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画装裱艺术款式的影响与演变
2022-06-09王淑婕
摘要:装裱对书画作品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其出现黄斑、虫蚀、霉污、折裂等损害,并且在装裱之后能够重现书画作品的神韵,增强其艺术效果,便于书画爱好者观赏与收藏。我国书画装裱艺术由来已久,明代书画装裱艺术受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地方特色。周嘉胄所著《装潢志》对书画装裱技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对书画装裱艺术的发展历史、明代书画装裱艺术的创新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装裱艺术的发展探寻新的方向。
关键词:书画装裱;明代;装裱艺术
书画装裱艺术属于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已经传承了几千年,逐步成为书画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显示,我国书画装裱艺术起源于战国时期。随着书画行业的发展,书画装裱技艺不断提升,在明代基本达到巅峰状态,装裱技术和装裱风格都有了较大进展,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创新。据史料记载,苏州是明代极具影响力的书画装裱中心,苏州裱字画的技艺(以下简称“苏裱”或“吴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当时的同行业中位居首位。明代装裱艺术受到社会经济、特殊文化政治、室内装饰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装裱风格,对后世书画装裱技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明代装裱艺术的研究,使装裱艺术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
一、我國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我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书画装裱的雏形,人们发现通过装裱可以对书画作品起到保护与装饰作用。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了《人物御龙帛画》,此画配有竹轴、丝绳,可供悬挂欣赏,这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书画装裱案例[1]。
中国的书画装裱按照款式可以划分为三大类:轴、卷、册。观者从不同的观赏角度、顺序、距离观赏书画以及局部与整体展示书画时,不同的装裱款式所呈现的效果有很大差别。在装裱时,按照书画作品画心的形状,可以选择不同的装裱款式,这样能够提升整幅画作的整体效果,使之更加美观[2]。在经历漫长岁月后,装裱款式的使用逐渐变得模式化,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但同时也对画心幅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幅画心面积较小的画经过装裱,既可以做成册页的形式,又可以做成斗方的形式。装裱方式的不同,带给人们的鉴赏体验也不一样。装裱形式会改变欣赏者的鉴赏方式,久而久之,根据装裱款式,书画界逐渐产生了特定的鉴赏方式。由此可见,装裱方式与装裱技艺对鉴赏方式的形成影响非常大[3]。
二、明代之前装裱艺术的发展
我国装裱艺术是伴随中国绘画艺术而逐渐兴起的,史书中详细记载了装裱糨糊的制作、防腐处理,装裱对于纸张的要求,以及古画在装裱过程中的除污、修补、染黄等工艺。装裱也常被称为“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书画保护与装饰的特殊艺术形式。书画作品经过装裱后能使人赏心悦目,装裱后的成品可分为卷、轴、册页、片等几种类型,便于书画、碑帖作品的收藏与赏析。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一书,对于书画装裱艺术及相关技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4]。
在明朝之前,手卷的形式已经出现。因为书画作品较长,古人为了方便阅览,将书画作品握于手中并按顺序展开,衍生出卷的形式。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用一幅整卷完成,横幅长达1 191.5 cm,因整幅画作的幅面较长,需要裹卷起来,鉴赏时不能一眼观其全貌,必须从其中一头开始,渐次领略。在浏览不同装裱部位的题款、题跋时,便于前后进行对比,观者的印象会逐渐加深,审美欣赏情绪逐渐高涨,当阅至尾部题跋时则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5]。中国装裱艺术独具风格,审美取景方式独特,基于此,装裱也成为一种常用的装饰形式,比如卷轴、屏风、壁画等都可纳入装裱艺术之列,使装裱所展现的艺术形态更具魅力与艺术价值。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国装裱艺术产生了多种形式,比如宣和装,宣和装为宋徽宗内府常用的装裱形式,其特点是复杂而讲究;吴装,吴装为苏、扬两地常见的装裱形式,在明、清两代传播最广,受到周嘉胄和胡应麟的高度评价。因宋代书画繁荣,装裱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装裱样式也变得丰富多样。至明清时代,以素绢或浅色绢作为装裱所用材料越来越盛行,并出现了地区性差异,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装裱风格。在装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装裱艺术进行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宋代赵希鹄的著作《洞天清禄集》和米芾的著作《画史》中,都对横卷形制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装裱技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装裱技艺的创新使得横幅款作品能像立轴作品一样在墙面上进行展示,这项创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即使发展到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效应[6]。
三、明代书画装裱艺术的变化
(一)立轴的变化
立轴是一种竖向的书画形式,在鉴赏时视线需要沿竖向上下移动才可以观其全貌。立式卷轴的长方形画心是一种典型的书画形式,在书画装裱中也是比较固定的一种框架模式。明代沿袭了以前书画装裱的经验,使用风俗纹饰和装饰品装裱在明代依然很受青睐。明代画家苗复的作品《鸾鸟画》,就是仿照宋代宣和装的装裱样式,使用了窄檐这一元素。明代朱端对《沿江夜景》的装裱,则突破了宋代传统思想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了米色宽边锦缎圈、深蓝色花锦缎面料作为装裱材料,体现了明代装裱的鲜明特点。
