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劳动意识在盲校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2022-06-08覃梦高明月
覃梦 高明月
作为“五育”之一,在中小学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相对薄弱。这导致了当今中小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知道如何劳动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盲生由于视力缺失,平时受到的照顾比较多。久而久之,他们的自理能力缺失、身体机能减退。无论从盲生的思想意识还是行为能力来说,重塑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育人功能在盲校教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盲生基础劳动指导工作
无论是显性意义还是隐性意义上的劳动,对盲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以刚入校的盲生为例,视力的残缺使家长对他们有天然的愧疚感,导致他们自理能力缺失,不能独立穿衣吃饭、上厕所、保持个人卫生等。这不仅给家长、学校带来沉重的负担,对盲生自身成长也造成不小的阻碍。因此,在入校之初,学校就要培养盲生独立自主的意识,由教师、家长手把手指导,并逐渐强化指导效果。穿衣吃饭、打扫卫生、学写盲文、摸读课本,这些如呼吸一般的平常事务引导盲生从点滴做起,逐步培养盲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其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语文学科素养中强化劳动意识
教会盲生基础劳动不是最终目的,引导盲生明晰劳动的价值才是重要课题。语文学科中蕴含大量赞美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文章,这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小学盲生来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可以发现,朗朗上口的《悯农》、趣味十足的《七颗钻石》、以事感人的《落花生》、意境深邃的《祖父的园子》、科学严谨的《赵州桥》、叙议有理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文章,无不蕴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赞美。而这些文章的最終落脚点是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果实,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因此,劳动品质的培育不仅需要耳提面命,还需要在语文学科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在实践活动中聚焦劳动要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盲生由于视力缺失,以手代目来感知事物。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帮助盲生锻炼身体各项机能,感知觉的刺激能促使盲生思维发展并收获成功的愉悦。
例如,学校开展基础劳动实践活动“盲文书写、摸读比赛”“盲生手工展”等,让盲生体验劳动之乐;开展“新学期帮扶新生”活动,帮助盲生尽快构建心理地图,进行爱的传承。同时,教师加强对盲生劳动成果的评价,开展“目标达成小明星”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盲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使劳动意识在盲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引导盲生树立劳动意识,对培养盲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由不会到会,仅一字之差,却需要长时间的锻炼;由依赖到独立,对立面的转化亦需要意识和行动的珠联璧合。在这个过程中,盲生打破了固有观念,挖掘了劳动潜能,从劳动中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懂得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本栏责编 马孟贤)