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路径探析

2022-06-08山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晨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政课思政

文/山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建设好这个主渠道,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提升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常提常新的话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此确定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方向和责任,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获得的感受、感知和感悟,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特指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而产生的一种正向的、肯定的、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引导学生达到四个“正确认识”。通过思政课的系统学习,进一步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视角理解世界以及我国的发展趋势、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明确青年学生必须负担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科学统筹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第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通过思政课学习使青年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广大青年学子将爱国情感、强国志向、报国行动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相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相结合。第三,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服务好学生成才需求。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构建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观念,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心理品质,帮助青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方位发展。

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础是提高教师素质。要想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最基本的就是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锻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信仰之师”。首先,政治信仰要坚定。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根固本,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时刻保持政治头脑的清醒,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不断提升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直气壮讲信仰,声情并茂话信仰。其次,要用真情怀讲情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怀揣着深厚宽广的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用深层次的情怀熏陶学生,用饱满的感情传授文化、指引价值,努力打造有温度、有亲和力、有深度、有高度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被吸引并乐于参与其中,才能切实提升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再次,必须构建创新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中华民族数千年累积的优秀文化为出发点,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向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历史与当代的结合,国内与国际的结合,多层面、多角度解决学生的困惑和关注的问题,寻找上课样式多种多样、接受度高且迎合学生喜好的传授方法,努力提高思政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打造思政金课。最后,需严于律己。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有高尚的人格,堂堂正正做人。思政教师有良好的师德,行的端、做得正,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关键是抓好课堂教学。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既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创新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一是要规范、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方向准不准是思政课的命脉所在,因此,要想增强青年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关键要规范教学内容。首先,保证教学内容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本质上是“政治课”,最大特点是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导向性。必须自始至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方向,持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教学探讨。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必须持续引进最新研究成果。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实践性,与时代脱节的思政课是普通的说教,是一潭缺少活力的死水。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关注时代情况、靠近实际、跟随变化、关注未来,时刻注重探讨思政课堂中产生的新情况,采取较为全面科学的方式、手段、路径持续更新和升级教学内容,了解、关注并合理利用它在逐步更新过程中的特点趋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特征密切结合,进而呈现出新理念、新知识、新自信密切结合与相互交融的崭新境界。再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提升大学生思政课 “获得感”,必须改变思政课“内容高大不接地气、概念抽象冷冰冰、理论高深无大用”的刻板印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和目前与自己日常生活、长远职业发展的密切联系,合理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思政教育的角度解决,提升学生迈入社会生活开启职场生涯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的困难与挑战。

二是教学形式要创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要想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必须充分研究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新完善大学思政课堂的表现形式和教学手段。除了课堂上要注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对话外,在课堂结束后,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新媒体路径,构建有益于老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多元化平台。此外,针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多从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手机端应用软件上了解碎片化信息的情况,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强化对学生正确、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各种的社会负向思想,思政课教师必须勇于面对并解决问题,不回避,采取高效科学的手段对不正确思想进行批评端正,促进学生们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指引同学分清对错、明确观点,增强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支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在很大程度上,思政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只有与时代、与现实相碰撞才能绽放思想的光芒,进而指导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会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的释疑力与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提升。因此,大学需要创造机会,构建实践学习平台,促进同学把理论知识引领至现实社会,真真实实感受不断变化的时代以及不断发展的社会。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首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中,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的;其次是推进校企合作,将思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教育有效贯通,全方位构建起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配合的育人体系。用最新的理论增强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毕业等各环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领略理论持久性、真理魅力性的同时,增强自身获得感。

(四)增强同学思想政治课堂“获得感”的关键方式是全方位改善考核评价。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考核不应仅仅在于识记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外化践行。当下,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期末考试有很多缺点:从考试形式上看,还普遍存在着以授课教师为核心地位的考核理念,考核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中心地位,考试普遍存在着重笔试、轻综合评价的现象,评价标准单一,学生考核区分度不大,体现不出考核评价的差异性;从考试内容上看,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不足,注重对知识点的考核而忽视了对能力的考核,实际应用性较低;从考核规范性的角度看,其引领性不足,考试知识与实际教学的一致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考核相分离的理念贯彻不足。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探索改革大学思政课考核方式,努力构建以课堂实际效果为核心的考核手段。一是重点关注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可以通过课堂考勤、课程实践活动、主题演讲、阅史有感、期中测试等方式开展。采取过程性的考核,使学生从不知发展到感性角度的熟知,进而发展到外化实践角度的践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变封闭式考核为开放式,侧重考察主观能力。考核命题不能局限于课堂讲授及课本内容,要重点考查学生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三是丰富实践考核形式,可以探索采取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思政论文发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考核项目。四是采用定量、定性两种方法共同构建考核指标,由质与量相结合的考评形式代替过去的模糊考评形式。五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的全方位评价模式代替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完善,持续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政课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