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心理契约违背研究

2022-06-08黑龙江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孟祥凤付云燕曹静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内化契约

文/黑龙江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孟祥凤 付云燕 曹静

一、心理契约与心理契约违背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可扩展性。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已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从管理心理学中扩展出来,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契约不以书面形式出现,与正式契约有所不同,更侧重心理期望与义务。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关键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双方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的集合,通过期望假设与义务承诺,达到双方相互感到满意的心理契约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契约能够更好地展示心理契约的精髓,而心理契约也能够深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主体的本体面貌。

(二)心理契约违背的内涵和类型。心理契约是一种期望,同样也是一种义务认知,在心理契约构建中,契约精神必不可少。心理契约是动态的且需不断修订,这样的动态性很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的心理契约违背。受教育者认知的期望未满足与他们的情感状态相分离,即情感、情绪的变化,如失望、生气等,这可认为是心理契约违背。反之,即使承诺没有实现,但受教育者并未产生负面或消极情绪,可不认为是心理契约违背。因此,心理契约违背确实是一种主观过程,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或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诺言,而出现情感上的不良体验。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契约违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故意违反。在任何一方已经知道对方无法履行义务的时候出现。不能履行义务可能反映了食言一方不能够履行诺言或者情景发生变化,或许不愿意履行诺言,显而易见,后者的负面效应更大。另一种是双方对心理契约理解不一致。主要是对义务理解不一致的时候出现,主要是因为理解模式的差异,情景模糊以及缺乏有效沟通等。心理契约从它的特征本身来讲,具有高情感性、主观期望性、内隐性、双向交互性和不定因素性等,心理契约得到满足并不一定产生好的内化效果,但是心理契约精神违背一定会带来大学生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

二、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因素

(一)情感因素: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而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情感因素在心理契约违背中占很大比重,心理契约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高情感性,而且从心理契约违背概念本身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既有积极推进,又有消极对抗。从教育者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度与认同感,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使受教育者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能更好地接受并认可教育内容。从受教育者角度而言,不同性质的情感或者情感的选择倾向性都会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程度。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变化的基础,而期望决定着情感的性质,只有对满足需要的期望值匹配,才会使人产生积极情感,不同频的期望值会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而言,其实是包含着丰富情感因素的,如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工作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投入和使用,尤其是投入和使用的比例,情感输出和内容输出比例的不确定性,往往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心理契约违背不可控的主要因素。

(二)期望因素:期望目标的不一致。心理契约的主观期望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心理契约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对自身的期望和对学生的期望、受教育者对自身的期望和对教师的期望。彼此之间期望的一致性才是心理契约构建和履行的基础,一旦出现期望的不匹配,比如,学生对教师的高期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学生对自己的低期望与教师对其的高期望要求不匹配等等,这种期望目标的不一致性,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心理契约违背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沟通因素:无效的沟通与沟通不当的障碍。心理契约看似是内隐性的,但是显性的沟通也非常有必要,很多时候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心理契约违背,很关键的因素在于无效沟通或者沟通不当,双方对心理契约理解不一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无效沟通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很难实现,而沟通不当很大程度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沟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单单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全“知识化”,大学生“条条框框”去记忆,考试成绩固然不错,但思想和行为却表现不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显然是无效沟通。而且从沟通的角度来讲,教师往往掌握着课堂沟通话语权,教师讲得越多,课堂越沉闷枯燥,大学生就越提不起学习兴趣,如若沟通中出现身势语使用不当的情况,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心理契约违背。

(四)互动因素:单向理论灌输的弊端。心理契约是双向交互性的活动,关键在于“双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传统教育观念侧重于单向理论输出,即灌输式(说教式)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观能动性,其实无形中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内化积极性,继而容易造成心理契约违背。而值得注意的是,被忽视掉的那部分往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中心力量。所以,单向灌输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缺乏渗透力,很显然这种方式很难达到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求,也容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的需要相脱节,造成受教育者不愿内化教育内容或不能内化教育内容的问题。

(五)制度因素:校园文化机制建设不足。心理契约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制度)因素的影响,比如组织文化。很多研究表明,组织文化和心理契约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校中,校园文化机制建设不足问题比较明显,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逐渐减弱,有些甚至出现归属感和认同感矛盾。校园文化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低需要与未满足、高需要与无法满足的心理落差和现实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

三、心理契约有效履行的建议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很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收效,但仍存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针对心理契约违背矛盾,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情感投入,实现情感认同。要充分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教育者注重加强情感投入,实现情感认同。提升教育者的情感育人能力,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主客体间的情感沟通,不断探索、创新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心理契约精神履行的有效性。

(二)重建融洽的心理契约。针对教育主体之间主观期望目标不一致导致的心理契约违背问题,可以通过重建融洽的心理契约关系的方式解决期望目标矛盾,即重新创设合理的期望和义务承诺。教育者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不现实的期望加以引导和管理,避免因教育者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愿望而造成情绪打击。另外,要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需求和期望,适当给予合理回馈。

(三)建立有效沟通,注重信息反馈。主要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等,来克服沟通障碍,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打下基础。并选择最佳的沟通渠道,学会沟通的有效倾听,合理组织教学,并注重信息的积极反馈,这样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出现心理契约违背。

(四)更新教育观念,一切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联系好学生的实际,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转变传统的互动交往角色,实现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求知参与者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积极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精神的完美履行。

(五)创建共同认可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事实上是校园内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学生对于校园群体角色的认同,最终以心理契约关系的形成来发挥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且健康、包容、平等、自由的校园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热情,更能为维持教育主体之间都满意的心理契约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内化契约
契约中国
——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双向关系:纵向研究的元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