(二)手卷的变化
明代手卷作品中常见大卷轴画,因画幅较长,常被称作“长收卷”,因款式为横幅,也被称作“横卷”,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横卷。对于这种形式的手卷,其装裱方法在不断变化。明代手卷装裱中加入了引首,据史料考证,明代以前并没有此种做法。加入引首后,装裱对书画作品的保护效果更好,更加适应鉴赏者的品题需求。此外,明代卷轴品式在沿袭宋代“撞边卷”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用了转边装和套边装的形式。
(三)册页的变化
册页产生于唐代,对于册页的装裱多采用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图1)等方式,这是因为人们发现较长篇幅的作品阅读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更加简洁的装裱方式应运而生。在明代,册页的装裱方式依然盛行,在沿袭前代装裱方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五镶式的装裱方法,该方法采用五条一色镶料进行装饰。此后,随着文人墨客对折扇的喜爱与日俱增,还出现了一种更适合折扇装裱的方式—推蓬装[7]。
四、明代书画装裱的历史影响
(一)吴装的影响
吴装,亦称苏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在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吴装的特色是比北方拼装流派多了几分优雅,装裱成品往往大而柔软。受南方气候条件的限制,吴装在装裱细节上更加严谨(图2),更注重成品的防霉防蛀。吴装的盛行应该与吴门书画有密切关系,书画家与装裱师之间往往交往甚密。受书画家的影响,装裱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对于提高自身技能、品位作用明显。与众多书画家接触,装裱师也更了解文人墨客的鉴赏风格和偏好。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吴装已经成为独具一格、应用广泛的装裱类型。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装裱风格依然沿用着吴装的样式与功能,同时在此基础上也有创新与发展[8]。
(二)装裱文献的影响
在中国书画装裱史上,名人论著辈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周嘉胄所著《装潢志》、宋代赵希鹄所著《洞天清禄集》和米芾所著的《画史》,这些都对书画装裱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阐述。《装潢志》中详细地说明了洗、揭、补、全到糊的书画修复过程,装裱纸料、绢料的使用与配比,以及轴品的选用等。这本书对装裱与修复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明代对于书画装裱的要求非常高,在材料的使用与装裱质量的控制方面尤其严谨,就连适合书画装裱的季节是秋天都有说明。《装潢志》是书画装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书中所阐述的装裱技艺、理念与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装裱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9]。
(三)时代发展对书画装裱的影响
古代信息闭塞,装裱技艺的传承往往依靠口口相传,各种流派也都墨守成规,必须有师承关系才可以学习。新时期,这种状况基本不存在,新一代的装裱师成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与独特审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受到人们的尊敬。新时期,更多技术手段被引入书画装裱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比如在装裱时加入驱虫剂,可以防止发生虫蛀;真空展柜能减少字画与空气的接触,减缓氧化,对书画作品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对出现损坏的书画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修复,能使之恢复原貌,更好地传承下去[10]。
五、結束语
书画装裱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装裱技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现代教育体系缺乏对书画装裱行业人才的专业培养,传统的装裱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新时期,笔者希望装裱修复专业能够打破传统因素的限制,学习明清时代盛行的装裱技艺,为我国装裱行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让中国的书画装裱技艺绵延不断、薪火相传,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书画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
王淑婕,1992年7月生,女,汉族,甘肃舟曲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参考文献
[1]范惠琳.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J].艺术评鉴,2019(13):9-10.
[2]赵江华.传统装裱艺术在书画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0(17):50-51.
[3]吕国瑞.中国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的转变与实践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9):80-81.
[4]陈雅倩.《装潢志》传统装裱技艺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5]杨婧熙,丁山.分析宋代山水画审美表达的时代延承—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例[J].艺术品鉴,2019(36):117-118.
[6]刘洋.我国传统书画装裱工艺的变迁与发展[J].北方文学,2018(17):108.
[7]何雅琼.明清书画装裱设计研究与应用—以汪采白《晚香坐谭图轴》为例[J].安徽文博,2020(1):123-130.
[8]苏桂兰,何鉴之.苏裱之精与神[J].艺术品,2019(7):48-53.
[9]张喜德,张蒴.浅谈中国古书画装裱修复的重要意义[J].风景名胜,2019(6):38.
[10]王莹莹.新时期艺术书画装裱修复的理念与技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