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艺术疗愈发展路径探究

2022-06-08黄梦昀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路径

摘要:文章旨在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艺术传播对大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针对疫情期间传统艺术疗愈无法深入推进的问题,设计问卷进行调研,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为指导分析大学生的情绪现状,了解大学生对线上艺术疗愈的需求度和接受度,拓展传统艺术疗愈的研究领域,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出发展策略,有助于艺术更好地服务大众。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艺术疗愈;线上艺术传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3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生情绪调节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6月18日,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制定《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在策略与措施中提出“建设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平台,向公众提供公益服务”。2018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委共同印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通过网络、APP、公众号等提供心理援助公益服务,以及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将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疫情之下应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鼓励艺术家积极进行正能量创作,在特殊时期开展线上的艺术项目、教授艺术课程缓解民众的紧张感,进行自我调节。

学者火东存、薛琳婧、何勇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83%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1]。在特殊时期,该现象尤为明显。重庆医科大学学者刘家秀、刘笑言对重庆四所高校学生开展了匿名电子问卷调查,77.21%的学生认同疫情期间须减少外出聚会。结论表明,高校学生在特殊时期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因此提出应更加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2]。艺术疗愈是心理援助的一种。文章对大学生情绪调节需求和线上艺术疗愈应用模式进行研究。

1.1.2 研究现状

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艺术疗法的国家。我国古人常常采用乐曲、诗词等艺术形式排解个人的抑郁与怨恨、安慰心理和补偿失落感。当时的艺术疗法主要是医务人员利用艺术活动了解患者的内在意识,以帮助情感上受困的患者抒发感情。而研究、调节、治愈功能在当代众多研究中得到体现。

学者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个患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崔玉华对有心理问题但病情较稳定的5名患者进行集体绘画疗愈的尝试,发现他们的绘画表现符合内心的状态,并在绘画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释放负面情绪[3]。潘润德通过“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有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以更好地找到他们情绪冲突的原因。作为“整合艺术治疗”第一人的孟沛欣博士对86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用6个5次作画疗程进行干预,主题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使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以提升[4]。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不仅提升了其自理能力,还降低了该病的复发率,促进了患者康复。中央艺术学院的蔡娟[5]从艺术疗愈的视角探索创造力疗愈,用疗愈帮助普通大众在认知和意识层面改变和更新看待事情的视角,从而使其获得提升与成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文章旨在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艺术传播对大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从诸多领域对艺术疗愈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对线上艺术传播的疗愈功能探讨较少。文章依据调查成果,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分析大学生的情绪现状,阐述线上艺术传播的优势,拓展传统艺术疗愈的研究领域。

1.2.2 现实意义

艺术疗愈可以提升社會支持度和心理强度,帮助人们获得对自身新的认识,有助于人们表达焦虑、恐惧等复杂情绪,应对创伤,体验愉悦,与精神内核建立联系,缓解抑郁症状,增强精神力,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同时,互联网技术为艺术工作者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借助互联网交换、处理、存储、维护信息的大数据优势,能使艺术更好地服务大众。

1.3 概念界定

学者孟沛欣认为艺术疗愈针对两类人,一类是涉及精神和心理健康领域的病患,另一类则是遇到心理事件,有成长需求、认知澄清需求的普通人[6]。文章提及的疗愈,指的是横跨艺术与心理两大领域,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持,通过艺术媒材创作帮助大众释放不安、调节情绪的疗愈模式。

1.4 研究方法

文章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艺术疗愈在当前心理援助平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各种艺术疗愈手段、案例,以此探究线上艺术疗愈平台心理援助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华西PICU病房工作坊的个案工作介入的社会工作方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调研,介入观察、访谈,以此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度了解艺术疗愈的效果。

分析现有的线上心理平台,发掘艺术疗愈的优势。辅之以定量研究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四川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以及对线上艺术疗愈的接受度,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共收回114份具有一定分析价值的问卷。

2 线上艺术疗愈发展路径

2.1 心理咨询平台发展现状

自2010年之后,我国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产业发展迅速,有声书网站、出版社、文化传媒公司等纷纷投入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展开了各自的心理咨询业务。迄今为止,涉及线上心理咨询行业的企业至少有50家,它们彼此竞争,抢占有限的线上心理咨询市场。

从搜索到的线上心理咨询市场现有的应用程序来看,线上心理咨询平台的经营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壹心理、简单心理、松果倾诉、解忧娃娃、小情绪、情说、心理FM、心猫心理、依惠心理咨询、给力心理等为代表的移动APP经营商;第二类是以圣安米悦心理咨询网、易读心理网、525心理网、天天心理网、北森测评、上海林紫、中国高校心理在线等为代表的心理咨询网站;第三类是以路透心理、瑞德姆、明智悦、北京协和医院、重庆言心、壹点灵、会明心理、北京安定医院等为代表的兼有线上和线下服务功能的心理咨询实体机构。平台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心理咨询、认知性心理治疗等干预措施,缺乏专业化艺术疗愈相关内容。

2.2 线上艺术疗愈发展前景

2.2.1 艺术疗愈临床实践的有效性

(1)华西PICU病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病房,是中心目前与精神科急诊相关的临床、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唯一急性期治疗封闭式病房,病房开设的绘画、摄影、游戏等工作坊于2021年5月开启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让艺术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将艺术创造形式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进行心理健康调试,个体通过绘画、舞蹈、音乐、写作、游戏等形式,在临床治疗上激发和利用内在能力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以达到处理内心冲突,提升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我觉察和自信,促进心理健康或矫治异常心理的目的。17岁精神分裂症病发期的病友之一通过电子音乐的创作回归自我,找回自我,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感。

