一般将其视作北宋时期董源传派画家的作品。在画面中,树干、土坡大都是裸露的状态,近处的土地上仅有一些小草。画家只是用许多点描绘远处的树叶。因而《溪岸图》中,只存在点叶法,不存在点苔法。

《溪山行旅图》被认为是北宋初期范宽的真迹。其与《溪岸图》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亦无对苔藓的描绘,山巅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点,从点中的树枝看出作者是在表现远处的树叶,属于点叶范畴。近处的树木中呈现出丰富的点叶方式。因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同样只存在点叶法,不存在点苔法。

《早春图》被认为是北宋中期郭熙的真迹。作者用不同形状的点来描绘各类型的树木,极其丰富、自由,但是土坡、树干依然裸露,依旧看不到点苔的痕迹,画家却将点叶的技法发展到了极其高超的地步。

以上列举的都是从五代至北宋中期杰出画家所绘的作品,其或多或少能够反映当时山水画发展的较高水平,不过都说明尽管此时画家已经精熟于点叶的技法,但是在他们的画面中依然没有看到点苔的痕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卫贤的《高士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等。到了两宋之交,从画家李唐的画面中,已经能够看到明显、成熟的点苔痕迹了,例如其代表作《采薇图》。

山水画何时出现点苔技法,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话题,但是可以推断,在北宋中期以前,画家们极少将眼光放置于对苔的描绘,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均如此。但是,从山水画的点叶技法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画家对于点这一技法的高度自觉,通过点来描绘事物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其实为点苔技法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语汇”基础。

五、小结

点苔技法的出现暗含两个内在前提:一是點的技法成熟,二是画家注意到了“苔”,并且有表现“苔”的欲望,这两点是点苔技法的内核。“点”是形式,“苔”是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从前文中可以看到,北宋中期画家对点的使用已高度成熟;点苔的出现直接所指的是画家心中“苔”意识的崛起,而北宋中期以前的画家,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没有表现出对“苔”的刻画,换言之,“苔”的意识在画家心中尚未崛起。

苔藓其实十分微小,而在精致、几乎与实物等大的花鸟画中似乎有了它的地位,北宋的画家通过描摹它以表达自己高超的画技与细致的观察。画家们对于“苔”的描绘体现了他们对于“物理”的深入思考。因而笔者推测:在中国画中,点苔法在北宋中期最先起源于花鸟画中的描摹,并逐渐发展,在南宋中后期走向成熟,而崔白的《寒雀图》就是点苔技法萌芽期的一个充分例证。

当然,这样的观点只是笔者的初步推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论证,但是笔者以为,这样的观点如果成立,对于古代书画的鉴定无疑大有裨益,许多年代存疑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加明确的判断。

作者简介

周江南,2000年9月生,男,汉族,江西南昌人,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注释

①关于唐代花鸟画的面貌可参见中央美术学院刘婕的博士毕业论文《唐代花鸟画研究》。

②参见《中国古代画论大观》宋代画论《华光梅谱》,俞剑华注,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

③关于“点叶”与“点苔”这两个概念,许多学者往往将其混为一谈,在笔者看来这是极大的错误,尤其是在对唐宋绘画研究中会造成极大问题。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陈思超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点苔法的运用研究》、广西师范大学李许佳的硕士毕业论文《山水画中“点”的分析运用研究》均存在该问题。26705F74-A241-4D6A-AC95-5742EFFB39FE

猜你喜欢

花鸟画痕迹技法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浅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工笔花鸟画
手绘技法表现
痕迹(外一幅)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作品一
秀秀台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