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区域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分析及职业发展建议

2022-06-08江汉大学胡乐炜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区域

■ 江汉大学 胡乐炜

■ 文华学院 胡 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查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可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不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助推器。高校教师在职业道路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更与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转休戚相关,因此,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多种教育、行政角色,在自身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理清一条较为清晰而合理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特点进行概述,并进一步地结合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1 区域型高校青年教师情况概述

区域型大学主要指国内地区层面的省属或市属高等院校,主要肩负着服务本省或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通常是指高校教师队伍中,任职年龄大约在28~40岁之间的教师群体。他们一般具有博士学历或博士后研究经历,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是各高校发展所倚仗的有生力量。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超过90万,图1为2016-2020年我国青年教师数量的趋势图。

图1 2016-2020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人数

在国家稳步推进“双一流”战略的大环境下,区域型大学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机会突破原有的身份标签,推动办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达到此目的,区域型大学不断招揽年轻教师,将引进门槛一般提升为40岁以下的年轻博士。然而,由于在科研平台、学术氛围、财政支持、服务意识等方面与传统一流高校间的差距,使得区域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压力。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和流行极大地阻碍了全球经济正常运行,海内外的优秀学子都纷纷将就业目标定位在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行业,也使得高等院校,特别是区域型大学为了筛选出更为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教师的培养上纷纷采用非升即走的预聘制模式,反过来也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

2 后疫情时代下区域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

2.1 文凭通胀中的内卷加速

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同年,博士生招生规模达10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的选拔要求也水涨船高,内卷逐渐加剧。内卷意味着在资源和机会没有太大变化情况下的竞争加剧。当前,在我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着内卷所带来的效应,针对高校教师逐年加码的科研、教学考核,可以说是内卷的外在体现。

内卷对于青年老师职业发展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评聘门槛的不断提升。首先,大量的区域性高校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会设置“非升即走”用人方式,这意味着新入职的教师需要与学校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如果受聘者没有在聘期内完成合同中所要求的任务,则自动解除聘用关系。合同通常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挂钩,如需要申请到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等。其次,青年教师在进一步提升岗位职级时,将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即考核规则不再是以达到职级标准为依据,而更可能是需要比同跑者“更优秀”。以上种种,无疑会增加青年教师的焦虑。

2.2 高校定位转移中的分身乏术

自2015年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双一流”战略以来,国内高校都在不断扩展自身的科研实力。图2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影响力在全球不断增长的态势。

图2 2016-2020年中国大陆高校入选ESI数量

随着政策风向的变化,区域高校在原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开始从教学型为主的导向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甚至科研型倾斜。在职称评定规则上,区域高校青年教师几乎所有的晋升途径都与科研项目及论文相关。然而,相较来说,区域高校在学术平台、资金保障、科研实力等方面与“985”“211”重点院校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区域高校在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年教师引进的同时,无法兼顾教师后续的培养,以及科研团队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这些矛盾反映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之下,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和写论文。工作时间被无限拉长,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此外,青年教师还可能会承担班主任、辅导员、就业干事等教学管理角色,这都使得他们顾此失彼般地无暇做好职业规划。

2.3 收支失衡中的生存困境

青年教师大多处于而立之年,在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外,还需要面对购买住房、结婚生育、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生活压力。从各省市得到的权威统计数据上来看,教育行业的工资水平一般略高于整体工资水平,然而,这却恰恰反映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生活窘境。原因在于,首先,在高校担任教师基本需要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取得博士学位,将青春年华都投入科学研究中,所花费的心血远非常人所能想象;其次,高校教师收入差距巨大,青年教师无疑是属于收入的最底层,很多青年教师的月收入不到5000元;再次,面对类似“996”般的工作节奏,付出收入比也不甚理想。

由于大部分的青年教师在30岁之前都在象牙塔里苦读圣贤书,没有收入来源,也缺少社会经验,步入社会后突然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事务,一时应顾不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心理压力。

图3 2019年中国部分省份整体工资水平与教育业工资水平之比较

3 后疫情时代下区域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建议

3.1 立足教学,站稳讲台

优秀的教学技能是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对教学质量有了严格的要求。在区域型大学中,由于办学目标和宗旨更偏重于教学,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为看重。然而,青年教师在求学阶段更多的是接受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能力上相对滞后。因此,向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教学经验,不断补齐短板,提升教学能力应该作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3.2 重视教研,构建团队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多种学科交互融合形成了新的课程,例如,以往只针对工科学生开设的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课程,经过与商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营销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等针对商科学生开设的新课程。与此同时,教学模式和技术也在逐渐改变,例如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迭代更新。如何利用好这些新的模式和技术去教好新的课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区域型青年教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对于这些新的现象深有体会,也更有条件去思考和设计合理的研究路线。此外,青年教师在研究中应该重视构筑团队,尤其是在研究平台和实力较弱区域型高校,根据团队中教师的特点,分工完成研究任务。

3.3 胸怀梦想,不负使命

教师群体象征着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学生、社会树立起榜样。尽管区域型高校青年教师也会存在常人都有的困扰,但在压力面前所表现出的态度和做法,也正是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处事能力、树立做人做事榜样的实践过程。因此,青年教师在面对诸如子女培养、赡养老人、职务晋升等纷繁复杂的事务时,应时刻想着自己肩负的使命,脚踏实地地处理好每件事情。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区域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分割区域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区域发展篇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