(2)其他医院艺术康复工作实践成果。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开展的音乐、书法、手工编织等艺术活动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恢复及延缓衰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绵竹市第三人民医院将疾病的负面性转换为艺术的积极性,通过训练病员制作手工工艺,如珍珠包、针织毛线等锻炼自己的耐心,提升自理能力和团体能力,促进人的精神的整合和治愈。临床实践作为极端案例,为线上疗愈提供了借鉴。

2.2.2 问卷调查分析

(1)大学生心理现状。数据显示,40.35%的大学生有情绪调节需求,其中71.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轻度心理异常,在疫情期间比较焦虑。没有去心理科室就诊,大部分原因是不方便,需要找到合适的渠道发泄情绪。

(2)大学生对线上艺术疗愈的接受度。76.09%的人都愿意在网上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91%的人愿意接受线上的艺术疗愈。线上艺术疗愈能够提供便捷的心理援助服务,降低治疗成本,能够帮助轻度心理异常的人稳定情绪,具有市场可行性与发展前景。

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本项目研究中抑郁症患者的需求分析,可以划分为心理援助和自我实现需求。调查发现,研究对象两方面的需求都十分强烈,既希望获得心理援助,也渴望释放内心的情绪。参与线上艺术活动,用户能够足不出户通过艺术活动获得愉悦,达到干预效果,满足心理援助需求。同时,用户在创作艺术作品中表达自我,能够增强自我觉察和自信,实现自身价值。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户在积极投入的过程中获得了积极情感,寻求意义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 艺术疗愈困境以及线上发展策略

3.1 艺术疗愈发展困境

3.1.1 对象和形式较为单一

我国目前艺术疗愈的方式更多偏向于公益展示,对象和形式较为单一,只针对某类特殊群体,将患者的艺术作品当作媒介,举办公益艺术展览,唤起社会大众对这类患病人群的关注。例如,让自闭症儿童通过绘画输出情绪,再将作品进行展示、拍卖、募捐、救助,并形成一定的公益模式。但这种方式只是停留于作品本身,展现艺术和患者之间的表面关联,无法通过艺术直接帮助患者缓解伤痛。艺术对患者的作用仅仅体现在情绪输出上,忽视了作为重点的疗愈过程。

3.1.2 线下疗愈为主

现有的艺术疗愈以线下为主,多为一对一的封闭治疗,具有针对性、私密性的特点。从整体看,艺术疗愈资源分布不均,诊疗不方便,费用较高,过程缺乏从情绪调节到专业诊疗的过渡,活动设计忽略了艺术疗愈应具备的广谱性,导致公众对其认知度不高。

3.2 线上艺术疗愈发展策略

3.2.1 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活动联合美术馆、展览馆,形成全方位的艺术传播模式,针对线下艺术疗愈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线上平台降低了门槛,直接打通沟通渠道,整合资源进行艺术创新与实践,以在线艺术为突围路径,借助数字化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带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从而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和谐,如通过AR参观功能参与线下展览及相关活动。在对用户个人隐私保密的基础上,确保传统艺术疗愈的封闭性。活动在录入前须通过医生、艺术家和管理员的审核,确保活动对用户没有负面作用。活动管理部分由管理员负责,包括活动的审核和删除、修改及录入,定期更新。相较于传统模式,经过用户自愿上传、后台审核后的公开展示部分多了互助性。线上线下结合具有及时性,用户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3.2.2 疗愈与艺术传播相结合

目前,艺术传播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借助大众传播,艺术疗愈创造了新的传播空间。东南大学学者陈端端认为,受众在知觉艺术信息时的神经与心理状态以及媒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分析艺术传播效能问题将更有帮助[7]。用户进行艺术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也反作用于媒介,使媒介進一步了解用户情绪,搭建关系,从而匹配相应的内容进行推送,达到合乎预期的情感体验,艺术传播将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2.3 人文关怀和专业性结合

要做到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出发。目前已有的线上艺术疗愈只具有欣赏性,通常是自我心理评估,或是以社群为主的非专业性疗愈。重视技术技法和结果,缺乏对疗愈过程中自我认识的专注体验。

在专业帮助方面,应该为患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引进艺术人才的批评建议和引导,可以提供相关医生和艺术家的简介、负责方向和联系接口,用户可以在需要帮助时选择合适的专业人士,自主选择预约时间,发起一对一的咨询。专业人士可以跟踪了解患者的情况以便为其提供专业的帮助,并在必要时建议患者线下就医;患者可以更方便、更放心地寻求专业支持。

4 结语

文章以大学生群体为例进行需求研究,基于艺术疗愈现状和前景提出了发展路径,提出线上疗愈模式,以期为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艺术疗愈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会进行数字化延伸,更加系统化、标准化,更好地服务大众,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健康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火东存,薛琳婧,何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内江科技,2020,41(10):118,120.

[2] 刘笑言,刘家秀,钟晓妮.新冠疫情初期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5):11-13,107.

[3] 潘润德.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749-750.

[4] 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403-412.

[5] 蔡娟.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探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1.

[6] 聂槃.艺术的疗愈性:专访孟沛欣[J].美术观察,2020(8):8-10.

[7] 陈端端.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D].南京:东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黄梦昀(2000—),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路径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的企业营销变革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商城创新模式分析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