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观楼影城的前世今生
2022-06-09姚庆
姚庆
大观楼影城始建于清朝末年,它的出现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不断涌入而兴起的,是“西学东渐”的一种体现。大观楼影城最早是由“大亨轩茶楼”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而来,具有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曾经屡次引领中国电影放映潮流”[1],在当时是北京南城最早固定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现今,大观楼影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36号,2005年被政府部门命名为“中国电影诞生地”。它不仅仅是一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脉络。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并查阅《大公报》《顺天时报》《京话日报》等档案文献,梳理了大观楼影城的前世今生。
“大观楼”一词最早见于1902年10月16日天津《大公报》第122号上“中外近事·北京”栏目中的《纪大观楼》一文:“北京大栅栏,新开大观楼一所,楼下有房屋二十余间,每月租银十二两。顺天府工艺局亦租一间,其余皆是洋货、广货、繡(绣)货各行租用。楼上不分房间,租者分地计值,任人租赁,亦如楼下,但一律是玉器行。将从前荷包巷并门框胡同、廊房三条合而为一,现已修理完竣,十三日开张矣。”[2]由此可知彼时的“大观楼”并非影院性质,而是具有货品买卖性质的百货市场。1905年,任景丰(原名:任慶泰)将原先的“大亨轩茶楼”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兼营丰泰照相馆、中西药房等生意。
大观楼影戏园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由外国人“假座开演”[3],见载于1905年2月18日《京话日报》第179号广告:“天下第一奇观,美国电光大戏,泰西各国仙法术,假座前门外大观楼日夜开演”[4]。此后,1905年7月任景丰为庆贺谭鑫培六十寿辰,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中国人自主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并于同年10月在大观楼影戏园首映。1906年,丰泰照相馆又拍摄了《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白水滩》《金钱豹》《纺棉花》等片段,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但由于多家电影商的竞争,大观楼影戏院被迫暂停电影放映业务,转而经营小蓬莱茶社。无独有偶,1909年丰泰照相馆突遭火灾,也迫使任景丰终止了电影拍摄业务。
此后的四五年间,大观楼无论是茶社生意还是一楼的百货业务均出现萎靡状态。据1913年3月7日《顺天时报》第3338号《本京新闻·商场竞争》载:“外城商城开辟最早者为大观楼宾宴楼第一楼,如青云阁集云楼则为后起者。兹查此数商场之优势,首推劝业场,青云阁次之。宾宴楼已焚,大观楼俨如半身不遂”[5]。为摆脱衰微的困境,1913年,大观楼影戏园更名为“大观楼电影戏院”,专注于电影事业,虽然票价比同行影院要贵,但是大观楼电影院的内部环境舒适,也吸引了不少宾客。1927年1月,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率先放映有声电影《孟姜女》。1931年开始正式放映有声电影。1935年,大观楼电影戏院引进了法国百代35mm固定式放映机;1942年,又扩大营业面积,改善了观影环境,改建为南城的一家中型影院。1945年3月,影院开始使用“罗拉牌”电影放映设备,提高了影片放映的质量和观众的观影效果,使其晋升为主轮影院。1945年10月3日,大观楼上映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闻电影。在动荡的近代社会,大观楼影城能够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以不断改革和进取的精神,最终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引领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京城内的大观楼等电影院屡受挫折。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次日大观楼等影院放映了《街头巷尾》《金玉满堂》《万年合好》等影片,以表庆贺。为配合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革,1955年大观楼电影戏院实行公私合营,并成为北京试点影院。1960年大观楼率先引进国内研发的立体电影,改建成北京首家“大观楼宽银幕立体电影院”,公开放映电影近万场。1976年大观楼影城重新开张,但遭遇大火,后停止放映近十年。为适应市场需求,1987年大观楼引进“美国RENIUNG, 70/35mm和英国‘道尔贝立体声’全部放映设备”[6],并于次年首映《无敌鸳鸯腿》,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大观楼影城也顺应趋势,不断更新技术和设备,成为21世纪电影业的中流砥柱。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大观楼影戏园历经风雨,把握机遇,不断适应电影业的发展潮流,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及娱乐生活为出发点,使其在风雨飘摇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结合史料文献档案,可归纳出其持续发展的五个特点。
其一,多种业务的并行与融合。大观楼自成立以来,便被定位为一家百货商场,自1905年开始电影业务后,大观楼“前厅是经营西药的大药房,后堂为放映电影的观众厅”[7],“直至1913年6月大观楼改组经营‘楼下则为纯粹之药房楼上变为电影戏院’,这一格局一直基本未变。”[8]此种模式的流行与当时电影业并未深入人心有关,它需要依托大众化的百货业,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业早期发展的基本模式。
其二,电影与戏剧表演的结合。戏剧作为中国传统的表演形式,而电影在传入中国之初,无论从命名还是表演形式上都与戏剧分不开,故“早期北京的电影多在戏园中放映,戏园白天唱戏,夜晚放映电影。”[9]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即为京剧选段,此后拍摄的《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也均为戏剧选段,表演者也为戏剧名角;大观楼影城几次易名——“大观楼影戏园”“大观楼电影戏院”等,均与“戏”分不开,故有“电影戏”的称谓,也体现出迎合市场观众的需要。
其三,拍摄与放映业务并行发展。清末民初,电影放映的场所众多,但从事电影拍摄者则极为少见。但在大观楼放映电影之初,任景丰便开始专注电影拍摄,其中《定军山》《长坂坡》等便是在丰泰照相馆拍摄,“这家照相馆既是中国首家电影摄制场所,也是中国首家电影发行单位”[10]。后来由于市场挤压、失火等原因,导致任景丰最终放弃电影拍摄,但从中也体现出中国电影人不畏技术上的缺陷对电影事业的大胆尝试。
其四,开创男女同座的先河。清政府对传统礼仪中的“男女授受不亲”要求极为严格,1911年颁布的《取缔影戏条例》规定:“开设电光影戏场,需报领执照;男女必须分座;”[11]随着清朝的覆亡,这一规定也逐渐出现缝隙,1930年大觀楼影城率先实行男女同座,又一次成为电影行业改革的引领者。
其五,改革与机遇并举。大观楼影城的经营者为了生存和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拓展业务,引进先进技术、更换设备,以谋求电影业发展。它经历了由“假座开演”到自行拍摄影戏放映,后因市场低迷,转而经营小蓬莱茶社和百货,继而又转变经营思路,引进西方模式,重组电影院,引进法国有声电影机、日本电影放映设备等先进技术,最终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电影院。
大观楼影城自1905年放映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几经风雨,距今已有117年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业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许立仁.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J].北京观察,2005(5):16-17.
[2]中外近事·北京[N].大公报,1902-10-16(3).
[3][4]黄德泉.中国早期电影史事考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31-132.
[5]本京新闻·商场竞争[N].顺天时报,1913-3-7(4).
[6][8][9]田野.中国电影诞生地——北京大观楼电影院[J].影视技术,2006(1):61-64.
[7]黄德泉.清末民初北京大观楼考辨[J].当代电影, 2007(5):48-52.
[10]王大正.关于中国电影诞生三处质疑问题的订正解析[J].当代电影,2005(6):9.
[11]颜品忠.中华文化制度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605.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