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影戏于茶业之振兴与漠视

2023-02-26王渊张月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影戏茶业茶叶

王渊 张月

影戏(电影)自传入中国,在清末这一时 期发展得如火如荼,国人对这个新鲜玩意儿产 生了浓厚兴趣,常去游乐场和戏院观看,外商 抓住这一机遇,审时度势,借影戏之优势,将 其作为宣传茶叶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华茶商人 却将目光置于传统形式,未能敏锐地察觉到影 戏这一新事物对民众的影响力之大,从而在国 际市场竞争中节节失利。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作为最早种植与发 展茶叶及茶文化的国家,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然而到了清末,中国茶业先前的繁荣景 象已不复存在,处于衰落之势。究其原因,中 国茶业在受到动荡的政治时局影响的同时,日 本、印度等其他国家在此时开始加入争夺世界 茶叶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中。如《东方杂志》 作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在生死存 亡之际,对茶业的发展给予了一体同心的关 注。“当三十年前,茶为吾国特产物,战胜世 界市场。而十余年以来,则为印度锡兰茶所侵 夺。近年吾国有志之士,于茶业稍稍注意,其 中略加改良者有之。然销路终不能扩充,而英 国中流社会,且有以中国茶为华侈物品。而屏 斥之者,近日有中国着色茶叶五万余斤,运往 美国。迨检查后,不许入口,茶商大遭影响。 又最近内地茶业公所报告,各省茶叶经汉口运 往外洋者,担数年减一年,其他口岸亦可想 见。盖质量不改良,制造又甚粗率,有以致之 也。”[1]

一、影戏于洋茶之振兴

刊登于 1919 年 16 卷第 4 期《东方杂志》 上的《活动影戏发达之将来》,作者高屋建瓴, 预测影戏在将来会有很迅速的发展,更将影戏 与小说和戏剧做比较,得出影戏的诞生将削弱 其他两者引动观者感情的能力。“自印刷术发 明以后,凡一切科学上之发明发现,其影响于 社会最大者,未有如活动影戏者也……盖在昔 日惟诗人、小说家之著作,与名优之戏曲,能 引动观者之感情。至今日,则不然,小说、戏 曲之能力远不若活动影戏之伟大。试游大都会 之影戏馆当见有数千百之观客,忽而歌忽而泣 若不能自已者,此可见其魔力之大矣。”[2]

(一)影戏票资低廉,惠及平民

影戏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时,票价是 较为昂贵的。《申报》中对多家影戏院的票价 有相关的记载,徐园在 1898 年 7 月的第一个 礼拜刊登票价为每位客人四角钱,同年的 9 月 20 日至 23 日开始设立二角、四角与八角不同 价位,但整体票价仍偏高。1902 年 12 月将近一整月的时间,张园刊登“影戏大减价”的广 告,减价后的价目规则为“头等洋一元,二 等洋六角,三等洋四角”[1] ,尽管价目有所调 整,但仍昂贵,甚至远高于徐园。可见,影戏 发展之初,只为一部分中上层阶级人士提供娱 乐服务。但随着影戏迅速的发展,影戏开始减 价以覆盖更多的阶层, “影戏之戏资,较演剧 为廉,而其戏资之廉,即因影戏者皆以机械之 演剧代手工之演剧也,故影戏之观览客,能普 及于社会之大部分及下等社会之间……由是观 之,则影戏者实以贵族之娱乐,成为民主的平 民之娱乐也”[2]。《申报》中亦刊登一系列减 价广告。1911 年 2 月 7 日到 14 日, 斜桥西园 影戏对前来观看影戏的客人每位只收一角二十 文钱,到了同年的 10 月更是直接刊登“影戏特 别减价”的重大广告。清末影戏低廉的票价使 得电影更能深入下层百姓,成为惠及平民的娱 乐方式,外商以影戏宣传本国茶叶,便更能遍 及多个阶层。

(二)影戏迅速反映新闻事件

发表在 1912 年 9 卷第 3 期《东方杂志》 上的《论影戏与文化之关系》一文中,作者将 影戏与传统报纸进行类比,认为影戏可以补充 报纸无法涉及的部分,能够如同报纸一般迅速 地反映当下新聞事件。外商在与华茶商人激烈 竞争之时,在看到影戏自身优点的同时,也利 用人性喜新的本性,将宣传力度着重置于影 戏,以补报纸之力所不及。这篇文章同样结合 影戏的属性谈及,影戏对于记载保存历史上的 资料是最为优良的方法,种茶、采茶、制茶、 运茶等一系列的工序,看似繁杂,但一经制成 实况影戏,可谓是持久之计。

《论影戏与文化之关系》这篇文章还强调 了观影时的刺激,此种若梦若痴的感受离不开 放映影戏的环境, “影戏开演之时,场中火光 尽熄,成为暗黑世界。惟映影之布面有一片之光明,最能牵引观览客之眼线,集中于布面, 受最强度之刺激也”。外商选择影戏宣传茶叶, 在剧场特殊环境的刺激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二、影戏于华茶之漠视

1870 年至 1911 年,刊出和报道有关国内 茶叶新闻的多以报刊为主,其中甚至存在较为 新颖的白话报和画报类,但不见影戏的一帧残 影。笔者分析其中缘由一为影戏自身所带来的 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二为中国商人对影戏理念 的短见。

(一)影戏放映之隐患

清末时期, 《申报》中发布了多则关于禁 演影戏的文章,首先是影戏因自身胶片存储困 难且易挥发等问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1907 年 5 月 7 日的一篇题为《据约请禁电光影戏》的 文章指出影戏在小东门演弄时电火炸裂造成几 起巨祸;1908 年 1 月 17 和 18 日接连报道, 某 处因为演电光影戏时由于疏忽而突然失火,造 成百余人伤亡。

影戏作为新奇事物初传入中国,自然吸引 大量观者,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管理政策及时 制定,因此,在影戏放映当时不可避免地存在 治安问题。据《申报》记载,1906 年 9 月至 12 月便发生多起类似事件。1906 年 9 月 28 日上 海县案:金阿狗于六月十四日演唱影戏,勒派 戏资不遂打毁小的门窗又遭凶压,打失小洋廿 一角大洋三元铜圆六十个求究金供卖被。[3]1908 年 1 月 15 日发生了一起尤为惨烈的事故, “开演影戏致使年约六岁的小孩蜂拥下楼争夺座 位,致使十六名小孩被挤压而死并有多人受 伤”[1]。直至 1911 年,仍有因治安问题而禁演 影戏的报道,文章中称,电光影戏虽然能够增 人智识,然而事涉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对公 众有所危害。

影戏在放映时的问题,成为华商对影戏谨 慎选择的理由。但也应看到,多家影戏场制定 了放映管理政策以准演影戏:开设影戏场的前 提是有营业执照、规范影片内容、加强影戏场 消防设施的配备等。由影戏放映管理可知,清 政府对影戏秉持着积极接纳的态度,影戏在中 国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态。然而,改良的 力量仍过于微弱,影戏在此时更多以娱乐的功 能被大众接纳,用于宣传工商业的理念尚未形 成,造成茶业在这一视觉媒介中的消失。

(二)影戏理念之缺失

我们熟知的《东方杂志》隶属于商务印书 馆,该出版机构在中国的出版史以及商业史上 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 20 世纪初,商务印 书馆便已经开始了相关文化产业的运作。商务 印书馆拓展了多条附属产业链,有自制拍摄时 事新闻、社会教育、古装戏及文明新戏等类影 片供社会各界观赏。[2] 可见,影戏在商务印书 馆的附属产业中已很丰富,但仍未见其以影片 的方式振兴工商业,传播茶业。商务印书馆于 1909 年参加了“松江府物产会”,其书籍、幻 灯影片等获得一等奖金,并于 1926 年将活动影 戏部直接改为国光影片公司独立经营。商务印 书馆对影戏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  《东方杂志》作为其影响力最大的杂志之一,以“实业救国” 理论为支撑,提出了一系列积极主张,救华茶于  水火之中,只是影像化方式的缺失,实为憾事。

商务印书馆对华茶在影戏方面宣传的缺失 只是令人抱憾,茶业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理念更 加令人痛心。1918 年 5 月, 《东方杂志》刊登 的《中国茶业之改良》文章指出: “中國茶商 尝谓,华茶品质优良,一试便知,故不必如印 茶等,须以广告法扩充其销路。此言诚然。精 制之华茶,其香味固较他种茶业为胜……凡装 赴欧美之华茶,皆巨大笨重之茶箱布袋,从未 有以样包寄至欧美者,营业方法之拙劣如此。 宜乎华茶之不振也。”[3] 中国茶叶在走向没落 期时,仍然采用传统方式销售,未能重视茶叶 广告,对用影戏宣传茶业的漠视便也不足为怪 了。而同一时期的洋茶却在包装上精致用心, 更懂得利用广告效应吸引消费者。正是在这样 多种因素的重重冲击下,华茶曾经一家独大的 局面不复存在。

三、结语

清末民初中国茶业发展碰壁,跻身于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却未能以前瞻的目光借影戏发 扬茶业,经营理念与现代需求脱节。当然,需 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略述华茶在发展式微的 不利趋势下对用影戏振兴茶业的忽视,并非意 味着清政府当时无所作为,反而当时的农工商 部对茶业的振兴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改良 茶业的政策和措施,竭力拯救日渐衰落的茶叶 贸易。

猜你喜欢

影戏茶业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贵州茶业大事记
香喷喷的茶叶
“档案无锡”丛书推出新作《老影戏单的历史演绎》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